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第一盗宝案

发布时间 :2021-01-13

​​西安碑林博物馆是陕西创建最早的博物馆,它以收藏、陈列和研究历代碑刻、墓志及石刻为主,成为在中国独树一帜的艺术博物馆,著名的“昭陵六骏”有四骏原件藏于此。


“昭陵六骏”。©西安碑林博物馆“昭陵六骏”。©西安碑林博物馆

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渊的次子。隋朝末年,李世民随父在太原起兵,屡立战功,为建立唐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征战沙场时曾经骑乘过的六匹骏马。这六匹骏马伴随李世民纵横驰骋、出生入死,有的甚至在战场上救过主人的性命,最终在激烈的战斗中壮烈殉国。


为了铭记“六骏”,李世民并没有在陵墓上使用传统的吉祥瑞兽,而是诏令画家先把六骏画出,后令雕刻工匠镌刻在石屏之上,为每一匹骏马赐名赋诗,记述它们的卓越功勋,并将六骏永久陈列在昭陵北阙祭坛之内,生生世世守护自己的陵寝。



01

民国第一盗宝案


1916年2月,宾大博物馆高110米的圆形无柱穹顶展厅落成。独具慧眼的博物馆馆长高登决定举办一个中国艺术大展,作为展厅的揭幕展。为了筹备这个展览,高登向世界各大古董商发出了邀请函,希望他们携宝参展。当时中国最有名的大古董商卢芹斋也收到了高登的邀请。


宾大博物馆中国圆厅。©网络宾大博物馆中国圆厅。©网络


卢芹斋出生于一个世代为官的士绅家庭。但经历了太平天国战乱,到了他这一代,早已家道中落。1900年,20岁的卢芹斋漂洋过海,远赴法国谋生。在同乡、国民党元老张静江的帮助下,他与人合开了一家名为通运的古玩公司。


此后的50年,中国的瓷器、书画、青铜、石刻,源源不断地通过他流入欧美各大博物馆和收藏家的手中。在西方人眼中,卢芹斋是传播东方文化的使者,而在中国人眼中,他则是一个臭名昭著的文物贩子。一个为筹备中国艺术大展,一个为开辟美国市场,高登与卢芹斋走到了一起。


青年时期的卢芹斋。©网络青年时期的卢芹斋。©网络

高登馆长第一次在纽约见到二骏是在1918年3月9日。13日他在给卢芹斋的信中写道:


“上星期六,您的助手带我参观了大都会仓库并见到了两匹石骏。我十分高兴能见到这著名的雕刻,得知它们在美国已有一段时间。我会从博物馆角度提出一个最佳方案,与我的同仁商讨购买的可能性。”


宾夕法尼亚大学内的二骏石刻宾夕法尼亚大学内的二骏石刻


此后的一个月,高登一方面着手把二骏借到博物馆展览,一方面不遗余力地游说宾大博物馆董事会买下这两件艺术品。他在给董事长哈里森的一封信中写道:


“这些浮雕自七世纪以来,一直出现于历史记载,证明中国人视其为艺术领域内的优秀作品。它们是非宗教、纯世俗艺术品,对我馆佛教雕刻收藏能起到完美的平衡作用。因为中国早期雕刻是宗教的天下,六骏因而成为稀世之宝。这些石刻实为独特的不朽之作。”


高登的确是一位学养深厚的学者,他一眼便发现了二骏的非凡之处。而作为中国文物专家,卢芹斋更加明白它们的价值。一场旷日持久的讨价还价由此拉开序幕。卢芹斋开价15万美元,在100多年前算是天价了。为了能凑足这15万美元,高登四处求助。而卢芹斋的目的只有一个,赶快拿到钱。


卢芹斋在自己举办的“中国北宋壁画”展览厅中。©网络卢芹斋在自己举办的“中国北宋壁画”展览厅中。©网络


在高登筹款的日子里,卢芹斋反复发来催款信,一会儿说陷入财务危机,一会儿说其他买家有意购买二骏。为了稳住卢芹斋,争取更多时间,高登竟说服董事会以2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卢的另两件青铜器。不过,协议中写明,当他们付清15万美元后,可以把青铜器退回去。


此后的两年多里,高登和哈里森四处化缘,可账本上数字的累计速度却像蜗牛爬一样慢,直到1920年底博物馆收到一位名叫艾尔德里奇·约翰逊的慈善家的慷慨捐助。


最终,经过还价,宾大博物馆以12万5千美元的价格,买到了昭陵二骏。长达三年的购买二骏事宜,最终落下帷幕。为此,博物馆还专门在二骏陈列柜的下方挂上了“艾尔德里奇·约翰逊先生捐赠”的铜牌。


