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宪问篇第十四(18)-2虚空先生线上课原文整理

发布时间 :2021-09-22

​​更多精彩课程请在手机应用商店下载「虚空济」app,目前《论语》周一至周六每日更新🛎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18)-2


管仲守的是大仁大义,而子路和子贡认为管仲是不是不忠?是不是不仁?这里指的是小节小信。



我们讲一个守大仁大义的人,是不会在乎小节小信的。往生活当中来延伸,分为几种人。


第一种人,比较自私,比较自我。

想的都是自己得到了多少,自己是否得到了利益,不存在什么样的信,不存在什么样的忠,更不存在什么样的仁。


第二种人,有情有义,可以为身边的人付出。

我懂得为父母付出,我懂得为爱人付出,为孩子付出,为朋友付出,为我们自己所尊重的人、敬重的人去付出,哪怕付出自己的生命。


也就是我们讲到子路的义,子路为了义是可以牺牲自己的,所以他是一个忠义之士。


很多人在生活当中可以为了我自己的父母奉献自己的全部,可以为自己的孩子奉献自己全部的爱,可以为朋友义气肝胆相照。


这都是信,但是称之为小节小信,守的是自己心中的忠义,有多大的信,有多大的义,取决于我们自己心中装了多少人,心中装了多少东西。


我们说的第一种人,自私自利,装的只有自己。所以谈不上信,谈不上忠,谈不上仁义。


第二种人装的是和自己亲近的人。所以这样的人有情有义,忠义之士。


我们再说第三种人,他心怀的是天下,他可以装更多的人,哪怕是陌生人,都可以装在自己的心中。



我们说管仲是这样的人,孔夫子更是这样的人。他不会为了某一个人而去牺牲自己,也不会为了某一个人,而放弃自己心中的天下,我们称之为大仁大义。


管仲曾说,我活着比我死去对齐国的百姓更有价值,所以我选择活着。管仲也曾经说过,除非齐国灭,宗庙毁,祭祀绝,我这个人才会不留在这个世上,我才选择死去。


国家已经灭亡了,我无处去施展,并且宗庙祭祀都已经毁掉,说明没有再翻身的机会,我才会选择身亡。只要齐国还在,只要百姓还在,我怎么敢轻易的舍去自己的生命?


所以我们可以看管仲这个人,他心怀齐国,心怀齐国的百姓,甚至心怀天下。


管仲被齐桓公派人接回齐国以后,两个人畅聊三天三夜,句句投机,齐桓公斋戒三日,代管仲为相,并且称之为仲父位置极其尊贵。


我们看看管仲做了齐国的仲父,做了这个相以后,他都做了哪些事情呢?


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行政划分。

他把齐国详细的分为二十一个行政区,二十一个乡,这个时候才方便管理,更加了解基层的情况,了解百姓。


第二件事情重用人才,选贤任能。

管仲讲了三个重用人才的要点

第一点,无德不加以尊位。

第二点无功不加以重禄。

第三点无信于民不可做大官。



我们看这三点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在我们经营企业、带团队是非常好用的三个思维方式。


