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84周年之季,也看看东汉的虞诩是如何维护河西走廊不被放弃的。东汉时期的河湟地区,是羌族和汉族的杂居地区,汉朝在河湟地区一直设有郡县,然而,由于汉族官吏的暴政,引发羌族的不断起义,也曾经建立了羌族的滇零政权。统观整个东汉时代,羌汉之间的战争不断持续,也有短暂的和平时代。
对于东汉政府,对于羌族的战争,也涌现了一批名将,其中维护国家统一的名将虞诩。因他的一番分析,得以保持今日已成为中国心脏地带的河西走廊,虞诩是一代人杰,为我们立下可敬的尊严榜样。
一、背景,误会和严政引发的叛乱
永初元年(107年),骑都尉王弘,西上迎接西域总督段禧,征调金城郡、陇西郡、汉阳郡(三个君包含青海和湟地区,甘肃地区和宁夏地区)羌人数千骑兵前往。郡县政府急如星火,强迫发遣。羌人认为可能就留在西域开荒垦田,不再回乡。不但怨恨,而且恐惧。行军到酒泉郡时,已有不少羌人背叛逃亡。对逃亡士兵的处分是残忍的,各郡派出部队,沿途拦截,甚至追查到所属的部落,整个部落都被铲平。于是,勒姐、当煎等部落(皆在渭水上游一带)酋长东岸等,越发惊恐,遂同时拔营,涌向塞外。麻奴兄弟就在大狂奔中,随着他的部落出塞。
出塞后,各部落谋求团结。先零部落一个支派的酋长滇零跟另一个支派的酋长钟羌等,大肆烧杀劫掠,陇坻(甘肃省张家川县)道路,完全断绝。这时,因为羌人归附已久,没有武器,有的拿着竹竿、树枝,代替铁枪、铁矛,有的拿着桌面,当作盾牌,有的拿着妇女化妆用的铜镜(当时没有玻璃,镜子都用铜制),映着日光,假装是杀人刀锋。各郡县在逼反了羌人之后,心惊胆战,束手无策。
其中先零羌和钟羌声势最大。汉廷车骑将军邓鹫等统率5万军队前去镇压,结果屡战屡败。羌人乘胜深入内地,先零别种滇零在北地郡(今宁夏境内)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推举滇零为天子,建都丁奚城(今宁夏灵武东南),其控制地区西达金城郡东部。
二、关于对羌政策的辩论
西羌民变日益扩大,最高统帅(大将军)邓骘(zhi)焦头烂额,束手无策,企图放弃凉州(甘肃省),集中全力,对付北方的南匈奴。于是,召集三公以及部长级官员会议。邓骘解释他的这项决策:“好像两件破烂衣服,牺牲一件去补另一件,至少还有一件完好;要不然,两件全都破烂。”大家同意。
当时郎中虞诩(音xǔ),对太尉张禹说:“邓骘的意见,决不可以实施。理由有三:
1、先帝(已死的历任皇帝)开疆拓土,流血流汗,千般辛苦,才把这块土地收入版图,而今却为了节省一点开支,把它舍弃,这是第一项。
2、舍弃凉州之后,原是腹地的三辅地区,就成了边塞,皇家祖宗坟墓,没有保障,这是第二项。
3、俗话说:‘关西(函谷关之西)出将,关东(函谷关之东)出相。’勇敢的战士和富于谋略的将领,很多人来自凉州。凉州风土人情,崇尚战斗,习惯军旅。羌人、胡人所以不敢占领三辅,造成我们心腹灾难的缘故,由于凉州在他们的背后。凉州人民一直到现在,都手持武器,冒着利器巨石,冲锋陷阵,跟叛徒拒抗,父亲阵亡,儿子踏着血迹,不反顾、不退缩,为的是他们是汉朝的人民,有政府为他们做主。而今却把他们推开扔掉,作无情遗弃。人之常情,安土重迁,定会有一种‘政府把我抛给了夷狄’的哀怨。即令是非常忠贞的人,也不能无恨。到那时候,如果英雄豪杰,互相集结,突然起意,趁着天下饥荒和本土虚弱,推选出一位领袖,驱使羌人、氐人,作为前锋,像卷草席一样,向东挺进。即令用孟贲、夏育(战国时代勇士)当战士,用姜子牙(周王朝宰相)当将领,恐怕也抵挡不住;这样一来,则函谷关(河南省新安县)以西,皇家历代坟墓和西都旧京(长安),将不再归我国所有,这是绝不可以的第三项。
