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旬,国家发改委发布一份文件,对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做了测评“晴雨表”。结果显示,部分地区能耗强度不降反升,9省区被列为一级预警地区,江苏赫然在列。江苏在十四五期间的总控目标是增长5000万吨标准媒,但8月份刚过已经用掉1000多万吨。“碳达峰”被理解为“攀高峰”,整个十四五应该怎么办?
“能耗双控”,将削减水泥、电石、电解铝、螺纹钢等工业原材料产能。受供给减少影响,多种工业品价格不同程度上涨,有的甚至周内涨幅超40%。
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能耗双控”,目的是节约能源、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倒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提高绿色发展水平。但在全球疫情下,各国经济复苏放缓,受避险资金青睐的大宗商品价格屡创新高,但中国恢复最快,手握一大批订单的企业,不断的扩大产能,加强生产,以满足出口的需要,中国调结构转型发展的战略举措在企业的订单面前显得力有不逮。而几年前都已经转型的企业看到市场的短期利润,迅速组织恢复旧产,于是低端产业又回来了,此后,国内工业大省能源消耗迅速上升。
大量低端产品之间大打价格战,而国外的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于是成了电本位的原罪。但一旦国外的订单断档,前期全部的投资及积压的产品,成了巨额亏损的包袱,最终受害的不仅是短视行为的企业,甚至是夹缝中求生存的老板,操劳一生的企业员工。
“能耗双控”最核心的指标是作为效率指标的能耗强度,与地区产业结构、技术能力、发展阶段密切相关,是衡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尺。
“十三五”期间,各地按既定计划完成了5年“能耗双控”目标,若保持节奏,可顺利达成“双控”目标。落实效果也反映出目标设置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电力的合理规划使用是一个地区能否安全发展、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电力资源总体是有限的,能否起到计结构的任用,就看规划使用电力的水平,体现的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一个地方能否均衡发展,保证地方安全发展,关键还是要看生产指标,影响指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电力使用的指标。如果对新发展理念思想认识不到位,对绿色低碳转型也就不积极的谋划,遇到强力推行限电减电必然会引发对居民区限电,用以绑架民意,以民生要挟政治,这步险棋其实走不得。
与电力使用规划能力不足一样的是,过度的限电,限居民区的电,甚至连生活用水都要限制,进一步显示了调控能力的不足,调控方式的偏激,应对系统性风险能力的欠缺。
能耗强度约束制度已实施10多年,“能耗双控”执行近6年,按季度发表的“晴雨表”也做到了第九个年头。“能耗双控”目标要求一直稳定、明确,不存在临时加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也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在这场大考中,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直接相关的“能耗双控”,是考试中一道分值极高的“大题”。
本文综合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