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幕上的“姐姐”真的在乘风破浪吗?

发布时间 :2021-09-23


从开年至今,“中女”题材电影一路势不可挡,以“30+”女性的主角越来越多。“中女”具体指已经过了社会一般认为的适婚年龄、但仍未婚的女性,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中女”题材影片往往表现主角独立自主、成熟干练的一面,以引起当下观众的共情。


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二季》


虽然“中女”越来越流行,但这些强调女性独立的“中女”题材影片,角色塑造依旧脱离不开男性视角下的“优质女性”。与展现美丽纯真的“少女”电影相对,“中女”像是另一种男性凝视。银幕上这些迎合着传统审美的“姐姐”们,真的在乘风破浪吗?“中女”题材影片是否真正触碰到她们背后的社会问题?


电影《你的婚礼》中的少女形象


“中女”的流行,是当下女性受教育程度提升、女性独立意识觉醒的正向反馈。“30+”女性处于社会一个重要的地位,她们可能是母亲、妻子、女儿,“中女”的话题延展性大,带出了一个圈层,话语权以及电影消费能力也在逐步提升。银幕上出现更多“中女”形象的这一趋势,也是因为其目标受众的扩大。


影评人周桂伊认为:“‘30+’的女性,处在一个社会中坚力量,她们整个银幕消费能力,也是一直在被要求提升的,供需关系来说,银幕上出现更多表现这一类女性生存状况的,我觉得会是一个非常正常的趋势。”


电视剧《三十而已》剧照


虽然“中女”题材影片越来越多,但其中大部分也并未摆脱传统观念的刻板印象。女性们希望在电影里看到自身经历、焦虑的投射,以得到共鸣,银幕上更多的却是单一呆板的“女强人”形象。她们往往被表现成无暇顾及感情生活的工作狂,这些影片里呈现出来的“独立”“自强”仿佛是无源之水,经不起推敲。


周桂伊表示:“我其实非常讨厌一种角色,就是35岁,然后也不知道她干了什么就年薪百万,然后每天还喝喝咖啡,有一堆时间帮她的女性朋友解决问题,感觉这个人不可能在任何一个真实的场景里出现。”


电视剧《欢乐颂》剧照


对于“中女”题材影片人物塑造的刻板化,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倪骏说出了商业上的考虑:“作为一个编剧,我也想做现实主义的东西,但是有些时候平台和制作方都是拿流量说话,播得好的还是稍微悬浮一点的剧。我还是希望在银幕上看到更有力量的女性,像董明珠,能鼓励更多的女性。”


也有一部分电影在展现“中女”时,表现得相对鲜活。《兔子暴力》里的母亲,她性格大胆,非常有活力,形象比较丰满。任素汐《我在他乡挺好的》中与一个比自己年龄小的男孩谈恋爱,影片真实反映出两人在物质不对等情况下怎么去克服这些问题。


《兔子暴力》电影海报


女性电影这个标签本身就带着不平等的凝视。周桂伊表示:“没有女性电影,只有人性电影。”更多时候,电影应该去表现的,是个体的困境,把个体拍得足够有说服力,电影才不至于陷入到刻板印象中。独立自强不是凭空而来的“人设”,而是建立在角色塑造的丰满上。


影评人谭飞认为:“现在的‘中女’电影市场,是男性眼光塑造的。现在对这个群体过分突出独立、自主、干练,肯定得承认这种是很好的,但也不能抹杀一些在家庭里面贡献很多的女性。贤妻良母不应该成为一个贬义词。”


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剧照


虽然“中女”题材影片并未摆脱传统观念束缚,但相信随着更多女性电影人投入到电影的拍摄中,以及观众审美需求的提高,会有更多女性电影人用镜头展现自己的视角,打破虚幻想象,真实表达女性自身,让观众看到另一片天空和面貌。



《今日影评》

    编导观察

王欣悦 《今日影评》 当期编导

当流行趋势从少女变为“中女”,我们看中女的视角真的转变了吗?这几年,我总是不断地看到有女性为主角的电视剧热映,不断地看到女性作品立项,却很少有真正记得住的女性角色,大多数留在我脑海里的角色,还是因为她们既“漂亮”,又“有钱”,她们事业上风生水起,恋爱也谈得轰轰烈烈,可是这真的就是“中女”吗?或者说,这真的就是女性可以活成的最好的样子吗?还是这只是男性对于女性的另一种幻想?我虽然不是中女,却也能明显感受到身边的中女不是这样,她们不是只有模式化的、完美无暇的一面,也不是只有苦大仇深、一丧到底的一面,真实的她们有趣又可爱,热情又善良,这期节目,想对所有女生说,咱们可爱的女孩子们,可不该只有一种样子!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