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百年党史 厚植红色情怀——“两弹一星 ”横空出世

发布时间 :2021-10-08

​​“两弹一星”,是指核弹(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原子弹是现代战争中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在朝鲜战争中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所有先进武器,仍然被中朝人民军队赶回到战争的起点——三八线,但是,要真正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就不能没有具有威慑力的“国之重器”。换句话说,中国人民反对使用核武器,但必须拥有自己的核武器,这样才能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维护世界和平。

朝鲜战争结束后,为了防御帝国主义的战争威胁,1955年1月,党中央、毛泽东不失时机地把发展国防尖端技术提上国防现代化的议事日程,作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研制原子弹的决定。7月,中共中央指定陈云,聂荣臻等组成中央原子能事业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发展原子能事业的工作。1956年4月,任命聂荣臻为主任,组建领导导弹和航空事业发展的航空工业委员会。

10月,中央决定成立导弹研究机构,即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简称“国防部五院”)。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设立第三机械工业部,后改为第二机械部(简称“二机部”),主管核工业建设和核武器研制工作。二机部下设九局,后称第九研究院,即核武器研究院。历史证明,重点突出尖端技术的发展,是一项很有远见、很有胆略的战略决策,对于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957年苏联发射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之后,1958年1月,我国科学家提出研制人造地球卫星的建议。中央决定以中国科学院为主,组建专门的研究设计机构,拨出专款研制人造地球卫星,代号为“581”任务。6月,毛泽东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说,原子弹“就这么大一个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我们就搞一点。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的”。中央确定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强调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培养人才、掌握技术。为此,中国科学院、二机部、国防部五院统筹各所属单位,调集一大批科学家和科技人员展开各项基础研究工作。

我国研制原子弹、导弹,苏联政府最初承诺给予技术援助。但苏联的援助主要是非军事性的,一般不提供军事应用方面的技术。1957年,中苏双方签的新技术协定,规定苏联将在火箭航空技术和原子弹研制等方面向中国提供技术资料。但是,1958年中苏在建立“长波电台”“共同舰队”等问题上发生分歧。1959年5月、苏共中央致函中共中央,以苏联正在与美国等西方国家谈判关于禁止试验核武器协议为由,宣布中断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的有关技术资料等项目。1960年7月苏联政府照会中国外交部,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自此,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原子弹、导弹的研制进入全面自力更生的阶段。

苏联单方面撕毁技术合作协定时,我国国民经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防尖端科技项目是“上马”还是“下马”?毛泽东明确指示: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不能放松或下马。主管国防科技工作的聂荣臻提出,为了摆脱我国一个世纪以来经常受帝国主义欺凌压迫的局面,我们必须搞出以原子弹为标志的尖端武器。

1962年11月,在中央直接领导下,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主任的15人专门委员会,主要任务是加强对原子能工业建设和加速核武器研制、试验工作以及核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周恩来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1965 年,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也纳入中央专门委员会领导,在中央的统筹协调下,全国一盘棋,共有26个部委、20多个省区市、100多家单位的科技人员大力协同,攻克尖端科技难关,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两弹一星”的研制,汇集了我国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和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为了解开原子弹的科学之谜,需要大量的数学推演和计算。初期工作条件极差,只能使用手摇计算机,很多数据还要拉计算尺,年轻人一日三班倒,困得眼睛都睁不开。一年下来,计算机使用的穿孔纸带一麻包一麻包从地面堆到了屋顶。科学家和工程建设者、解放军官兵一道,风餐露宿,披星戴月,不畏创业艰难,硬是把青海马革裹尸的古战场、新疆神秘的罗布泊,建设成中国核武器、导弹发射基地。为了保守国家机密,“两弹”功勋科学家大都隐姓埋名,断绝与外界有碍工作的往来,无怨无悔、矢志不渝地为祖国的国防尖端科技事业奉献着非凡的智慧,有的还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正像毛泽东在会见从戈壁滩火箭发射场风尘仆仆赶来的钱学森,紧紧握住他的手时所说的:“只有无私无畏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啊!

1964年,美国的间谍卫星发现内蒙古包头的核加工厂,其军方制定了针对中国核生产基地的空中打击计划,目标是把中国可裂变物质的生产设施摧毁到要完全重建的地步,后因顾虑到朝鲜战争的前车之鉴,才未实施这个极为冒险的计划,外电评论道:“伸向核按钮的手缩了回去。”这时,中国已研制成功原子弹,核试验基地也完成了核爆炸试验现场全部工程建设,根据情报信息,中央专门委员会讨论是否按时爆炸原子弹,毛泽东掷地有声地说:“原子弹本来是吓唬人的,不一定用,既然是吓唬人的,就早响!”

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大漠戈壁腾空而起的蘑菇云震惊世界。这个成就集中代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当时所达到的新水平,有力地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政府发表声明说: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与原子弹利用核裂变原理不同,氢弹是一种核聚变热核武器,两者的设计制造根本不同,自1960年开始,我国科学家对氢弹理论的研究逐步取得进展,到1965年,又突破了氢弹研制中的关键技术,探索出新的制造氢弹的理论方案。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多级热核武器——氢弹爆炸成功。从原子弹成功爆炸到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4个月,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7个月,法国用了8年6个月,而中国只用了2年8个月,创造了不可思议的奇迹。邓稼先是我国研制核武器技术的主要组织领导者之一,他26岁时在美国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却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于1950年10月回国,参与组建研制核武器的第九研究院,后任院长。正是他带领着一批科学家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让中国人挺起了民族脊梁。

导弹是一种依靠制导系统来控制飞行轨迹、可以指定和追踪攻击目标的重型武器。党中央强调,两弹为主,导弹第一,要实现原子弹与导弹的结合。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时,他辞去美国大学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职务,准备回国效力,却被美国当局强行羁留长达5年时间。后经外交途径于1955年返回祖国,即参与组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参与组织领导火箭、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首先,在导弹和喷气技术领域,经过仿制、改进到自行研制三个阶段的飞跃,1960年,我国第一枚探空火箭和“东风一号”近程导弹发射成功。接着,又开始自行设计和研制近程地对地导弹。1964年,中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同期,人造卫星的研制在各方面也有了突破和进展。1965年,我国人造卫星进入工程研制阶段,代号为“651”任务。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这一时期火箭技术的突破和人造卫星的研制,为后来我国航天事业的长足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打造“国之重器”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他们同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目的辉煌成就。“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钱三强、邓稼先、钱学森、赵九章、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等,他们的名字将永载共和史册。

内容来源于《写给中学生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图片来源于网络。


​​​​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