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个中国医师节,北京协和医院也迎来百年院庆倒计时28天。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这个伟大时代发出的铿锵之音,为病人提供更有质量、更有温度的服务是协和人永恒的价值追求。在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通过《医师报》的深度报道《张抒扬:用最柔软的心暖人,披最坚硬的铠甲战斗》来重温医者的初心和使命——
一个都不能少 把队员安全地带回
“回想起2月7日那天,在出发前,我和队员们都不敢接电话,也不敢跟同事们对视。我们怕承受不了亲人、同事的关心,怕把眼泪流在了这里,坠了此行的志气。很多送行的同事流下眼泪,他们心里在担忧,担心我们能不能平安地回来。”从武汉凯旋归来后,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协和医院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领队、时任北京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张抒扬几度哽咽,泪洒现场。
她曾说过“最怕患者说疼”。就是这位内心柔软的心内科医生,在疫情最危急的时刻,披上最坚硬的铠甲,带着北京协和医院第二批医疗队的141位勇士,毅然出征武汉,将一位又一位危重症患者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
张抒扬书记代表全体医疗队员讲话
出发那天是立春后第三天,医疗队乘坐大巴去机场。往日拥挤喧嚣的北京城变得冷清,只有零星的车飞驰而过。登机后,机舱里除了乘务员的例行播报,没有其他声音。张抒扬看着沉默的队伍,熟悉的同事此时不再交流,没有话语,每个人都神情凝重、满怀心事。机舱里只有寒冬的萧瑟,队员们感受不到春的暖意。
这一幕击中了张抒扬柔软的心。此行前路会面临什么样的困难?对病毒一无所知、对疾病一无所知,前路茫茫,困难重重。她的内心极为难过,但仍坚定地记得临行时院长赵玉沛的嘱托,要把队员们一个不落地安全带回。
作为医生,此行的主要目的是抗击疫情,治病救人;作为领队,她还要保护队员的安全,要把他们安全地带回北京,带回协和,带回到亲人的身边。
“新冠肺炎来势凶猛。医疗队抵达武汉时,正是疫情加剧的‘至暗时刻’,平均确诊人数过千,大批重症患者涌向医院。我们没有时间调整休息,一批队员当天晚上就要进红区值守,那里有很多重症患者在等着我们救治。”放下行李,张抒扬就组织队员们开始培训。
第一项培训是如何做好个人防护,如何把防护做细致,做扎实。驻地、路上、餐厅、隔离病房……队员的脚步落在哪里,防护的规范就定在哪里。医疗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病房穿脱隔离衣的详细流程,细到“穿脱防护衣必须双人核对”“防护镜必须盖住防护帽上沿”“衣领必须立起来再穿防护衣”……在进入红区前,不仅队员们要相互检查,还要通过重症医学科护士长们的专岗审核。
“都查好了,才能进隔离病房。”虽然经过反复核查,但目送队员们打开防护门走进红区,张抒扬的心还是紧紧揪着。“防护服穿好了吗?”“手套、鞋套、口罩戴严实了吗?”“护目镜戴好了吗?”“平安回来,盼着你平安回来。”张抒扬表示,她这辈子从来没有这么唠叨过。
张抒扬书记为队员检查防护服
困难一个接着一个。武汉的初春阴冷潮湿,防护服又厚重密实,一个班次下来,队员们的衣服全被汗湿透了。长时间工作后,出红区脱下隔离衣的瞬间,冷风好像可以直接灌到骨头缝里。时常有队员出现发烧、鼻塞、嗓子疼等情况,是感冒了还是感染了?张抒扬内心充满了担忧。
在张抒扬的协调下,协和大后方又迅速增派两名检验科人员。他们到达抗疫前线后,不仅开展常规的患者核酸检测,也为协和队员定期检测核酸,而且还对病区物品和环境开展核酸检测,为队员们和患者们的安全送上了“定心丸”。
最让张抒扬欣慰的是,她把186名队员一个不落、安安全全地带回来了。提及此,张抒扬终于露出了笑容。
将协和模式复刻到武汉一线
难以纠正的呼吸衰竭、合并多脏器多系统的功能衰竭、一晚上收治18个患者、高峰时整个病区的呼吸机都不够用……与普通的ICU相比,协和团队负责的中法新城院区的重症加强病房患者多、病情重,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
“开始时,使出浑身解数,病情仍僵持不下,即使是最顶尖的专家,也被无力感裹挟。”最初的无序和无力,张抒扬仍历历在目。但她在协和医院工作36年,协和医院的三级查房制度、有序的管理早就内化到她日常工作中。如何让大家从最初的状态走向科学、规范、有序,将协和精神和协和工作作风移植到武汉,是张抒扬作为领队的首要任务。