主张放弃的人,用补破衣作为比喻,认为至少可以保留一件。事实上却好像一个恶疮,如不治疗,将使肌肤不断溃烂,没有止境。”
张禹说:“我没有想到这些,如果你不讲,可要对国家造成极大伤害。”虞诩建议:“招揽收罗凉州地区的英雄豪杰,命州长、郡长们送子弟到首都洛阳,由中央各单位分别任用,表面上是一种奖励,回报他们父兄的功勋,实际上是把他们当作人质,预防叛变。”
张禹采纳他的建议,于是,再一次举行“四府”高阶层会议。讨论结果,一致同意虞诩的分析。遂开始任命西州(甘肃省东部)地方有影响力的人士,当政府官员。并任命州长、郡长、县长等的子弟当禁卫官(郎),加以安抚。
千年万世的中国人都应感谢虞诩,因他的一番分析,得以保持今日已成为中国心脏地带的河西走廊,他有别人所没有的真知灼见,更有别人所没有的道德勇气,跟当时炙手可热的皇亲国戚对抗,也就是,他有胆量跟当时炙手可热的当权派“唱反调”。
。
三、滇零对东汉的战争和威胁
西羌先零部落,攻击河东郡(山西),军锋直入河内郡(河南),人民惊慌失措,大批渡过黄河,向南逃亡。羌族反叛军已经接近洛阳100多公里,首都洛阳震动。东汉政府命野战军参谋长朱宠,率所属五兵团部队,进驻孟津戒备。
羌军锐不可当,声势日盛,可是沿边各郡郡长和县长,都是内地各郡人士,没有用生命保护本土的意愿,只争着把郡政府迁移到安全地带,逃避灾难。
三月,东汉政府下令:陇西郡政府由狄道(甘肃省临洮县)迁襄武(甘肃省陇西县),安定郡政府由高平(宁夏固原市)迁美阳(陕西省武功县西北),北地郡政府由富平(宁夏吴忠市西南)迁池阳(陕西省泾阳县),上郡郡政府由肤施(陕西省榆林市东南鱼河镇附近)迁衙县(陕西省白水县东北)。陇西郡政府总算还在郡境之内,安定、北地、上郡,却都迁出郡境,成为流亡郡政府)。
人民眷恋乡土,不愿追随郡政府迁移。郡政府遂派出军队,把田中庄稼,全部铲平,撤除人民房屋家宅,把军营、城墙,全夷成平地,焚烧所有存粮。当时,连年不断旱灾、蝗灾、大饥馑已成,加上郡政府驱逐抢夺,人民流离分散,沿途死亡。或者把老人幼童,遗弃道旁,或沦落成别人的奴仆、婢女、小老婆,一半人丧生。
东汉政府十分惶恐,先后调集20余万军队围剿羌人。由于羌人英勇善战,致使汉军将帅束手无策。
公元112年,滇零逝世,儿子零昌继位,年龄还小。同一部落的智囊狼莫辅佐。
四、虞诩对羌族战争策略
当时怀县(河南省武陟县)县长虞诩 向任尚建议:“《兵法》:弱小的不攻击强大的,在地上奔走的,不追赶天上飞翔的,这是自然形势。现在,西羌部队全是骑兵,每天可以奔驰数百里,来时如狂风暴雨,去时像射出矢箭,我们用步兵追击,根本追不上。所以,虽然驻防部队有二十余万,一天天拖下去,无法建立功勋。为将军设计,最好是使各郡民兵复员,使他们每人缴出数千钱,二十人共买一匹马,这样,就可以拥有一万人的骑兵,追逐数千羌军,或者衔尾,或者突击,他们势必被追得走投无路。既有利人民,又有利战果,可以收到成效。”
