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红色足迹】“军神”刘伯承在新妙留下的红色印记

发布时间 :2021-05-31

​​​在涪陵区新妙镇的东北角适园村二社,有一处掩映在丛林的尼姑庵,这座始建于1882年(清光绪八年)的四合院式建筑名为玉皇观。1916年,后来十大元帅之一的刘伯承战斗中不幸右眼重伤,辗转来到这里养伤月余。

其实早在来玉皇观之前,刘伯承就已与新妙结缘。1915年12月初,刘伯承,康云程受孙中山派遣回到四川与在涪陵坚持反袁称帝的王维刚(王伯常)联系并组织反袁斗争。刘伯承在四川先以涪陵为活动中心,来到新妙镇,得到李次安,李实藩兄弟支持。1916年2月刘伯承在新庙(妙)场宣布成立了近千人的“四川护国军第一支队”(后为川东护国军第四支队)。支队长王维刚,军事指挥刘伯承,联络员康云程。

新妙老街

1916年3月17日刘伯承率军攻打丰都,战斗中不幸右眼重伤。由于伤势严重,加上袁世凯又下令各地缉拿。刘伯承在康云程的护卫下辗转垫江、长寿等多地养伤,后来到新妙。1916年4月下旬,刘伯承到了新妙场李次安家后,李次安安排他到新妙场上陈树屏家吃住。后担心不安全,又将刘伯承转移到自己老家“野园”(现石沱镇大山村6组“范家嘴”)。但觉得离场较远,医治不便,最后将刘伯承送到新妙玉皇观隐蔽养伤。

玉皇观定成师太把刘伯承安排在玉皇观观音殿后面一间房居住,细心照料。为了保密,刘伯承的每餐都由定成用提兜送进,不许徒女们接近,更不许过问。定成还暗中找来在新妙场枇杷洞(原新妙镇白象村五社)居住的眼科老医生周玉成给刘伯承治眼伤。

有一天,北洋军突然到玉皇观搜查,定成急中生智,将刘伯承用竹席卷围起来,头上用簸箕盖上,藏在玉皇观的柴屋柴草堆里。北洋军搜查无果,刘伯承躲过一劫。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刘伯承的眼伤日益恶化,如果不尽快动手术剔除眼眶内的腐肉,后果难以想象。在玉皇观养伤月余后他离开新妙到重庆治疗。在疗伤过程中,他为了不损害脑神经,强忍钻心的疼痛,坚持不施麻药,被为其主刀的德国医生阿沃克赞叹为“军神”。

1926年,刘伯承加入中国共产党。受党的委托,为配合北伐战争,他与杨闇公一起组织了泸州、顺义起义。蒋介石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之后,刘伯承从四川东下,奉党的指示,到南昌与朱德等将一起组织了南昌起义,成为我军的缔造者之一。之后,刘伯承又相继参加土地革命战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

如今,刘伯承当年养伤的玉皇观经过翻修,已建成刘伯承涪陵护国之役纪念馆。纪念馆馆占地面积3112.72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713.12平方米,共22间房屋。介绍刘伯承生平、反袁护国运动、刘伯承辗转养伤的经过,以及文存展示和影音记录。展出文字13500字,展出图片84幅,展出实物17件。成为了一处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