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年代特色浓郁的废弃影剧院(上篇)

发布时间 :2021-08-09

​​你还记得小时候去过的影剧院吗?

或者它有过另一个名字:XX工人俱乐部。但无论是叫什么,它们存在的意义都趋于一致:在某个时期,是演艺活动和电影放映的主要场所,因此也是那个年代人们的文化娱乐中心。

 

主立面高大幕墙在阳光下依旧庄严主立面高大幕墙在阳光下依旧庄严


2021年初的一天,我来到了一座西南老城,在开车穿过半个城市之后,终于在某个隐秘的小路上找到了这栋与周围居民住房完全不同的高大建筑——一座鹤立鸡群般矗立在路旁的废弃影剧院,或者我可以说出它原本的名字:XX工人俱乐部,因为它本身是某个大型工厂的附属工人俱乐部。

 

台基与主立面的彩色水刷石台基与主立面的彩色水刷石


据官方记载:俱乐部由工厂设计修建,整体造型严谨对称,虚实对比强烈,体现出现代建筑美学特征,是我国早期观演建筑的典型代表。建筑所处地形北高南低,立七柱,正面五柱间为三层通高红色木框架玻璃幕墙,是该时期建筑艺术的有力体现。栏杆与通风口采用了不同格纹的预制混凝土构件,台基与主立面的彩色水刷石变化丰富,体现了当时设计师较为细致的艺术追求。南侧前厅共三层,一层入口大厅通向堂座,东西两侧有楼梯到达二层大厅,进入楼座,三层为放映厅;观众厅规模大,堂座31排、楼座10排,可容纳1300多人。观众厅地面为缓坡混凝土地面,墙面装由吸声板材装饰,天花板为80年代典型的方形压花石膏板吊顶,坐席为钢架木模椅;舞台为架空木地板,设有下沉式乐池,台口高大,两层马道沿山墙设置。

 

按照惯例,下车准备好探险背包,在进入之前我会绕建筑走一圈,一来观察周边环境,二来寻找入口。一圈下来除了被建筑独特的庄严吸引之外,发现其实所谓的入口就只有正门——高大的影剧院正门有多扇玻璃门组成,其中一块玻璃已经被捷足先登者砸碎,弯腰之间便可轻松进入。唯一需要担心的是这需要在众目睽睽下进行。

 

被爬山虎包围的墙面,显示出废弃年限已久被爬山虎包围的墙面,显示出废弃年限已久


好在,在跟路旁摆摊卖菜的阿姨了解情况的时候,让我紧张的情绪得以缓解。她是这附近的居民,也曾是工厂职工,这个影剧院是工厂建于1980年代的工人俱乐部,曾经辉煌一时(我后来在探险过程中发现的91年的售票报表可能看出俱乐部依赖售票都可谓收入颇丰)但工厂搬走之后便日渐衰落而废弃了。人口的流失和影剧院的更新换代,让这些传统风格(无论是管理还是观影体验上)的影剧院逐渐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和物质需求,转而成为时代背景下的尘埃,一如工厂里的工人一样。

俱乐部建成后的80年代后期曾经有一些在如今非常著名的表演艺术家过来慰问演出,其中包括金铁霖老师和他的学生慰问演出,其中就有我们广为熟知的彭LY老师。当时他们住的地方就在俱乐部后面的食堂二楼。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这栋建筑即便是被废弃,依然没有被拆除,反而成为了当地的历史保护建筑。

 


了解完这些,我迫不及待的问阿姨:我想进去看一看,可以吗?似乎我内心预设,但凡有个当地居民的同意,我就可以顺理成章的探险了。

这位好心阿姨给了我一个善意微笑说,当然可以啊,从那边上去就行了,经常有年轻人进去拍照的。。。

 

于是一个弯腰的功夫,我已经置身俱乐部之中。除了被砸开的玻璃碎了一地,踩上去咯吱的声音之外,入口处的内部空荡且寂静,俨然另一个世界。而一步之遥的门外偶尔汽车飞驰而过的声响被玻璃幕墙隔绝开来,这个玻璃洞口成为了两个世界仅有的通道,跨进来,就来到了探险者的世界。

 

前厅非常有气势的巨幅山河湖海版画前厅非常有气势的巨幅山河湖海版画


一幅巨大的版画占据正面墙壁的中心,壮观的山河湖海带着一股灰蒙蒙的气息平静的面对着斜45°打下的夕阳,墙上、玻璃上甚至空气中都是灰尘。天花板在脱落,露出了更里面的钢筋混泥土,反倒是吊灯保存还算完整。

 

治安宝?治安室?治安宝?治安室?


