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人谢承恩讲述录音师混音师及制作人的修成之路( 混音录音培训)

发布时间 :2018-02-07

​​本文大部分内容摘录于《中国日报网》及《中国新闻网》2015年刊登刊的《著名音乐人Huko领衔录音混音培训课程》,其余则进行了更新性的修改。

说起谢承恩(HUKO TSE)先生,从业十多年的他身份多样,音乐人出身,现任半音文化CEO、文化策略平台「大湾区集结号」发起人、制作人、唱片监制、执业经纪人、录音混音师。入行至今,制作过近百集电视剧配乐、十余张歌手专辑、参与过多部电影及电视节目(周星驰电影《美人鱼》、江苏卫视《我们相爱吧》等)的音乐制作、担任过数十场音乐会总监,在评委导师方面亦担任《雪碧音碰音》全国总决赛导师、《中国新歌声》广东总决赛导师等。

除此之外,HUKO老师也是业界著名的录音、混音培训导师,据了解,早在2008年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展了编曲、录音、混音、音乐制作的教学,他是华南地区最早开展小集体班系统教学的导师,如今桃李满天下,学生除了内地的,还包括港澳同胞,甚至海外洋弟子,目前由他培养的学生很多都在行业里面工作,成为了职业音乐人。除了在录音棚开设这样的小班教学,亦曾把这类课程开展在各大高校的客座课堂,为台下几百名学生上课,其中包括中山大学、北京电影学院这类国内最有影响力的高等学府。在本文,他将以录音混音职业导师的身份,为大家分享这一门学科技术以及一些自身的过往经验,提供给有心人了解借鉴。

早年艰苦求学经历萌生做老师的想法

HUKO老师说,他从小对音乐充满热情,也特别喜欢买唱片,同时对唱片行业也充满了好奇。在2000年的时候,还在读中学的他,就已经不再满足于只听别人的音乐,要创造出自己的音乐,为此他拜师学艺,把常规的乐理理论知识及一些乐器都学了一通,但还是不能涉足核心,做唱片终究是制作业,那时候国内的音乐制作或录音、混音类的专业完全还没有气候,掌握这门技术的人都在各大唱片公司、录音棚为广大歌手提供相关的制作服务,忙得不亦乐乎,根本没有制作人会出来讲课。另一方面,那时候国内也没有相关的教科书,学弹吉他,弹钢琴的不缺乏,而学做唱片的教科书,十几年前是根本没有。尽管如此,互联网的发展还是帮助了Huko和他身边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接上电话线用龟速拨号上网翻阅国外的技术论坛及相关网站,还是找到了一些资料,如获珍宝的他们把英文翻译成中文,再理解,再学习,总算找到了入门办法。

HUKO老师回忆,在基础阶段,自学是一个很慢很容易走弯路的方式,学到的内容也非常入门,也非常之碎片,而且找相对恰当的知识资源也特别困难,后面在检验中发现,有些知识也不正确,或者根本就不适用,老外的水平也参差不齐,但通过了这个漫长的阶段,自己也做了些小作品,慢慢地也认识了一些二线的制作人,在和他们交流中学习,接着边学习边出作品,渐进地也认识了一些一线的制作人,同样也是在交流中学习,在这整个学习生涯中,花了数年的时间,才清晰明白了如何进行音乐制作出品的一系列工作。他总结说,如果有老师可以从入门到提高这个阶段上课培训一下,他完全可以缩短很多时间,在音乐的道路上也可走得更远,所以从早年的「缺老师」到后期学有所成,担当别人的老师也是他热衷的一项工作,他说反正现在一个月也会有几天他是做老师身份的。

回归初衷,为什么而学?

从06年开始,就有很多“新鸟”陆续请教他很多很入门的问题,然而他也乐于分享自己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过来人HUKO老师,很清晰入门阶段会碰到什么问题,他用自己的经历来引导别人如何正确地学习这门知识。这些群体中的人,都是对音乐充满梦想的,在音乐的世界里除了有做「歌手梦」的人,也有做「录音师」、「制作人」梦的人,他们都是为了有朝一日可以坐在大型控制台前,和其他才华横溢的歌手、音乐人们,一起工作,玩音乐。「有一个懂行又愿意和不懂行的人聊天的业内人士」,一传十,十传百,萌生了HUKO老师开班教学的做法。2008年,在他开始了小集体班的教学,「开班教学,是要收学费的,可以为我早年投了很多精力和财力去学习这门学科埋单一部分,二来知识本来就应该是有价值的,以前很多人断断续续问我一些问题,好多人都不懂珍惜,我花三年去学会的一些知识点,他们只玩了三天就不玩了,为此我觉得很没必要,而收取别人合理的学费,他们会明白自己是需要付出的,不仅是金钱,更多的应该是勤奋和努力」HUKO老师说。

而在早年的艰苦求学过程,也让HUKO老师历练了很好的心态,他表示:学生在学习前,学习中,学习后的心路历程其实也需要正确引导,其实归根到底就是为什么而学,学了想干嘛的两个问题,但过程中其实很容易迷失,毕竟这是一门知识性强,涉及范围很广的学科;有学生问及学完可否马上找到这方面的工作,其实不是不可能,个人和社会因素都有,这样的问题是没办法下定论的;也有很多是为了爱好而学,为了解决更多困扰自己进步的问题,往往这类学生心态会比较平衡,但行动力不如想发展成职业化的那类学生。

什么方式和环境有利于学习?