“飒露紫”。©Penn Museum“飒露紫”。©Penn Museum


二骏入藏宾大博物馆的消息在西方古玩界不胫而走。不久,一个名叫保尔·马龙的法国商人给博物馆写了一封信。


马龙在信中说,1912年在京法国商人格鲁尚,为了抢在德国人之前弄到石骏,派人潜入昭陵。1913年5月的一天,一干盗贼正偷偷地把砸下来的飒露紫和拳毛騧运下山时,被闻风赶来的当地村民拦住。


情急之下,二骏被推下山崖,后来残碎的石骏被陕西政府没收。而写信人马龙为这次盗运活动付出的大笔投资也泡汤了。


“拳毛騧”。©Penn Museum“拳毛騧”。©Penn Museum

二骏落到陕西督军陆建章手中。此时,刚刚当上大总统的袁世凯正在筹建自己的“袁家花园”。二公子袁克文给陆建章递话儿说:“老头子搞了一处园子,想找几块有意思的石头装点一下。”一听这话,陆建章立刻把二骏贴上封条,送到了北京。


从时间上推断,二骏并没有进入袁府,抵京不久便被中间人卖到了卢芹斋的手里。对于这个神秘的中间人,史料中并没有记载,而流传在北京琉璃厂的一个传说,却打开了故事的另一扇门。


琉璃厂老照片琉璃厂老照片

自小在琉璃厂长大的陈重远先生,曾听老辈儿人讲,原本开在琉璃厂路北的小古玩铺延古斋,突然搬进了路南的100间房子里,老板赵鹤舫似乎一夜间暴富。当时北京古玩界流传着一个传说,赵鹤舫得了一件“俏货”。


这件“俏货”指的就是昭陵二骏。据说,1915年赵鹤舫结识了袁世凯的二公子袁克文。这位袁二公子风流倜傥,大有孟尝遗风,什么“鸡鸣狗盗之徒”都结交。此时,袁世凯正在营建“袁家花园”,赵鹤舫便撺掇袁克文向陆建章要那两匹石骏,随后拿着袁府的封条,派人到陕西,运来了二骏。

二骏尚未送入袁家花园,袁世凯就做着他83天的皇帝梦一命呜呼了。于是,二骏通过赵鹤舫这个中间人,卖到了卢芹斋手中。环顾各方说法,二骏从昭陵运到西安,从西安运到北京,又从北京远涉重洋并最终卖入宾大博物馆的流失之路,便一一对上榫头了。


书法家于佑任曾有诗句:“石马失群超海去”,说的就是二骏流失这个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02

六骏石刻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和文德皇后的合葬墓,位于陕西省醴泉县烟霞乡九嵕山上。


昭陵六骏,刻于唐贞观十年(公元636),是李世民为了纪念开国战争中曾骑过的六匹战马,令画家阎立本先画出六骏的图形,再由雕刻工艺家阎立德依形复制刻于石上,由当时的大书法家欧阳询将李世民亲自书写的赞美诗书在原石上角,刻成后放置在昭陵北麓的祭坛之内。“六骏”依次为“特勤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其中“飒露紫”、“拳毛騧”二骏1914年流失国外,现存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博物馆。


昭陵 摄于1907年昭陵 摄于1907年


昭陵六骏每块高2.5米,宽3米,采用高浮雕的形式将六匹骏马生动地再现在石板上,其中三匹做立状,三匹为奔驰状,姿态英俊,神韵飒爽,造型生动。20世纪初,鲁迅在西安讲学谈到“昭陵六骏”时说:“汉人墓前石兽多半是羊、虎、天禄、辟邪,而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其手法简直是前无古人”。


1907年3月27日至1908年2月5日,法国著名汉学家沙畹及摄影师一行人等,短短数月间,遍历我国冀、鲁、豫、陕、晋等省,考察文物古迹,历时十个月。关于昭陵的照片拍摄于1907年9月10日,那个时候,“六骏”也还在昭陵。


保存”昭陵六骏“的房屋 摄于1907年保存”昭陵六骏“的房屋 摄于1907年


--- 特勒骠 ---

"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天险摧敌,乘危济难。"


东面的第一骏名叫——“特勒(勤)骠”,马黄白,嘴微黑,毛色黄里透白。突厥多以王室子弟为“特勤”"特勒",是常用的一个官衔名称,所以推断此马可能是突厥族某特勒所赠。唐太宗以突厥‘特勤’官号来命名自己的坐骑,不仅仅是为赞扬名品良种的骏马,更重要的是以突厥赞美英雄、勇士的风俗来纪念和炫耀自己的辉煌战绩。