我在右侧的治安室里找到了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票,对应不同的演出内容;一本来自广东电影机械厂(不知道是否还在)的《珠江牌35毫米固定式电影放映机使用说明书》,让人惊讶的是说明书内部除了发黄的纸张居然还有油印的手写体,来自80年代的手写体太有年代感了!

红黄蓝三色门票,对应不同的演出内容红黄蓝三色门票,对应不同的演出内容

80年代珠江牌放映机的说明书80年代珠江牌放映机的说明书

让人震惊的手写说明书!让人震惊的手写说明书!


此外,一大堆用毛笔手写的繁体封面记录了整个俱乐部的收支情况,记录的最晚时间是1991年12月,在90年代初的消费水平下俱乐部每月售票收入达到了1722元,扣除各种税费之后全年上交公司10720.85元,平均每月上交给公司接近1000元,看起来不大的数字, 但在当时来说可谓一笔巨款。

1991年工人俱乐部的电影售票报表1991年工人俱乐部的电影售票报表


从治安室出来就要开始今天的主目标之一探索:可以同时容纳1000人的一楼堂座大厅。由于堂座大厅内部几乎没有透光的窗户,阳光仅能照亮堂座入口处有限的小块区域,我打开手电,继续往前走。

 

一楼堂座的钢架木模椅一楼堂座的钢架木模椅

装有吸声板材装饰的大厅墙面装有吸声板材装饰的大厅墙面


如同官方简介记录的一样,一楼堂座大厅非常巨大,地面到达天花板有数十米之高,手电光的尽头便是80年代典型的方型压花石膏板吊顶,四周的墙面则装有吸声板材装饰,墙上和柱子上依旧挂着当年常用的制冷电器:电风扇。

 

老式的电风扇,遍布大厅的各个角落老式的电风扇,遍布大厅的各个角落


正前方的舞台之上和二楼楼座前沿各挂着一条红底白字的横幅,其中之一应该是这个俱乐部举办的最后一次大型活动了。在当初的人声鼎沸人群中,大概没有人会想到有一天这里仅有我一人到来,走在空荡黑暗而又潮湿破败的大厅里,猜想着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

 

跟着我念:“团结、拼搏、求实、创新,为全面完成全年目标而奋斗”跟着我念:“团结、拼搏、求实、创新,为全面完成全年目标而奋斗”


资料中提到的下沉式乐池已经严重积水,无从下脚。我从乐池旁边的楼梯走上架空的木地板舞台,整个舞台连一块完整的幕布都没有,灯光所到支出除了破碎的幕布、荧幕就是悬浮在空中无所不在的灰尘。黑暗之中听到自己脚步声被放大,一步一声,跟身处的环境异常贴合。

演员视角——站在舞台C位看观众席,从万众瞩目到空无一人演员视角——站在舞台C位看观众席,从万众瞩目到空无一人


大概你想想电影《芳华》里女主角们在木地板上排练时脚步的声音增加个几倍,就是如此,只不过现在我一人占了整个舞台的C位,从当年那些演员们的视角看向观众席,他们眼中的万众瞩目,如今在我眼里只剩下空无一人的座椅在黑暗中积满灰尘。

 

这可能是城市探险所能带给我的特别感受之一,身处这些历史建筑之中畅想建筑的历史,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常常让我在离开之后回味很久。


这可能是城市探险所能带给我的特别感受之一,身处这些历史建筑之中畅想建筑历史,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常常让我在离开之后回味很久。

 

手电灯光的终点看到了挂在高墙上的走马道,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觉得我一定要爬一次。

(未完待续,期待下篇)

如果你也去过这个地方,记得私信来交流哦!

“下午三点阳光照进礼堂的角度,能决定你前世是狼人还是蝙蝠”“下午三点阳光照进礼堂的角度,能决定你前世是狼人还是蝙蝠”

精美的旋转楼梯,下期见!精美的旋转楼梯,下期见!


​​​​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