筹备了3年后的2014年,HUKO老师在广州创立了「半音文化」,一家集合音乐制作及唱片发行、音频及录音室设备系统集成解决方案、音乐技能人才培养及演出娱乐的公司。除了音乐以外,做培训这件事依然是他很有情怀和心思的事情,为此他的「半音文化录音棚」有很多时间都变成了「课堂」,里面有他精心挑选的各种硬件和软件设备,除了日常工作之余,在上课时间就变成了最实际的「教具」,学生课堂中使用到的设备,就是日后他们在这个行业中会碰到的各种设备,因此软件和硬件教育,可以把关得很好。同样这个「课堂」也为编曲培训及艺人歌手培训提供了极大的支援。

在HUKO老师这么多年的培训过程中,最后发现小集体班(4-6人)的教学结果是最理想的,首先是学习的气氛很足够,然后可以让他们分小组去完成任务和作业,一起开会讨论案例,一起解决问题,这种是国外「Seminar」方式的教育,在音乐制作、录音混音的学科上非常科学。而就课程讨论和解决的案例包括模拟工作的一些项目案例,也有分析HUKO老师做唱片制作当中的很多实际工程案例等,这些都是可以直接帮助学生活学活用的。通过多年的教学,HUKO老师与学生一起进步,他表示,老师的进步是如何利用自己的经验去带学生、如何合理定制课程和编制教材、用何种上课方式、课后如何安排学生的练习和复习时间、如何动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去帮助学生涉足音乐制作行业等,学生的进步主要体现在知识视野的进步、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和独立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养成良好的音乐人行为和心态等。

启蒙更多人进一步了解这个行业和这门学科

HUKO老师也开曾在各大高校进行音乐制作的公益性演讲和集合数百人听课的学术讲座,例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山大学等著名高校的学术报告厅和大阶梯教室都曾经出现过他的身影,他认为有很多彼此都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或者年轻一辈的人可以了解更多的知识和行业,毕竟目前这类知识还是传播性太弱,互联网上的碎片式传输也很难让初学者对一个系统学科进行学习。几年前,某重点音乐学院的录音棚以及电脑音乐教室就是他和他的团队负责系统集成方案及搭建的,他是这个项目的技术专家,竣工后,发现学院的绝大部分的老师并不会操作和使用设备,更别谈学科的教学,为此他为该院校的负责老师进行了一些列的技术培训,从这件事上他深刻地感受到国内这个学科的严重滞后性和师资的缺乏。

他说:「其实学音乐的人很多,例如唱歌、乐器、音乐理论等,这些是常规性的音乐学习,音乐的学习包括这些而不仅限这些,有些人是有意识想去开启一个新的学习方向,有些人是还没意识到可以通过音乐制作、录音、混音、编曲等方式去学习音乐,其实在摄影和设计行业会比音乐及制作行业要走得更远,大部分玩单反相机的人都会P图,但不是大部分会演奏乐器的人会编曲,更加没有大部分学唱歌的人会通过录音的办法去对自己的练声过程进行记录。」于是,他的培训首先是起到这个学科和这个职业进行启蒙,然后让学员了解到更多的东西,培养各自的想法和看法,再进一步深化学习,这些年来,很多学员通过学习及自身努力都相继成为了制作人、录音师、混音师、编曲师等幕后重要角色。

尾记

在这个快节奏的年代,想学习东西,能平静地去学习东西的人不算多,能教东西,能平静地教学生的老师更是不多,在这个培训的大行业里涌现一股如此有力量却又温暖心头的暖风,或许可以散播更多的正能量。网上搜索一下,或许已经有很多民间的音乐制作、录音、混音、编曲培训也开始跟风并进,说明今后会很热门的一个行业,然后务必找准方向,找准对象,才会事半功倍。最后,HUKO老师说,音乐及技术的学习并非一朝半夕就能看到成效和结果的,音乐和文化都需要沉淀,他祝愿更多有心人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凭借执着的精神、勤奋实干的态度,成功其实离自己并非那么远。他从菜鸟到学徒,到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制作人、课程导师的经历,应该可以激发和鼓励更多年轻人勇敢地追逐自己的愿景。

微信:musixlife​​​​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