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盛鑫源公司主体责任履行不到位,报废机动车拆解环境问题突出

发布时间 :2021-09-26

​​典型案例6 | 嘉峪关盛鑫源公司主体责任履行不到位,报废机动车拆解环境问题突出


       2021年7月,甘肃省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对嘉峪关盛鑫源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鑫源公司”)进行了现场督察。督察发现,该企业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履行不到位,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行业规范和标准执行不严,环境问题突出。


一、基本情况


       机动车拆解在获得废钢铁、废有色金属等再生资源的同时,也会产生废矿物油、废铅蓄电池、废制冷剂等多种危险废物,若回收拆解企业环保措施落实不到位、危险废物管理不规范,极易造成水、大气和土壤环境污染。盛鑫源公司于2021年3月正式投运,至督察时已回收报废机动车241辆,完成拆解209辆。


二、主要问题


(一)企业未严格履行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盛鑫源公司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获批后,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企业竣工环境保护自主验收弄虚作假,验收报告避重就轻、把关不严,在环境保护措施未落实不到位的情况下即投入生产并通过验收。在取得拆解资质认定后,企业置机动车拆解相关管理规定、技术规范和行业标准于不顾,名为现代化规范拆解,实则依然采用落后人工拆解方式,拆解现场混乱不堪,厂区内存在大面积废油渍污染痕迹。在2020年1月嘉峪关市商务局下发整改通知后,该企业以对相关政策不了解、不清楚为由,消极应付、敷衍塞责,对需要整改的问题一拖再拖,迟迟没有解决。


图1  企业拆解场区混乱不堪图1  企业拆解场区混乱不堪


(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落实不到位

   

       督察发现,该企业拆解场地和报废机动车、回用件、固体废物贮存场地均不能完全满足《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技术规范》《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等标准规范要求,精细拆解预处理平台等基础设备未建成,各类功能区未设置明显标识,室内拆解擅自调整为室外露天拆解,拆解车间形同虚设。该企业未建设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和一般固体废物暂存库,事故池从380立方米缩减为200立方米、危险废物暂存间从200平方米严重缩水为32平方米。


图2  厂区遗撒的黑色机油图2  厂区遗撒的黑色机油

图3  废蓄电池随意堆放图3  废蓄电池随意堆放


(三)非法拆解问题长期整而不改

   

       嘉峪关市商务局对盛鑫源公司资质申请进行初审后,向省商务厅上报了申请文件,对专家组现场验收评审提出的整改问题未再进行过现场复核,也未在企业获得资质认定后及时将其纳入监管范围,而是以“双随机、一公开”未抽到该企业为由,推卸行业监管责任,长时间未履行监管职责。同时,嘉峪关市商务局对本部门应当履行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了解不清,对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相关技术规范掌握不透,现场检查流于形式,放任盛鑫源公司长时间非法拆解。


三、原因分析


       嘉峪关市商务局等部门未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重审批轻监管,对相关管理标准和技术规范掌握不全不细、理解不深不透、执行不严不实,管理浮于表面,对废旧汽车拆解行业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认识不足,疏于监管。盛鑫源公司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履行不到位,企业管理粗放,环境管理制度流于形式。


       督察组将进一步调查核实有关情况,并按要求和程序做好后续督察工作。
​​​​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