强调“三基三严”和“到病人床旁去”,图为张抒扬(中)、刘正印(左)带领多学科团队查房
协和医院医疗队在武汉建立起的核心组例会制度,从始至终,从没间断,这是每天三级查房制度之后的再一次高级别多学科医护协同查房。协和医疗队还成立了21人的核心组,组员包括多学科的专家、护士长、临时党支部书记、科研人员和检验人员。每晚8点是核心组雷打不动的例会时间,无论白天大家有多辛苦,到点准时开会,复盘当天的救治工作,完善队员的防护工作。
核心组例会更重要的工作是:建立一套脱胎于协和模式的、适用于战时的医疗模式,制定工作的标准操作流程,梳理工作清单,包括工作流程、诊疗常规、病历书写、三级查房等40多项,形成了一整套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体系,让前方队员有章可循。
每天早晨在病房举行的医护共同早交班
“包床到人、包床到组”,固定医生和护士组来分管一个患者,做到长时间、密切地观察患者。为了让每一位患者都享受到高质量的诊疗,张抒扬在前线依据救治的需要,精心组织了一套技术培训教程,“比如吸痰,象征性地吸痰和真正把痰吸出来,二者如何判别”。协和医疗队要求每个护士都来实操,由最富经验的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在旁评估,并进行床旁培训,手把手地带教。这样的一线教学让来自不同专科护士们的技术得到了明显提升。
“临床需要什么,及时培训什么”,张抒扬带领队员们在武汉驻地进行了37场“疫”线课堂,很多队员头一天学到的技能,第二天就用到了临床。
在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的激励下,医生们的尽心救治下,患者在一天天好转,生存率提升,死亡率下降。“本已经救治无望的患者,结果竟真的活下来了。这就是医学奇迹。”张抒扬感慨道。
被判了“死刑”的病人又被抢救回来,协和医疗队创造了一个个医学奇迹 (新华社 沈伯韩 拍摄)
医心向党
把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完成好
“在武汉,每当遇到困难和挑战,结束了一天忙碌夜深人静时,我都要认真学习总书记有关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汲取力量,增强必胜信心,寻求解决问题的思维办法。”时任北京协和医院党委书记的张抒扬,用党的精神和力量激励医疗队员。协和医疗队六个临时党支部,共组织了32次支部活动。受身边共产党员榜样感召,52位队员在前线递交入党申请书,41位队员火线加入中国共产党,使得医疗队中共产党员占到了74%。
3月6日晚,张抒扬在前线讲了一堂特殊党课,主题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会前,张抒扬特意安排播放了视频片《顾方舟》,重温了“糖丸爷爷”顾方舟为了攻克脊髓灰质炎,举家入滇,带领团队白手起家,成功研制出脊灰糖丸活疫苗,历经40年最终实现了中国无脊灰的壮举。“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把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一定完成好”,在那场别开生面的党课上,张抒扬还讲到了伍连德以及诸多协和前辈们,把前辈们对党的忠诚与信念在协和医院传承下去,是张抒扬与医疗队党员们共同的心愿,他们自身也正是这种精神的践行者。
作为国家援鄂医疗队的领队,张抒扬胜利地完成了任务。作为北京协和医院这座百年名院、全国超一流医院的院长,张抒扬的使命才刚刚开始。
2020年11月4日,张抒扬正式被任命为北京协和医院的院长。在2021年的新年致辞中,张抒扬表示,协和新时代的奋斗目标是力争到“十四五”末初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医院”。
肩负起推动医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的社会责任,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中国最强音;把职工的冷暖放在心上,让每个人更好地施展才华,让每个人的想法都被尊重,这是作为院长,张抒扬对医院、对职工、对自己作出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