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剧评】困在一个梦境中试图触碰另一个幻梦—《Elisabeth》

发布时间 :2021-01-25

​​"Niemand hat' sie je ganz verstanden, nie gab' sie die Freiheit auf" “从来没有人完全理解过她,但她从未放弃过自由,”这是伊丽莎白传奇且悲剧的一生。人们对茜茜公主浪漫的初印象主要基于罗密施奈德主演的电影,影片中大幅笔墨展现了茜茜公主与奥地利皇帝弗兰茨的爱情故事,满足了少女们对公主和爱情的美好幻想。而音乐剧《伊丽莎白》中五彩斑斓的泡沫破裂,观众看到的是茜茜公主充满挣扎,渴望自由,与死亡相伴的一生。整部剧色调阴沉,不乏对旧世界和伊丽莎白的批判,又以浪漫主义的形式展现出伊丽莎白向往自由的精神,时刻警醒着人们“你在追求着什么?你会因此失去什么?”


"Ich gehör' nur mir"

从巴伐利亚公主到奥地利皇后,伊丽莎白身份高贵且拥有惊人的美貌,这是无数人遥不可及的梦想,但对她而言王宫即牢笼,她被困在外人以为的美梦中做着另一个幻梦——自由。成为王后不久,曾经的爱情誓言被王室的责任和礼节碾压得灰飞烟灭,她生活的全部被太后索菲掌控,丈夫也劝她收起高傲顾及国家。

“我不要唯唯诺诺,言听计从,俯首帖耳。我不要矫揉造作,曲意逢迎,讨人欢心。我不是你的所有物,因为我只属于我自己…所以别向我要求我的生活,我不能把它给你,因为我只属于我自己。”义务与稳定很重要,将锁链挣断后外面的世界或许有新的烦扰,自由到底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仍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

你在追求着什么?你会因此失去什么?我们不能武断地批评她自私,也不能盲目效仿她的所作所为;或许不当王后她可能会活得快乐一些,但若不深陷枷锁,她向往自由的灵魂也不会为人所记。这部音乐剧传达出的女性独立精神是众多困于伦理和家庭中的女性的一剂解药,挣脱被道德美化的锁链,只有我能决定我自己的生活。


"Nichts, nichts, gar nichts"

伊丽莎白的抗争得到了什么?她与两个女儿一同去访问匈牙利;她夺回了鲁道夫的抚养权;她促成了奥匈帝国的成立。“枷锁曾将我紧缚,如控线木偶般舞动,但我现在不再做傀儡。若我想跳舞,可以无拘无束随心所欲。自己来决定时间,自己来选择音乐。”在被加冕为匈牙利皇后时她回顾过往如此唱道。伊丽莎白失去了什么?大女儿在出访匈牙利的旅途中病逝;年幼的鲁道夫独自在房间中哭泣。

她认可自己争取到的东西了吗?她好像仍然一无所有。在探访精神病院时,她对着一个假扮她的疯子说“我奋力反抗,好像取得了胜利,可最后又得到了什么?没有,没有,什么都没有。因为唯一的拯救就是疯狂,因为唯一的解脱就是毁灭。我站在悬崖边,想要把这一切终结——可为什么没勇气纵身一跳?”
我们无法做出 “你已经得到得够多了,需要知道满足”这种在道德制高点的虚伪评判。什么是成功有明确的标准吗?没有。什么是成就自我有确切的定义吗?没有。
可能是因为抑郁症,可能是她没有明确的目标,可能是她太过于清醒,伊丽莎白得到的一切对她来说不足以填充她的心,或许世间的一切都无法填充她的心。她独立却不坚定;她追求自由,但脱离了枷锁后她什么都摸不到了。“我站在钢索上,一分一分向前挪动。可让我恐惧的究竟是什么?没有,没有,什么都没有。”她找不到那棵救命稻草,也不肯将身心陷于她看不起的事物中,最后留下的只有虚无。


"Mama, wo bist du?"

皇帝对伊丽莎白的不忠并不是推动她离开维也纳找寻自我的动力来源,而是加在她身上的另一道锁链。她逃离婚姻只是再一次挣断枷锁,而非找到了真正的自由,此后便是十八年的奔波岁月,片刻不停的脚步仅仅为了消磨心中的空虚。

伊丽莎白太高傲了,这是她性格的可贵之处但也是致命缺陷,她不想低头去捡东西,因此也得不到任何东西。她的儿子鲁道夫革命失败,想让母亲在皇帝面前求情以得翻身的机会。伊丽莎白爱自己的儿子,他们两个思想如此接近,如此渴望自由与鲜活的新时代。但她拒绝了这个请求,爱情的破裂使她厌恶对皇帝低声下气,任何人都无法动摇,她冷酷的态度作为导火索最终导致了儿子鲁道夫的自杀。

而在葬礼上她又悔恨地说“我多想再一次,将你拥入怀中,保护你到世界尽头。”她高傲,她不理智,她的思想永远在摇摆,她的一生注定是悲剧,她的漠不关心也毁了很多人。


"Der Tod"