唐高祖李渊武德二年11月至次年4月,李世民消灭割据马邑(今山西朔县境)的刘武周势力,收复河东失地时,与刘武周大将宋金刚等作战时的坐骑,就是特勤骠,它载着李世民屡屡立功,最终平定了宋金刚的势力。


“特勒骠” 摄于1907年“特勒骠” 摄于1907年

唐太宗为它的题赞是:"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天险摧敌,乘危济难。"


石刻“特勒(勤)骠”,体形健壮,腹小腿长,是典型的锡尔河流域的大宛马,即汉代著名的“汗血马”,也是隋唐时期中原人寻觅的神奇骏马之一。马作扬蹄行走状,步履稳健,透出机警神情。原物断裂为数块,自马腹部从上至下裂隙较宽,四腿皆有残。


--- 青骓 ---

"足轻电影,神发天机,策兹飞练,定我戎衣。"


东面第二骏名叫——“青骓”,来源于突厥文 cin 或 sin,指来自西方大秦的骏马。苍白杂色,为李世民和窦建德(隋朝末年河北、山东一带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在洛阳武牢关交战时的坐骑。窦建德原系隋军麾下将领,据说还是李世民的母舅,乘乱自称夏国王。


武牢关大战时,唐军扼守武牢关,占据有利地形。李世民趁敌方列阵已久,饥饿疲倦之机,下令全面反攻,李世民最先骑上“青骓”马,率领一支精锐骑兵,似离弦之箭,直入窦建德军长达20里的军阵,左驰右掣,打跨了窦建德和十几万大军,并在牛口渚一举擒获了窦建德。一场大战下来,骏马“青骓”身上中了五箭(前边一箭,后面四箭),都是从迎面射来的,但多射在马身后部,足见它奔跑起来迅猛异常,速度之快。

“青骓” 摄于1907年“青骓” 摄于1907年


唐太宗给它的赞语是:"足轻电影,神发天机,策兹飞练,定我戎衣。"前三句形容马的矫捷轻快,后一句道出武牢关大捷这一战役,使唐朝初年的统一战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的关键意义。


石刻“青骓”,四蹄腾空,亦作带箭飞奔状,其中一箭从背后射中,显示出当时矢飞如蝗的激战场面。泐损稍重,马脖颈连马背处缺失,前后右腿残损。

--- 什伐赤 ---

"溏涧未静,斧钺申威,朱汗骋足,青旌凯归。"


东面第三骏名叫——“什伐赤”。 "什伐"是波斯语"马"的音译,是来自波斯的红马;另一种说法是“什伐赤”为突厥高级官号“设发”命名的坐骑。纯赤色,也是李世民在洛阳武牢关与王世充、窦建德作战时的坐骑。王世充祖上西域人,隋末唐初自称郑王,据洛阳,与窦建德结好。当李世民攻打王世充时,王向窦求救,但都被李世民击败。


石刻上的骏马凌空飞奔,身上中了五箭,都在马的臀部,其中一箭从后面射来,可以看出是在冲锋陷阵中受伤的。


“什伐赤” 摄于1907“什伐赤” 摄于1907

唐太宗赞语"溏涧未静,斧钺申威,朱汗骋足,青旌凯归。"在这一重大战役中,李世民出生入死,伤亡三匹战马,基本完成统一大业,"青旌凯归"流露出他的兴奋之情。


“什伐赤”是原石保存较好的一件,呈疾驰之状,后蹄朝天,腾跃如飞,身中五箭,前一后四。

--- 飒露紫 ---

“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詟三川,威凌八阵。”


西面的第一骏名叫——“飒露紫”。“飒露”一词来源于突厥语,将“飒露” 的读音还原为唐代域外的非汉语词汇时,对应汉译为“沙钵略”、 “始波罗”。在《通典》(卷197)所载突厥十等官号、《隋书》纪传等文献及突厥碑铭中,“沙钵略”和“始波罗”常被突厥人用作为领袖的荣誉性称号,是突厥汗国的高级官号之一。用突厥汗国的荣誉性称号和高级官号来称唐太宗的坐骑,既符合对突厥汗国“勇健者”的赞颂,又能表达唐太宗李世民初唐征战疆场的丰功伟绩,体现了唐太宗对突厥“沙钵略”、“始波罗”者的敬佩之情。所以,“飒露紫”的含义应是“勇健者的紫色骏马”。


