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驰就这样被捧上了“神坛”事到如今,是我们错怪了周星驰

发布时间 :2021-10-08

​​1999 年,《喜剧之王》上映。

拿下了当时的年度票房冠军。

不过,票房不到 3000 万港币。

往前推十年,往后推十年,这都是成绩最差的一届票房冠军(一般票房冠军都在 5000 万左右)。

所以,那一年的周星驰并不得意。

尤其这部具有半自传性质的电影,竟然连个最佳男主角的提名都没替他挣回来。

在金像奖上依旧一无所获。


唯一拿到的提名,是张柏芝的最佳新人,可惜当年张柏芝拿奖,靠的是另一部电影《星愿》。

为此,周星驰一直耿耿于怀,「当年张柏芝不是凭我的《喜剧之王》拿最佳新人,其实我很失望。」


可想而知,当时的《喜剧之王》,在媒体和影评人眼里并不受待见。

但是后来,随着电视台一次又一次重播,观众口碑发酵,成为了无数人心目中的经典作品。


如这位同学所言,什么狗屁喜剧之王,一点也不好笑,直到工作多年后才明白这部电影是周星驰的巅峰之作。

20 年后,《新喜剧之王》上映。

豆瓣 5.8,创下周星驰导演的所有作品里口碑最差纪录。

与前作 8.6 的高分,形成鲜明反差。


很多人都说,炒冷饭,卖情怀,这次终于不再欠周星驰任何电影票了。

连周星驰本人都不忌讳炒冷饭之说。

事实上,两部电影确实太像了,甚至连暗藏的结局都一样。

表面来看,老版中的主人公尹天仇失去了男主角的剧本,回到街坊福利院做回了一个普通人;而新版中的主人公如梦,却实现了梦想,成为了最佳女主角,结局大相径庭。

但隐藏的宿命却是相同的,容我稍后再说。

周星驰之所以被奉为后现代喜剧大师,是因为他的作品往往可以被拿来解构。


《大话西游》刚在内地上映时,骂声一片,票房极为惨淡,还被打入了「十大引进劣片」之列。作为编曲的赵季平老师,甚至羞于署名。

谁知后来引发北大、清华两校学生对「后现代文化」的讨论,经重构之后咸鱼翻身,最终捧上神坛。

《大话西游》也从无厘头喜剧,变成了一部「初看笑,再看哭」的爱情悲剧。


而相隔 20 年的两部《喜剧之王》也是一样,片名虽都叫喜剧之王,却是小人物实实在在的悲伤故事。

尹天仇的结局是悲伤的,这种悲伤并不是没有实现演员的梦想,而是为梦想死掉了。

为了演一场有对白的好戏,他给警方做卧底。

然而被匪徒识破了卧底身份。


就在三个匪徒同时向他扫射的情况下,他猛一个飞扑,拾起地上的枪,打死了三个匪徒。


这太不合逻辑了,因为:

1、他从来没开过枪,第一次开枪竟比匪徒还要精确,枪枪致命;

2、当时的他已经被吓得语无伦次,怎么可能瞬间机警过人。

3、小小一个屋子内,三个匪徒连续向他扫射,他竟然还能躲开,扑身去捡地上的枪,并进行反杀。

不得不说,这样的结尾完全经不起推敲,以致于大家都说烂尾了。

在当时的情境下,尹天仇必然是九死一生。

而合理的解释是,他确实在那场卧底行动中去世了,后面街坊福利院排演《雷雨》,不过是他临死前的回光返照,达成电影一开始的未竟之事罢了。


不疯魔不成活,为梦想而死,才是最伟大又最悲伤的注解。


如梦跟尹天仇又何尝不是一样。

除了电影尾部都扮演了一回「送外卖的」之外,他们的结局也是一样的。

你以为如梦真的当上女主角,成为大明星了吗?