“天使称之为欢愉,魔鬼称之痛苦,而人类则管它叫爱情。”

虽然剧中气氛阴暗,伊丽莎白的剧情线中穿插鲁契尼对她和腐朽固化的旧世界的批判,但我认为它仍是一部浪漫主义的音乐剧,因为有死神这个角色的存在。唯有死亡才是自由,唯有死亡才是永恒的爱情,唯有死亡才是伊丽莎白的最终归宿。因为她渴望死亡,死神才会跟随她的一生,也是她内心深处的写照。死神在伊丽莎白一生中的重大转折时刻总会现身,诱使她坠入黑暗的深渊,映射出她内心的几度挣扎。“你刻意将我疏远,只是做做样子;你想一心待他,却邀请我到你的婚礼上。在他的怀抱里,你依然对我微笑,这将导致什么当然你也知道。”

作为情人和灵魂伴侣的角色,死神与伊丽莎白在灵魂上联系紧密,道出她心中所想,在她脆弱的时刻向她求爱。在伊丽莎白哀悼大女儿病逝时死神对她唱道“黑暗就要来临,夜晚即将代替晨曦。世界摇摇欲坠,而你无力挽回。”在她和皇帝要求鲁道夫的抚养权时更是热切地表示“伊丽莎白,你不要绝望,休息在我的怀里,让我给你安慰。远离这里,你就得到自由,一切争斗都将成为过去,我引你穿越时间和空间,去到一个更完美的世界。伊丽莎白,伊丽莎白,我爱你…”

本剧中死神的性张力非常满,声音和容貌像蛇的尾巴尖一样勾人魂魄,但我个人觉得死神对伊丽莎白的诱惑不带有性的成分,而是毁灭一切的冲动。用弗洛伊德的两种人类本能理论来理解:一种是性本能(Eros),另一种是死本能(Thanatos),即毁灭所有回到出生之前一切虚无状态的冲动。由于精神状态和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压迫,伊丽莎白有不断滑向死亡的冲动。在戏剧舞台上让观众真切感受到她的精神状态非常巧妙的方法就是塑造如我们所见的死神形象。

如果伊丽莎白的思想并不摇摆,如果她没有嗅到旧世界崩塌的预兆,如果她没有质疑自己的生命意义,那么死神也不会存在。伊丽莎白复杂矛盾的人格带给后人们的魅力与死神引诱伊丽莎白的魅力有许多相似之处。这部剧的浪漫主义色彩是在伊丽莎白最绝望的那些时刻仍有死神这个知己的存在,她对死亡的抗拒和二人精神的相互依托是可以共存的。“让世界沉沦其中,愿与你隐没于虚空。与你共历地狱炼火,共赴彼岸永恒乐土…世人探索我/你的生命意义纯属徒然,因为我只属于我自己/你只属于我。”在不属于纷扰尘世的某处能将一切抛弃,找寻遥不可及的美好和永恒一瞬共存的爱。


"Apokalypse"

我们可以说这部音乐剧是预言式的叙事顺序,从序幕就已把伊丽莎白与同时代人的内心独白全盘托出,上半场Apokalypse(启示录)中鲁契尼模仿用手枪自杀的姿势已经预言下半场鲁道夫的死亡。但我们但我们也可以说当时的人们已心知肚明哈布斯堡王朝不可避免地走向毁灭,困在沉船上人们只得徒劳挣扎。“一切都成过眼云烟,一切只是老调重弹。我们是世界的末终,望不见出口,走投无路。”在伊丽莎白的婚礼上,伴随着响彻教堂的管风琴,众人等待末日的来临。精彩的悲剧故事是观众心中明了主角的结局,却仍入迷地欣赏人们如何在命运的巨网上挣扎。


"Zeit!"

这是一部讲述一个人一生的音乐剧,音乐在构建时间流逝的氛围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相似的旋律出现在希望之时与落寞之刻,哀叹着物是人非。“做梦、写诗或顺风骑马,我多想能这样,像你一样,”[D大调]开头少女时期天真的的伊丽莎白向父亲唱着Wie du(像你一样),而这段旋律第二次出现时她与皇帝的感情已然破裂,“你希望过得无拘无束”“一切都太迟了,现在我已是铁石心肠,再也不能和你一样。”[降D大调] 奔波岁月的途中,伊丽莎白独自在凉庭对父亲的鬼魂倾诉衷肠。

“一切难题迎刃而解,只要有你陪伴身旁。只有有你,没有什么不堪忍受。”[降A大调]与皇帝发下爱情誓言时对唱Nichts ist schwer(没有任何事是困难的)的旋律再一次出现已然是鲁道夫的葬礼后,“我们像暗夜中的两条船,各有各的目的,背负的也各不相同。我们相遇于大海上,然后悲哀地错身而过”[G小调] 虚梦一场的爱情无法挽回......

下图时间轴中的序号代表旋律,有很多旋律在剧情的不同时刻再次响起,烘托出的氛围也各不相同,建议横屏观看。

​​​​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