六盘山,中国西北的“高原水塔”,每一条清流都源源不断汇入黄河。
黄河平罗段色彩斑斓的湿地风光。记者 党硕 摄
3月3日,走进位于中宁县长山头农场内的宁夏天湖国家湿地公园,一望无际的湖面宛如一块碧玉,风中摇曳的芦苇倒映在碧水玉镜里,剪影斑驳了一湖,暖阳下,时有鸟儿飞起。
“蓝天、白云、碧水、飞鸟,随手一拍就会有‘大片’的既视感,朋友圈里晒一晒,幸福感满满。”带着母亲到此游玩的银川市民梁永军说。
如此美景,只是我区黄河湿地一隅。经过不断治理和保护,近年来我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一幅“塞上江南”的美丽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黄河宁,天下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黄河的滋养,更离不开对黄河的治理。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黄河流域如何保护和发展成为全国两会热议的话题之一。
同饮黄河水 共奏大合唱
黄河哺育了沿线九省区亿万中华儿女,是维护西北生态安全、华北生态稳定的生态血液。
作为我国唯一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省份,宁夏是黄河流域重要的生态节点、生态屏障和生态通道,但也是全国水资源最匮乏的地区之一,被赋予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任,这对宁夏来说是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2016年国家启动建立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2020年4月印发了《支持引导黄河全流域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实施方案》,明确了主体责任、试点范围和补偿措施办法等,提出了黄河流域邻近省区实施生态补偿的政策要求。
“宁夏制定了相应办法,积极与甘肃、内蒙古对接开展试点补偿。”住宁全国政协委员姚爱兴说,但运行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全流域跨省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省际协同保护机制仍需进一步打通;补偿资金来源和方式单一,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多元化补偿方式缺失;补偿标准不完善,生态产品服务价值和保护成本未充分体现;流域各省区主动开展补偿的内生动力不足,补偿可持续性存在不确定性;水污染问题依然难防难控难治,个别时段、个别河段水质依然不稳定。
姚爱兴建议,积极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关政策要求,加快推动横向补偿机制全覆盖,“建立水利部黄委会牵头的高层级工作机制,推动黄河流域九省区在干流、主要支流、重要湖泊湿地及饮用水水源地等水质敏感区域地方人民政府之间加快建立横向补偿机制”。
同时,在国家层面健全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机制,研究开展黄河流域更大区域、更大跨度的横向生态补偿,完善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上游地区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能力,体现“谁保护、谁受益,谁破坏、谁补偿”的导向。
“进一步发挥中央财政资金激励引导作用,鼓励黄河上下游跨区域结对发展,开展多元化补偿实践,引导下游地区通过生态产业扶持、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帮扶建设、人员技术培训、飞地经济等方式对上游地区实施补偿。”姚爱兴建议,将生态补偿效益与群众利益挂钩,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并推动《黄河保护条例》尽早颁布实施,创新“造血式”补偿模式,进一步优化补偿协议和实施机制。
共护六盘山 绿水青山入画来
蓝天白云常做客,绿水青山入画来。
泾源县土生土长的何鹏飞是三关口矿区公园的常客之一。每隔一两周,他就开车带着妻子和女儿去公园溜达一圈。
“以前这里是采矿区,到处灰蒙蒙的,矿山也是光秃秃的毫无生气。”何鹏飞说,近年来,政府叫停了三关口矿区的无序开采,推行一系列生态环境治理修复,被索取无度的矿山恢复了生机,昔日浑浊的河水日渐清澈。
六盘山是国家“三区四带”黄河重点生态区重要单元、“两屏三带”重要节点、黄土高原西部的“水塔”“绿岛”和物种基因库,黄河主要支流泾河、清水河和渭河支流葫芦河的发源地。六盘山的生态建设保护,护佑着宁南、定西、陇东、关中地区生态安全和黄河安澜,关系着陕甘宁18个县(市、区)800多万人长期饮水安全,其生态方位、生态定位、生态地位决定了固原在宁夏乃至西北地区生态安全中的特殊重要作用。
“加快六盘山生态功能区恢复建设和持续保护,对进一步筑牢西北生态安全屏障、保障下游数百万群众饮水安全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住宁全国政协委员李保平说,建立六盘山跨省区生态补偿机制,是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契合宁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要求,也是落实国家有关生态补偿政策的重要举措。
李保平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国家林草局支持建立六盘山水资源保护跨省区生态补偿机制,协调推进陕西、甘肃、宁夏三省区尽快开展协商谈判,签订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打造六盘山生态保护示范区。按照六盘山生态价值和评估各方收益情况,建议每年给固原市生态补偿5亿元,其中中央纵向补偿2亿元,陕甘宁三省区各补偿1亿元,真正落实“谁受益,谁补偿”的生态补偿原则。
“确保发源于六盘山的泾河、清水河等黄河支流水源涵养、水质清洁,造福沿岸人民群众,让人民切身体会到绿水青山能够换来金山银山。”李保平说。(记者 张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