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是继14年后又一个音乐剧改编“大年”,前两天《人人都在谈论杰米(Everybody's Talking about Jamie)》官宣定档后,今年正式定档的音乐剧改编电影已有五部:《身在高地(In the Heights)》、《人人都在谈论杰米(Everybody's Talking About Jamie)》、《致埃文·汉森 (Dear Evan Hansen)》、《西区故事(West Side Story)》、《西拉诺(Cyrano)》,虽然截至目前没有一部确定引进的,但既然还看不了演出,期待一下电影也是不错的。
电影海报
音乐剧与电影之间的渊源由来已久,从国内观众耳熟能详的《音乐之声》、《窈窕淑女》,到近年大火的《爱乐之城》、《马戏之王》等,音乐剧的影响无处不在。电影作为最容易传播的艺术形式之一,将音乐剧的魅力从大洋彼岸一路吹过来,然而此类电影向来被统称为“歌舞片”,时值今日“音乐剧(Musical)”在普罗大众的认知中仍是个较陌生的名词,更谈不上真正接触,不免可惜。
回顾音乐剧与电影的百年“联动史”,我们会发现其中尤以百老汇与好莱坞的互动最为频繁,前者作为现代音乐剧的代名词,后者作为现代电影的名片,两者之间时常“眉来眼去”似乎也不足为奇。上个世纪二十年代,随着有声电影的出现,将百老汇文化搬上银幕似乎成为一个明智之举,对现代电影史有印象的朋友或许还记得第一部有声长篇电影叫《爵士歌手(The Jazz Singer)》,它讲的正是富有天赋的歌手一心想成为百老汇明星的故事。
更多的歌舞片出现了,其中不乏直接改编自百老汇剧目的作品,例如《桑妮(Sunny)》、《风流寡妇( The Merry Widow)》、《刁蛮公主(Kiss Me Kate)》、《俄克拉荷马(Oklahoma!)》等,对好莱坞早期歌舞片感兴趣的观众想必很熟悉其中的某几个名字。
部分早期音乐剧改编电影海报
接下来的部分,我想从荣获第3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西区故事(West Side Story)》讲起,时隔六十年这部伯恩斯坦的经典名作即将再次被翻拍成电影。《西区故事》远不是第一部获得该奖项的歌舞片,史上第二部获此殊荣的电影便叫作《百老汇旋律(The Broadway Melody)》,而讲述百老汇首位成功制作人齐格飞生平的电影《歌舞大王齐格飞(The Great Ziegfeld)》同样获得了第9届最佳影片,由此可见金像奖曾经对百老汇多么情有独钟。
在《西区故事》获奖之后,音乐剧改编电影开启了一段“大满贯”时期,1964年《窈窕淑女(My Fair Lady)》、1965年《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1968年《雾都孤儿(Oliver! )》都分别获得了当年的金像奖,来自百老汇和伦敦的剧目在银幕上又一次焕发生机。而随着六十年代后百老汇“黄金时代”的逐渐落幕和好莱坞剧情片的崛起(代表作《巴顿将军》、《教父》三部曲、《飞越疯人院》等),此番盛景再未能在影史上重现,直到三十余年后才有一部叫作《芝加哥(Chicago)》的歌舞片获得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
空前绝后的“大满贯”时期
当然,歌舞片这一类型此后仍然繁盛,期间也诞生过不少获得奥斯卡提名的影片,如《妙女郎 (Funny Girl)》、《屋顶上的小提琴手(Fiddler on the Roof)》、《歌厅(Cabaret)》等。
说到这里必须要提一下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这位从百老汇走出去的多面手,1968年因担任《妙女郎》主演而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其演艺生涯横跨舞台/音乐/电影各界,国内观众更熟知的可能还是她作为演员的身份。
芭芭拉和她的《妙女郎》
像芭芭拉这样从百老汇发展到好莱坞的演员并不在少数,虽然大多数时候还是客串为主,当然反过来从银幕走向剧场的同样大有人在,这个话题将来有机会再展开吧。
现在让我们暂时离开西半球,来到大洋彼岸的时间计算起点——伦敦。在美国电影和剧场文化蓬勃发展的这几十年,英国这个老牌帝国相形之下显得固步自封、默默无闻。尽管伦敦西区作为现代戏剧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历史源流远比百老汇悠久;尽管被认证为第一部电影的《朗德海花园场景(Roundhay Garden Scene)》是在英国利兹进行拍摄和展示的,而英国电影本身在影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但这一切都未能让大英帝国在战后产生足够有影响力的剧目和歌舞片,直到前面提到的《雾都孤儿(Oliver! )》这部作品的出现,才让英国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蜚声国际之作。