“飒露紫”,为李世民平定东都击败王世充时所乘。石像前胸中一箭,牵着战马正在拨箭的人叫丘行恭,六骏中惟这件作品附刻人物,还有其事迹。


据《旧唐书.丘行恭传》(卷59)记载,公元621年,李世民与王世充在洛阳邙山的一次交战中,乘着飒露紫,亲自试探对方的虚实,偕同数十骑冲出阵地与敌交锋,年少气盛的李世民杀得性起,与后方失去联系,被敌人团团包围,随从诸骑均失散,只有将军丘行恭一人紧随其后。突然,一条长堤横在面前,围追堵截的王世充骑兵又一箭射中战马“飒露紫” 前胸,在这危急关头,大将军丘行恭急转马头,向敌兵连射几箭,随即翻身下马,把自己的坐骑让与李世民,自己一手牵着受伤的“飒露紫”,一手持刀和李世民一起 “巨跃大呼,斩数人,突阵而出,得人大军。”回到营地,丘行恭为 “飒露紫”拔出胸前的箭之后,“飒露紫”就倒下去了。


李世民为了表彰丘行恭拼死护驾的战功,特命将拔箭的情形刻于石屏上。石刻 “飒露紫”正是捕捉了这一瞬间情形。


“飒露紫” 摄于1907“飒露紫” 摄于1907

“飒露紫”是六骏之中惟一旁伴人像的,也是故事最传奇,艺术价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李世民为其题赞文日:“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詟三川,威凌八阵。”

 

“飒露紫”(复制品)“飒露紫”(复制品)


--- 拳毛騧 ---

“月精按辔,天驷横行。孤矢载戢,氛埃廓清。”


西面第二骏名叫——“拳毛騧”。 “拳毛”音源于突厥文“khowar,kho”,汉文在《北史》中称为“权于麾国”,在隋唐古音中语音对译极为类似。所以,“拳毛”的标准译名应源于“权于麾”。由此可见,“拳毛騧’,,可能是从“权于麾国”来的或者是一匹与“权于麾国”种马通过人工杂交方式培养出来的大良马。


拳毛騧周身旋毛呈黄色,原名“洛仁騧”,是代州(今河北代县)刺史许洛仁在武牢关前进献给李世民的坐骑,故曾以许洛仁的名字作马名。许洛仁死后陪葬昭陵,其墓碑上就记载着武牢关进马之事。后人或因马周身旋毛卷曲,又称“拳毛騧”。


一般认为,马身若有旋毛是贱丑的,但此马矫健善走,蹄大快程,贵不嫌丑,故用“拳毛”作马名,以表彰唐太宗不计毛色,不嫌其丑,善识骏马的眼光。

 

石刻中,马身前中六箭,背中三箭,为李世民平定刘黑闼时所乘。


刘黑闼本来是隋末瓦岗寨李密的裨将,窦建德失败后,窦建德原部将范愿、高雅贤怀着复仇的目的:推荐刘黑闼为首领:在河北一带起兵反唐。他们攻城陷郡,势如破竹,打败了唐朝著名将领李绩,俘虏了勇猛过人的唐将薛万彻、薛万备。约半年时间,收复了窦建德原来在河北一带占据的大部分土地。他占据了夏国的旧州县,并勾结突厥人,自称汉东王。


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621)12月,李世民又一次奉命出征,平定河北,公元622年,李世民率领唐军与刘黑闼在洺水作战。他采用坚壁挫锐,断粮筑堰的办法,逼迫刘黑闼率两万骑兵南渡洺水,刘军主力渡河时,唐军从上游决坝,趁机掩杀,夺得胜利。这次战斗打得相当激烈,李世民的坐骑“拳毛騧”竟身中九箭,战死在两军阵前。自这场战争后,唐王朝统一中国的大业便宣告完成了。

 

“拳毛騧” 摄于1907“拳毛騧” 摄于1907

李世民给它题的赞语是:“月精按辔,天驷横行。孤矢载戢,氛埃廓清。”把它比作神马。


唐代诗人杜甫在他的诗中也曾提到过“拳毛騧”,诗中日:“昔日太宗拳毛騧,近时郭家狮子花。”狮子花是唐代宗李豫时范阳节度使李德山进献给代宗的一匹骏马,这匹马体毛卷曲似鱼鳞,通体有九道花纹,所以又叫“九花虬”。唐代宗把这匹马赐给了汾阳王郭子仪。诗人把“拳毛騧”与“九花虬”并提,说明两者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


“拳毛騧”(复制品)“拳毛騧”(复制品)


---白蹄乌 ---

“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蜀。”