第一个告诉我们,没有德的人是不可能给尊位的。因为有德行的人,自然会得到别人的尊重。我们经常讲德高望重,一个人有德行,才可能让他坐在尊位。


第二个思维有德不代表有功,所以无功不加以仲禄。一个人为团队是奉献过功劳的,有过功绩的才可以给重禄。


第三点,如果不能取信于民,不可以做大官。官我们称之为父母官,如果百姓对你是不认同的,是不相信这个人的,你是不能取信于民的,是不可以让他做大官的。


就是因为有了这三点,管仲才能更好地治理齐国。有德行的人加以尊位,有功劳的人加以重禄,取信于民的人封以大官,并且每一个乡可以举荐人才。


他打破了那个时候的阶级制度,在这个之前有爵位的人、有世袭的人才有机会做官。而到管仲这里开始改革,也就是后来所谓的变法。


改革以后只要你是有德行,或者你能取信于民,或者你对齐国有功,都可以有上升的通道。


所以在管仲为相期间,齐国的人才济济,有很多人想来做官,因为你给了空间,给更多人施展才能的机会。


有了人才,有了行政的划分,做的第三件事情,加强经济农业的改革。


管仲非常注重农业和经济的发展,因为这是国之根本。管仲认为百姓生活过得好,有衣食,他才可能接受教化。



所以发展农业和经济的同时,管仲非常注意百姓技能方面的教化。比如说教百姓农业,教百姓经商,教百姓织布。


管仲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百姓吃得好,穿得暖,这个时候他自然知礼节、知荣辱。知礼节、知荣辱才好教化。


第四件事情,加强军事力量,培养军队。一个国家要想不被欺凌,要想称霸天下,军事力量是极其重要的。


可是军事力量的前提是要有人才,是要有好的管理制度,同时百姓是安居乐业的。


所以有了制度,有了行政规划,有了人才的选拔,有才能的人坐在相应的位置,加强了农业经济,人民生活的幸福,这个时候发展军事力量。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管仲管理齐国,他是非常完整的体系,绝不是靠某一方面让齐国变得发达,而是让齐国全方位的发达。


这是对内的政策,对外管仲提倡尊王攘夷,尊重周天室,所有的国家都要来纳贡,给周天子纳贡。因为齐国自己本身强大,所以他可以维护整个中原地区的安稳。


那个时候总是有西戎和北狄来犯。比如说北狄犯燕国,齐国就派军队去维护。又来犯刑国,齐国又派军队去维护。又来犯卫国,甚至把卫国的国君已经杀掉,百姓流离失所,逃到黄河岸边。


这个时候管仲让齐国派去军队守护卫国的百姓,并且带去种子教他们耕种,重新去建立卫国,甚至周朝王室发生内乱,齐国派军队去平复内乱。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管仲在位期间做了很多事情,对内强大齐国,对外安抚天下。


所以我们说管仲帮助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他是维护正义的,同时他又懂得不断地强大自己,帮助他人。



我们引用《大学》的思维,明德、亲民。一方面明德,不停地强大自己的齐国,一方面亲民,去帮助更多的国家,帮助周王室,并且他并没有私心。


举个例子,比如说楚国,楚国本然也很强大,楚国对王室不敬,不纳贡。这个时候齐国带军队去讨伐楚国,你为何不纳贡?你为何不尊周天子?


楚国迫于无奈,因为齐国的军事力量在管仲和齐桓公那个时候过于强大,所以继续向周天子纳贡。


这里我们只是简单讲了管仲为相期间所做的事情。通过这些事情,我们就可以看到管仲,他不光心怀齐国,心怀齐国的百姓,他心怀的是全天下的百姓,他尊的又是王室。


所以这样一个人一生所做的功绩,我们就可以知道,他怎么可能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呢?他不会选择一个没有人知道的山沟在那里去自杀。


他本身就是心怀天下之人,所以他可以忍受所有人的误解,所有人的不理解,最后做出了丰功伟绩。


甚至到了孔夫子那个时候依然有很多人对于管仲是不理解的,认为他不仁,认为他不忠。


可是孔夫子看事情的思维是不一样的。他觉得管仲是大仁大义,因为他保存了文化的传承。如果没有管仲,孔夫子说到我们今天我们可能在披头散发,衣服还从左边开,会沦为夷狄的。


如果没有管仲,齐桓公也不能称霸诸侯,齐国也不能匡正天下。就是因为管仲才保存了周王室当下的这种国家制度不停地传承下来,直至传承了八百年。


最后虽然也是被秦国所取代,但是由于管仲的出现,他提出了尊王攘夷,所以后期再有晋国称霸、楚国称霸,依然提倡的是尊王攘夷。这一切也不得不归功于齐桓公和管仲。


所以我们去想,这样一个心怀天下的人,他自然不在乎自己的名节,自然不在乎自己守的小信小义,而自己做出的事情是利益更多的百姓,甚至是利于后世的。



​​​​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