然而英国对音乐剧的最大贡献,可能还要归功于一个人:安德鲁·劳埃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剧院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和《猫(Cats)》的作曲者,昵称爵爷。1973年,韦伯和蒂姆·莱斯(Tim Rice)这对黄金搭档的成名作《耶稣基督万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被翻拍为电影。
截至2021年5月,韦伯共计有四部电影被搬上银幕(特指翻拍,官摄版不算在内),其中也包括19年那部烂番茄开画5%的史诗级烂片《猫(Cats)》。而由电影改编成音乐剧又即将由音乐剧翻拍成电影(是不是很拗口)的《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即将于2022年上映。
爵爷和他的音乐剧世界
说到英国音乐剧,还必须要提一下这朵当之无愧的奇葩:《洛奇恐怖秀(The Rocky Horror Show)》,同名改编电影也是cult片中的经典。如果你想了解看这部剧是种怎样的体验,看看豆瓣短评就够了:
如果你觉得喜欢这种调调,那我可以再向你推荐一部08年的电影《遗传学歌剧(Repo! The Genetic Opera)》,音乐剧(或者你想称之为舞台剧也没有问题)和电影的导演都是他:执导过《电锯惊魂》234的达伦·林恩·鲍斯曼(Darren Lynn Bousman),整体上算是一部玩票之作,实现了莎拉·布莱曼(Sarah Brightman)和帕丽斯·希尔顿 (Paris Hilton)同台演出的奇观。
说起来,为中国观众所熟知的“月光女神”也算是正儿八经从剧场里走出去的明星,虽然这主要归因于她和韦伯的合作关系和私人关系,两人离婚后莎拉·布莱曼也基本告别了音乐剧舞台。
让我们再继续说回《遗传学歌剧》,我记得有一段时间HBO很热衷于播放此类哥特式的电影,其中就包括《遗传学歌剧》和《理发师陶德(Sweeney Todd: The Demon Barber of Fleet Street)》(后者国内观众想必更熟知一些,改编自桑德海姆的同名音乐剧),这两部电影某种程度上也算是我个人入坑音乐剧的一个契机。
相较于跟自己同月同日生的后辈韦伯,桑德海姆的剧是公认的复杂和难以影视化,迄今为止较为知名的改编也就只有《西区故事》和《理发师陶德》,当然如果你非要算上14年那部乏善可陈的《魔法黑森林(Into the Woods) 》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豆瓣说音乐难听我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奥斯卡、普利策、格莱美、托尼……还有桑爷爷没得过的奖吗?
进入21世纪后,音乐剧的发展呈现更多元化的局面,我们也同样在银幕上看到了更多非传统的“歌舞片”。05年反映同性和艾滋病题材的外百老汇著名剧目改编电影《吉屋出租(Rent)》,讲述60年代美国复古追星梦的《梦女孩(Dreamgirls)》、《发胶(Hairspray)》和《泽西男孩(Jersey Boys)》,世纪之交伦敦西区大热剧目(中文版同样在内地掀起观剧狂潮)的《妈妈咪呀(Mamma Mia!)》等。其中也不乏经典改编的影子,例如12年的《悲惨世界(Les Misérables)》,当年在国内上映后引起了一波比较强烈的反响,豆瓣评论数在音乐剧改编电影中名列第一,虽然主要还是来源于有感小众文化终于出圈有望的音乐剧迷们(悲)。
千禧年系列
新千年基本保持着平均每年1-2部音乐剧改编电影的产出速度,当然偶尔也有例如14年和21年这样作品井喷的大年。
经历了去年一整年的沉寂后,今年可以说好消息不断,除了文章开头提到的几部电影,目前传闻要改编的音乐剧还包括《歌舞线上(A Chorus Line)》、《魔法坏女巫(Wicked)》、《玛蒂尔达(Matilda)》等等。近百年后,好莱坞仿佛重新意识到了音乐剧这块金字招牌的价值,当然也有可能是真的没得拍了,但这个局面总归是我们喜闻乐见的。
前面讲到的都是音乐剧改编电影的著名案例,反而来其实也有很多例子,只是相较于前者更难被国内观众接触到。前面提到的《日落大道》就是一个从银幕走向剧场的案例,近年最为国内观众熟悉的两部歌舞片《爱乐之城(La La Land)》和《马戏之王(The Greatest Showman)》也已经被搬上舞台或已有相关规划。随着新千年迪士尼的入局,《狮子王(The Lion King)》、《阿拉丁(Aladdin)》、《欢乐满人间(Mary Poppins)》等经典ip也纷纷被“移植”到百老汇,获得了很大的商业成功。
总是被拿来相提并论的《马戏之王》和《爱乐之城》
在国内或许能用一个近年愈见贬义的名词来形容这个现象:“ip效应”——经常和无良资本、粗制滥造和日渐成为社会问题的“粉圈经济”相挂钩。然而我个人始终认为“打破壁垒”对于经典传播来说是有利的,莎翁剧的各种改编长盛不衰,经典文学作品也时常被搬上银幕、搬上舞台,甚至改编成电子游戏,总有人会被一种艺术形式吸引而来,最后喜欢上另一种艺术形式;也总有人会被“魔改”的华丽皮囊所吸引,最后喜欢上构成骨架的经典。
祝愿文化繁荣发展,祝愿艺术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