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票证明
这年头最难得就是自证客观公正,因为人人不理智却以为自己最理智,说真话的人也怕被喷啊,写影评还得证明我确实买票了。
今年的国庆档专门用头条文章的形式来写长评,确实是因为对今年国庆档期望之深,又失望至极,往年起码有一部分满意,今年全面陷落,不得不多说几句。
《我和我的》三部曲来到了《我的父辈》,也明显看到各主创人员疲了乏了,缺少热情和灵感了,全片四个篇章,分别对应“抗日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科技创新精神”。
严重警告,严重警告,严重警告:本文为了说清为什么不行,有严重剧透,有严重剧透,尚未观影者请谨慎观看。
第一部分《乘风》,故事以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军区冀中骑兵团为原型创作,人物都是真实的,故事有一定的文学化创作,但是均建立在合理基础上。如果说整部电影可以看,那也是去看《乘风》这个篇章。
影片的开篇描述一群“土八路”在收玉米,在收到战斗情报后,立即戴上军帽,掏出马鞍、枪械整队集合,奔赴战场,这部分的镜头语言非常好,从几个不起眼的土八路在干农活,到转瞬间民军的转变,随着镜头延伸,展现出气势恢宏的一整只骑兵队伍,气势恢宏。有一个彩蛋是《亮剑》中骑兵连连长也在有出现,而且最后也出现了类似的“决死式”冲锋。
技战术方面:
吴京导演很是认真了,演员的马术、战术水平很高,很真实,而且完美复现的了轻机枪打飞机这种战术,虽然没听说过冀中骑兵团有打下过飞机,但是剧中使用的战术:小队人马引开敌机,向山谷中跑去,吸引敌机低飞扫射,一人埋伏在山梁上,开火设计高度平齐的敌机并成功击落,这种战术和战果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并非神剧,神剧打飞机都是扬手一枪甚至是一颗手榴弹就干掉了,可以说本剧的战术、战斗场景赏心悦目。本剧也比较优秀的复现了骑兵短促冲击步兵阵列的场景。起码在二战,骑兵对于缺乏装甲车辆和大量自动火器的步兵队伍杀伤还是很大的。当然也不是没有缺点,在结尾大战时,日军进攻山上的八路军队伍,剧情描述是山上八路军顶不住了,很快会被消灭,日军处于进攻态势,但镜头里日军的阵地却明显是一个防御型阵地,阵型也是防御阵型。
历史、剧情方面:
1、对战争的残酷性描述不够,在1942“五一”大扫荡中,骑兵团损失惨重,因为骑兵机动性强,要随时替其他部队、机关、百姓解围,反复突击,战后只能缩编为一个连,半年后甚至被编入冀南骑兵团erbufucu。
2、没有政委,搞得骑兵团就俩父子一样,当时的团政委汪乃荣负在战斗中重伤后饮弹自尽,这样的政委难道不值得出现一下?
3、没有很好地描述八路军的军民关系,剧中马仁兴一部人马发现了一群幸存百姓,片中体现的百姓个个麻木不仁,除了一位军属,其他人对八路军面无表情,而八路这边也没刻画出对百姓的感情,甚至还有些嫌弃,还反复纠结带不带着走。真实历史呢?因为骑兵团的战争表现,深的百姓拥戴,在扫荡中,村里的百姓,宁肯被日军折磨而死,都不愿意供出骑兵团的伤病,包括小孩子。片中的描述不得不说是严重脱离党的领导,脱离群众。
4、奇怪的父子矛盾,为了应“我和我的父辈”这个矛盾,犯了一个近些年国产电影普遍会犯的毛病,就是盲目“抄”好莱坞电影的矛盾核心,用父子矛盾来推进剧情。那个年代的人普遍老实、单纯,咋就弄了个这么个性张扬的儿子呢?然后用亲情来催生儿子的成长,最终献出生命,我觉得这不是在赞美烈士,反而是在黑烈士了。当然俞白眉编剧近些年来的水平也就能写到这种程度了。
5、按理说第一个篇章就是要讲抗日精神和革命精神传承嘛,但是出于以上种种设定,导致最后没有讲出真正的抗日精神、革命精神,就讲一对父子从矛盾到和解的懊糟老套路,对于命题来说那肯定是不合格。
我真的很讨厌对于红色革命历史的随意解构和演绎,就是不尊重嘛,不过这个篇章起码在不那么上纲上线的要求下,可以看。
第二部分《诗》,章子怡导演,讲述了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的故事。
剧情方面:
看得出来,第一次当导演的章子怡热情度还是蛮高的,整个篇幅的镜头、节奏、台词都是偏诗话的,整体表现对于一部电影来说还是不错的。
可是整片的动机又是母子矛盾,而且又是孩子特别顽劣、特别叛逆,以此来制造矛盾推动剧情,最终达成和解,你们真的不腻歪吗?那个年代的孩子,除了个别高干大院里的,会野会调皮,但不会这么忤逆、冲动、叛逆。
整片还是没讲清楚“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问题,很形式的让女儿当了回航天员,就算继承了,神舟飞船的实体照片和建模太多了,但是剧中的神舟飞船我真是不知道是哪国的?
