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导演贾樟柯:时代需要我们变成固执的人

发布时间 :2021-09-23

​​图片图片

9月13日《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首映,87岁著名作家王蒙:我年纪大了,平时看电影都会打盹,但这部没有!

此前,《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于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第四届平遥国际电影展、第58届纽约电影节等多个国内外电影节展映,均取得热烈反响。《纽约时报》将影片列为2020年纽约电影节十部必看佳片。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以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的三位作家贾平凹、余华和梁鸿作为主要叙述者,他们与已故作家马烽之女段惠芳一起,重新注视社会变迁中的个人与家庭,展现“中国往事”。

图片图片


缘 起: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拍摄缘起2019年的吕梁文学季。2019年5月,余华、苏童、格非、梁鸿、莫言、西川等几十位作家齐聚贾樟柯的家乡——山西@汾阳贾家庄 ,他们在这里谈论乡村、文学与现实。

乡 土:
影片主要涉及四位当代作家,已逝的山西作家马烽(与西戎合著《吕梁英雄传》)、出生于50年代的陕西作家贾平凹(《秦腔》)、60年代的浙江作家余华(《活着》)和70年代的河南作家梁鸿(《中国在梁庄》)。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以贾家庄为起点——这里既是@贾樟柯 的家乡,也是作家马烽生前生活和写作的地方,一一经过其他三位作家的家乡。他们都因书写乡土而名噪文坛,乡土则反哺他们的创作生涯。如贾平凹所说,他们“站在家乡,来看中国,来看整个世界”。#山西故事#

作 家:
影片选择作家为拍摄对象,是因为“文学家作为表达者,他们的表述能力和他们对于过去生活经验,生活经历的细节的把控是超群的”。同时,作为一名导演,贾樟柯“认为自己也是一个作家”,他用电影语言以某种方式“写作”,捕捉历史与现实。

图片图片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拍摄于2019年,因为新冠疫情防控等缘故,日前才在院线上映。片中,马烽、贾平凹、余华、梁鸿四位作家成为主角,由他们或其家人讲述亲历的社会变迁。在谈起这个并不商业的片名时,贾樟柯表示:“影片最早名为《一个乡村的文学》,但在拍摄过程中,受访作家余华提及了自己当年在海中游泳,他希望可以游出浑浊的黄色海水范围,一直游到蓝色海水中的故事。我当时就向余华表示想用‘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当作片名,他欣然同意。之所以选用这个片名,是因为我在工作中总会觉得没有如我所愿。看到这么多人讲述自己的故事,你会发现其实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目标当然是海水变蓝,但不要失望,把自己能做的、该做的坚持下去就好。”


尽管该片以人物口述为主,但依然不失令人动容的桥段,例如梁鸿教儿子家乡话的细节。梁鸿的儿子已经彻底忘了故乡河南话,画外的梁鸿突然表示要现场教学。于是,乡音一句句吐露、一点点拾起,关于故乡的记忆开始一点点恢复。贾樟柯说:“我知道梁鸿的儿子正在上学,就想看看他对故乡是如何理解的,结果我发现他对方言很陌生,对妈妈的生活也很陌生,他所知道的都是从他妈妈的书里看到的。这也让我思考,整个社会一直在说年轻人没兴趣了解过去,或者历史已经断裂,但通过拍这部电影让我意识到,记忆的拥有者应该有一种热情,要把他们的经历讲出来,让年轻人感兴趣。”


谈起这些作家的选择时,贾樟柯说:“最初我想找一些有乡村生活经历的人来谈他们对乡村的感受,因为现在越来越城市化,大家对城市的了解比对农村多,所以我想拍一部影片,关于乡村和小城记忆,看一看几十年乡村有怎样的变迁。在选择讲述者时,我觉得作家会有更强的洞察力和表述力,于是就开始资料收集,寻找有乡村经验的作家,马烽跟我老家山西汾阳贾家庄关系密切,他在那里住了很多年,留下了很多作品,他创作的活跃期正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贾平凹、余华、梁鸿分别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末,这样连起来就构成了一个时间上的跨度。另外,我认为讲述者本身需要有一种开放性,大家都是有故事的人,但不一定人人愿意说,作家不太一样,他们更愿意坦诚面对自己。”


不同于商业片导演,贾樟柯的作品更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和社会效益。他说:“我觉得现在进入了一个舆情化的时代,过去隐匿在民间的观点通过互联网公开化,形成了一个舆论场。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家一定要有自己坚信的东西,你相信什么就拍什么,人物应该是这样说话,就让他这样说话。越是在一种话语纷争的时代,艺术家越要变成一个有原则的人,时代需要我们变成固执的人。”

来源《天津日报》淘票票等网络综合


​​​​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