皇太后邓绥听说虞诩有将帅之才,富有谋略,任命他当武都(甘肃省成县)郡长。虞诩前往赴任,西羌痛恨虞诩,派军数千人,在陈仓崤谷埋伏。虞诩在谷口停止前进,宣称,已派人回去请求援军,等援军到时,再行出发。
羌军得到消息,放心大胆的分别前往其他各县劫掠。虞诩等到羌军兵力分散,立即日夜挺进,一天奔驰一百余里,命战士每人各做两个炉灶,第二天,每人做四个炉灶,以后每天倍增,羌军尾随,终不敢发动攻击。
有人问虞诩:“孙膑当年,曾经使用减少炉灶的方法,大破魏军,而今,阁下却增加炉灶。《兵法》上说,部队行军,每天不可以超过三十里,为的是保持体力,因应突击。你每天竟然行军将近二百里。什么缘故?”虞诩说:“羌军多,我军少,走得太慢,容易被他们追到,我们迅速挺进,他们就无法知道我们的底细。羌军查点我们留下的炉灶,会误认为郡政府派来迎接的部队,一定到达。我们兵力既然强大,而行军又快,羌军心怀畏惧,自然不敢追击。孙膑故意展示衰弱,我则故意展示强大,只因为形势不同。”
虞诩抵达郡政府所在下辨后,部队还不满三千人,而羌军万余人围攻赤亭(下辨西北二千米)数十日,情势危急。虞诩下令,不准使用强弩,而只用小弓。羌军判断守城部队的箭速弱,射程短,不能造成伤亡,遂集结城下,猛烈攻城。虞诩命每二十张强弓组成一个射击网,集中一个目标发箭,百发百中,羌军震恐,急行撤退。虞诩出城反击,杀伤很多。
第二天,虞诩命全军出城,从东门出,从北门入,入城后立即改换服装。如此出出入入几次,羌人遥遥望见,弄不清城中到底有多少守军,互相传告,引起惊恐。虞诩计算羌军将要撤走,暗中命五百人到附近河流水浅的地方埋伏,扼住退路。羌军果然奔驰,经过那里,伏兵骤起,大破羌军,杀死及俘虏无数。羌军从此溃散,不能再行集结。
虞诩根据各种地势,构筑碉堡城寨一百八十余座,招揽流亡在外的难民回乡,赈济贫穷,开凿水道(虞诩亲自率领将士,勘察河川,从沮渠到下辨长达数十里。炸碎巨石,砍伐大树,使可以行驶船只)。虞诩最初到任之时,谷米每石一千钱,食盐每石八千钱,人民共一万三千户。三年之后,谷米每石八十钱,食盐每石四百钱,人民增加到四万余户。家家富足,一郡平安。
五、滇零的灭亡失败
东汉政府在以虞诩,任尚为首的将领领导下,战术改用骑兵,同时利用南匈奴骑兵,进行武力镇压,并采用暗杀和财货招诱的手段,才大大打击了滇零政权的锐气,分散了诸羌部队。
116年,任尚派军攻击先零部落据守的北地郡,斩西羌二任皇帝零昌的皇后,焚烧房舍,杀七百余人(西羌声势,自此转衰)。
同年,任尚派西羌当阗部落人榆鬼等,刺杀西羌先零将军杜季贡。东汉政府封榆鬼当破羌侯。
九月,西羌保安司令(护羌校尉)任尚,再买通西羌效功部落人号封,刺杀西羌滇零皇帝零昌(二任)。东汉政府任命号封当羌王。
十二月,任尚跟骑兵总监(骑都尉)马贤,联合追击先零部落智囊狼莫,追到北地郡,双方对峙六十余日;在富平上河大破先零部落,杀五千人,狼莫逃走。于是西河郡虔人部落(也是羌民族)一万人,全体向北疆边防司令(度辽将军)邓遵投降。陇右(陇山以西)全部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