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为一位TKR(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的老人家提供了一次康复指导,老人术后已久,仍有些残留的功能障碍,但是总体来说,活动能力尚可。接受置换的膝关节自然不用多说,确实是有一些问题,有趣的是老人的X光照片。请看......
老人的术后下肢全长负重位X光片
看出什么问题来了吗?膝关节当然是一个常规的置换术后表现,对于髋撞患友来说是不是有什么别的发现呢?还没看清就放大一些看看——
再看看髋关节
相信看了这个片子的患友们都会倒吸一口冷气:我滴个乖乖,髋关节退化到这个程度,老人家怕不是连髋关节也要置换了吧!
NO!NO!NO!还真不是!我刚才说了,老人家的活动能力尚可,为了进一步确定实际情况,我尝试做了几个髋撞查体动作,却并没有引出任何病理指征,老人也并未有髋关节不适感的任何主诉!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不妨让我来解读一下这张片子中双侧髋关节存在的问题:骨性关节炎、关节间隙狭窄、软骨几乎磨光,同时髋撞患友们特别在乎且恐惧的“Pincer”、“Cam”征也是一应俱全,按照现在坊间流传的各种说法,这种情况,大体上等不到置换膝关节,髋关节怕是早就该换了吧!可是,事情偏偏就没有按着大家想象的那个方向去发展!老人家真就把胯骨轴子踏踏实实的用到了暮年。所以说啊,那些个刚看到自己有了一些所谓“撞击结构”就恐惧到腿软的人们,是不是有一些杞人忧天之嫌呢?
经过对于大量患者伤情变化规律的总结与归纳,我认为,人的一生,要是想全须全尾的走过来,一定要让身体随时处于一种“均衡”的稳态,也就是说,自身的功能水平和诉求必须高度相符。简单说:你腿脚有力气,就能多走几步;没力气就只能少走几步。没力气还想多走行不行?行!循序渐进的练好了力气再走——这就是一个最为朴素的逻辑,身体的任何变化,都必须是结构和功能的高度契合,这样才算是一种稳态。在这种稳态下,身体的运动机能和运动健康处于最为理想的状态,即便是身体出现一些问题,也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慢慢给予良好的控制。
均衡的稳态高于一切
回答几个常见的患友提问:
Q:撞击真的不会导致最终的关节置换吗?
A:虽然不能说一定没有关系,至少现在看,关节置换的主体人群仍然是关节重度发育不良,股骨颈骨折等,撞击及骨性关节炎的影响以既有数据看,并不严重。
Q:出现了撞击的我,为什么疼痛难忍?是不是要积极手术,乃至于预防性切除撞击结构?
A:疼痛的来源很多,撞击导致的关节内疼痛仅是其中之一,对于更多问题,手术的影响难说积极,过于激进的手术决策不见得有很好的预后,预防性切除手术就更加如此,结果难预料。有纠结是否手术的工夫,不如听吕老师的,仔仔细细的练功能,功能的影响经常会给我们惊喜和意外。
Q:数据统计,在广大普通人群中,有6成以上的人具有所谓“撞击结构”,但是为什么并没有看到全社会层面普遍反映存在髋部不适啊?
A:这就是我说的,为什么要“轻结构,重功能”,结构的影响可能相当有限,也许,我只是说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所谓“撞击结构”会被重新定性,不再被认定为“病理结构”,而仅仅是一种“个性化发育特征”而已。
Q:有了髋撞,我痛不欲生!
A:放松心态,放松身体,学会放松身心,不仅仅是髋撞,其他各种不适感也大体上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
好了,先说到这里,希望各位髋痛(我就不说髋撞)患友能够以平和乐观的心态面对,而最终战胜这种身体上折磨人,心理上煎熬人的讨厌伤病问题,我坚信,相信,一定并肯定!是的,就因为在我心里,这些真的不是要命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