总的来说,剧情方面还算说得过去。
但对于一部讲两弹一星精神的历史题材电影,当我们回归历史的时候,这片子就属于瞎编乱造了,历史方面:
1、影片所处环境是一片类似西北戈壁的环境,这种地貌在甘肃西部、新疆、青海、内蒙中西部可以看到,但是,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是在西安凤县啊,我当时就觉得这地形地貌是搞原子弹爆炸基地的地方,哪来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啊,瞬间出戏。
2、故事背景是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但影片中出现的房子不早于八十年代,就是找了个已经废弃的国营工厂/农场的家属院,房顶的瓦都乱七八糟了,就算是那个年代的房子,这种瓦房一定也是很规整,砖瓦一定是完好的。
3、按照剧中的地理环境,夏天出现暴雨是没问题的,但是达到把屋子都淹了是不可能的,没那么大降雨量,聚居点也不会建在洪水汇聚的河谷里,而且剧中的那种瓦房也不会漏雨,仔细看会发现外景、远景的房子和内景、近景的房子不是一样的房子。但是这间房和这场雨又是剧情的重要转折点,让人很出戏,因为破绽太多。
4、剧中出现了不符合年代的电线杆。
5、男女主角总是闪回各种上班路上的情景,然后男主推着自行车,女主走路,到了分叉口男主骑车离开,女主继续走路。我看的时候就在想,哇塞,此处不打拳,更待何时?就是这个设定很傻好吗?自行车不是用来骑的吗?
6、国营厂自带家属区、学校和其他服务机构,加班时公家会管孩子的,这里边弄得就跟没人管的野孩子一样。
总的来说,这片子犯了跟《一秒钟》一样的毛病,要拍特定历史下的特定环境,但是不了解特定历史下的特定环境,拍出来的东西不真实,脱力感特别严重,就是拿着过去的壳子讲现在的自我思想,你当你在拍《康熙微服私访记》呢?
第三部分《鸭先知》,命题是改革开放精神,动机从父子矛盾到夫妻矛盾,推动剧情直到达成和解。
这部分不多说了,就是偷懒,徐峥把之前上海弄堂看女排的场景又搬出来了,弄成喜剧,描述了一个投机钻营的油腻男人形象,虽然这个人处处都能赶上时代潮流,但是不符合时代精神,这哪是改开精神啊,就是一个抠门、吹牛的油腻上海小男人抠抠索索、瞎猫碰上死耗子的故事,故事结尾他老婆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莫名其妙就跟他和解了,编剧导演简直就是在应付差事和偷懒,不想多讲。
第四部分《少年行》,嗯,是母子矛盾、父子矛盾为动机,讲述科技创新精神的一部“穿越科幻喜剧”,怎么说呢,跟欢乐喜剧人里开心麻花的所有作品一样,先抖几个包袱把你弄笑,然后强行升华制造泪点。创作动机不高级也不积极。我提前十分钟退场,懒得看完了。
《我和我的》系列就别再拍什么第四部了,反正这帮人也没什么创作热情,瞎糊弄,何必呢?我这6分,乘风3分、诗2分,鸭先知0和少年行0.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