西面第三骏名叫——“白蹄乌”,马纯黑色,四蹄俱白。作为“天可汗”唐太宗赫赫战功的赞美之称和坐骑专名,“白蹄乌”的命名不足以说明李世民丰功伟绩的含义。“白蹄”二字来源于突厥语“bota”,意为幼马或幼骆驼,是“少汗”之意。“白蹄乌”应是一匹冠以突厥语“少汗”之意的荣誉性专名的坐骑,“在立有战功的黑马名称前带有赞美的称衔或加诸各种高贵的官号,其象征意义不仅符合突厥歌颂上层领袖坐骑的习俗,而且也符合唐人颂扬圣皇名君的传统作法。

 

据《全唐文》(卷l0)收录唐太宗昭陵《六马图赞》记载,为李世民平定薛仁杲时所乘.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4月,薛举、薛仁杲父子在金城(今甘肃兰州市)郡起兵。7月,薛仁杲称帝。12月,薛举父子竭动10万大军,想趁李渊父子立足未稳,夺取关中长安。次年6月,薛军占领泾州,后一直开到豳州、岐州一带。唐高祖李渊封李世民为西讨元帅,出兵抗击。两军在浅水原一带相持了两个多月。11月,薛军粮草不济,军心浮动,进退两难。李世民看准战机,连夜调兵谴将,趁机内外夹攻。李世民先用少量兵力在浅水原诱敌,拖住薛军精锐罗侯部,然后出其不意,亲率劲旅直捣敌后。他骑着“白蹄乌”身先士卒,只带了数名精锐骑兵,率先杀入敌阵,薛军大乱,兵卒向折城溃逃。为彻底消灭敌人,李世民又催动“白蹄乌”,带领两千余名骑兵紧紧追赶,一昼夜奔驰二百多里,把薛仁杲败军围定在折慧城内,扼守关口要道,迫使薛仁杲率残部开城投降。浅水塬大战奠定了唐王朝立足关陇的政治经济基础。


1907年的”白蹄乌“1907年的”白蹄乌“


石刻“白蹄乌”筋骨强健,四蹄腾空,鬃鬣迎风,俨然当年在黄土高原上逐风奔驰,追击薛军的情景。唐太宗给它题的赞语是:“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蜀。”


“白蹄乌”石刻,马呈奔驰状,原石泐损较重,断裂为数块,马前腿残,后腿缺失不存,脖颈处缺损一三角形。



03

《昭陵六骏图》


许多人都慕名到过西安碑林博物馆瞻仰六骏的英姿,但其实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中,还有一幅重要的《昭陵六骏图》卷,因此画卷极少对外展出,也鲜有人能一睹其芳容。此图是金人赵霖根据唐太宗昭陵六骏石刻而绘,全卷分六段,每段画一马,旁有题赞。


骏马的形态既忠于原作,又注意发挥绘画之长,通过遒劲的笔法和精微的设色,将马匹的毛色表现得更加真实自然,战骑驰骋疆场的雄姿也刻画得十分生动。无论是奔驰、腾跃,还是徐行、伫立,都能曲尽其态。


金 赵霖《昭陵六骏图》。©故宫博物院金 赵霖《昭陵六骏图》。©故宫博物院

从画风看,此图明显吸收了汉族艺术传统,继承唐和北宋时代的画马技法,尤多唐代韩干遗韵。造型准确朴拙,线描柔和匀细,设色浓重沉厚,渲染富有质感。



此图出自金代画家赵霖之手,为其存世孤本。每段题赞为金代著名书法家赵秉文所写,赵的流传书迹也甚少。唐昭陵六骏浮雕在宋初被勒石摹刻,此画与石刻拓片的线条结构几乎一致,赵霖很可能参酌了北宋的昭陵六骏石刻拓片而作。


中国古代从周朝起就把战马视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军政莫急于马”。汉武帝时最多养马40万匹,唐朝最多时养马70万匹,被称为“秦汉以来,唐马最盛”。这句话最早出自北宋宋祁、欧阳修等人编撰的《新唐书》。

唐朝统一中原后,马背上打天下的李世民深知战马的重要性,在陇右大力养马。太宗皇帝曾亲自下令挑选突厥马2000匹与隋朝官营马场的3000匹剩余马匹,放牧陇右。这被看作是唐朝官营马场的起源。

唐在千里之地设置了“八坊四十八监”,“自贞观至麟德四十年间,马至七十万六千”,堪称中国养马事业的巅峰期。后来因为马太多,马场不够养,又把其中八个监牧迁徙到了河曲地区。​​​​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