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电影大行其道之后,很多商业大片都开始收割票房,以至于人们产生了一定的误解,以为电影就应该是商业电影的样子,而不是别的样子。其实,人们已经被商业电影惯坏了胃口。
商业电影惯坏了人们的胃口
商业电影就是以盈利为主要创作目的的电影类型。在电影诞生的时候,商业电影为观众带来了一种新奇的娱乐方式,于是就顺理成章地成了电影商人牟利的工具了。电影企业发展起来以后,催生了很多制片人,要以低成本投入,高收益产出为主要投资手段,以迎合大众口味为主要拍摄模式,从而获得了很高的收益。好莱坞电影工业出现以后,给商业电影带来了春天。好莱坞电影可以批量生产和制作,大多遵循一个套路,但并不缺乏观众。人们看好莱坞商业电影,看的大多是大场面,大制作,明星云集,而不是小成本制作的那种。于是,好莱坞商业电影出现了很多科幻片、间谍片、恐怖片、动作片等,以商业为母体,用票房成绩来衡量电影质量,拍电影的过程就是融资的过程,电影放映过程就是盈利的过程,当然也有折戟沉沙之作,投入很多,收益却很少。
好莱坞大片大多具备一些刺激人的因素,有打斗、飙车、犯罪、枪战、外星战场、鬼魅、怪兽等等,此外还有很多名车、名表、豪华酒店等,再加上一些邂逅的艳遇和爱情做调味剂,也就吸引很多人了。以前的好莱坞大片都是前半部做足了铺垫,后半部分才开始高潮迭起,刺激人的神经。现在的好莱坞大片不这样设计了,不然会损失很多观众。现在的好莱坞大片导演会计算人们疲劳的时间,一般来说五到八分钟就会设计一段刺激人的情节,或追逐打斗,或飙车碰撞,或怪兽出现,或床上激情等,持续不断地刺激人的神经,让人从一开始就要保持不断被刺激的状态,一直看到结尾,就以为影片很好了,其实只不过是被持续刺激的结果,而片子的情节却烂到家了。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比较感性。尤其是欣赏电影这种艺术品的时候,容易被感性所误导。而商业片的导演就是要给人们造成一种持续的视觉冲击,让人们在不断地视觉刺激中获得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观影感受,其实观众还是被导演算计了。
商业电影惯坏了人们的胃口
看惯了这些商业大片之后,再去看那些艺术片,就会觉得没什么意思,其实已经被惯坏了胃口,还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没胃口的感觉。艺术片并不会产生那么多持续的刺激,而是会慢慢展开情节,让镜头来叙事,来带着人们一起进入故事内部,感受主人公的悲欢离合,结局也不一定就是像商业片那样的大团圆,有的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还有的看了开头让人猜不到结尾,不像商业片看了开头就能让人猜到结尾。虽然现在的商业片导演试图改变人们看了开头就猜到结尾的刻板印象,试图设置一些反转情节,但还是太生硬,脱离了生活真实,有点矫揉造作的意思。商业片给人持续的刺激会让人对电影产生误解,以为电影就应该是这个样子,而不应该有写实类型的,也不应该有文艺片,其实只是资本运作的结果。
写实类的电影并不受资本市场的待见,也经常不赚钱,大导演们能拍写实类的电影大多是把拍商业片当做筹码换来的,当然也就不赚钱了。文艺片也不赚钱,但要是把文艺片的题材改编一下,拍成商业片就赚钱了。陈凯歌的《梅兰芳》拍成了商业片,王家卫的《一代宗师》拍成了商业片,但都没有获得国际大奖。而不属于商业大片的一些片子却能够入围国际电影节的评选,甚至能获得国际电影节大奖。韩国的《寄生虫》大部分情节冲突不大,直到最后才突然出现由于阶级的巨大差别产生的悲剧,恐怕看惯了商业大片的人看不完这样的电影,甚至拖着进度条直接快进,浏览一番了。而《寄生虫》获得奥斯卡金像奖也不是偶然的,而是标示了电影艺术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功底。再看看那些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电影,大多都是文艺片,而不是商业大片。
商业电影惯坏了人们的胃口
商业大片对人们视觉的持续刺激是很厉害的,不但可以现场刺激,而且还会造成一定的意识误导,让人们以为好电影就是这个样子的,而其他的没有形成持续刺激的电影,没有大场面和大制作的电影,甚至没有明星参与演出的电影就不是好电影了。如此一来,很多人的误解会让真正的电影艺术失去生存的空间。而电影市场大多乏善可陈。资本参与运作之后,各大院线争先上映赚钱的商业片,而不会上映写实的片子或者文艺片,毕竟观众的胃口已经被商业大片惯坏了,也就要掏钱看一些刺激的商业大片,不会钟情于那些写实的片子或文艺片了。院线要以赚钱为主要目的,当然要上映商业片了。那么,人们看到的电影也就大多是些商业片了。
看来,资本主导的影视拍摄还真的可以改变人们对于电影艺术的认知,但明白电影艺术是什么的人,还是会保持一份应有的冷静和清醒。如果分不清什么是商业电影和文艺片,那么就看看张艺谋导演的《长城》和《一秒钟》吧,立刻就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