其实一切都在那个瓢泼的雨夜结束了。


当他晋级成功时推开大门的那一道白光,实际上是雨夜迎面而来的卡车灯光。

所拍电影囊括了香港票房榜的前5名,这一年,叫“周星驰年”。

1993年,一部《唐伯虎点秋香》又将周星驰推上了高位,力压李连杰的《方世玉》。

如今,那个只会主持儿童节目的周星驰长大了,

他用其独特的喜剧风格和“无厘头”开启了自己的新时代。

但也有人对“无厘头喜剧”投了反对一票。


三、

成龙说:周星驰永远走不出香港。

因为在七十年代时,粤语的地位十分尴尬。

它是香港绝大多数人的生活语言,但在大方向上被极度边缘化。

这对普通大众的心态造成了负面影响。

压抑之下,幽默和讽刺成了粤语文化的独特发展方向,也成了一个自我表达的有效方式。

反语、谐音、俗语天生“反骨”,并且总是带着一种自嘲的味道。


周星驰的出现似乎与王晶喜剧的“低俗”有了关系,但却没有画上等号。

在王晶的世界里,喜剧可以“屎尿屁”,语言低俗不要紧,惹人发笑才是赚钱的利器。

但在周星驰的喜剧世界里,小人物的喜悲才是电影的核心。

虽然人微言轻,但经过刻苦修行,他扮演的小人物总会功力大进,完胜敌人。

在大喜过后,却又悲从中来。


但语言和行为的夸张、以及毫不克制的大笑,让周星驰的地位一度尴尬。

1993年,《唐伯虎点秋香》进入内地公映,这也是周星驰第一部正式进入内地的电影。

观众意外接触到了“无厘头”文化,有人不适应立刻离场,但却有人很喜欢。

还在当年成为了“上海十大卖座影片之一”。

但是内地的媒体却不太欣赏周星驰,评价他为:“内容虚假荒诞,演员表演肤浅。”


1994年,《大话西游》打算与西安电影制片厂合作,但西影厂却不太认同《大话西游》的风格。

只不过考虑到周星驰的号召力,仍然答应与其合作。

但电影一经播出,就有很多香港观众大倒苦水,认为电影“凌乱难懂”。

而内地的观众更是将其称为“文化垃圾”。

但是在一片惨淡的同时,《大话西游》却意外被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赏识。


1996年,《大话西游》传到了北京电影学院,满场的学生认同、鼓掌,认为电影很有看点。

他们开始四处寻找剧本,背诵电影台词,研究电影中人物和道具的含义。

开始了传统文化与“无厘头”喜剧的研究。

甚至有人开始通过盗版VCD反复观看揣摩电影。



在张立宪等人编著的一本关于《大话西游》的书里有写,真正在传播中发挥作用的是清华大学。

1996年水木清华BBS文艺气氛浓重,经常会出现一些关于生僻文艺片的影评。

1997年国庆以后,有人在BBS上经常晒出一些不着边际的话:

“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


“月光宝盒是宝物,你把它扔掉会污染环境。”

许多人不知这些话来源于何处。

直到有人答疑解惑,说那是周星驰电影《大话西游》的台词。

于是,很多学生连夜购买了盗版碟,和几个同学彻夜观看电影。

《大话西游》在当时的清华掀起了很大的风波,甚至本校学生要到其他高校论坛继续贴台词,普及《大话西游》。

在当时,如果有北京学生不知道这些台词,很容易被当成“怪物”。


清华以及北京学生的行为,对于当年的周星驰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

2000年,将要毕业的中国人民大学学生用集体观看《大话西游》的方式作为毕业典礼。

在一片的认同声中,《大话西游》成为了“集体回忆”和“一代人情意结。”

2001年,中学毕业、没拿过“三大电影节”任何奖项的周星驰登上北大百年讲堂。

这对于讲究“资格”的内地社会来讲,意义深远。

在王朔之后,苦苦等待艺术填满脑袋的青年终于等来了周星驰。

那时起,周星驰的电影就被称作“后现代艺术”。

2004年至2005年,周星驰受邀走访了内地多所大学。

并且中国人民大学、西南民族大学都给周星驰颁了“教授”的聘书,

一个是“兼职”的,一个是“客座”的。

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是媒体的声音却是正向的。


在从周星驰电影里走出的一代中,也不乏有各界大牛的出现。

其中,马云与周鸿祎也对周星驰有着非同一般的情感。

作为“一代人的青春”的周星驰,在电影中总是嬉皮笑脸,放荡不羁,毫无正经。

可生活中的他却不善言谈,也不会与人交际,更别谈奉承应酬了。

太过自我,就十分容易得罪人。


在片场,周星驰事无巨细,大事小事通通都要管,美术灯光摄影后期,样样都亲自把关。

从与王晶决裂,到洪金宝怒斥,再到被向太陈岚怒骂、扒出证据想要“封杀”周星驰。


在被黑的那段日子里,依旧有大V 站出来,为他声讨:

“用一部电影就能把人笑得死去活来的人能坏到哪里去呢?”


但周星驰依旧沉默,没有正面回应过任何一件事。

即使“无厘头”时代已经过去,周星驰也已经告别舞台。

但“欠周星驰一张电影票”的口号层出不绝。

2013年《西游降魔篇》总票房2.18亿美元,2016年《美人鱼》全球票房5.55亿美元。

是当时世界影史上最高票房的非好莱坞电影。


总有人说:周星驰卖情怀。

但在那群“盗版周星驰”陪伴下长大的一代看来:周星驰就是情怀本身。

如今,坐在影院的观众,已经很难再找到,当初观看周星驰满口下流笑话的感觉。

但却总能记得尹天仇那句:“努力,奋斗”的台词。

那是一段青春懵懂、却又向往外面世界的90年代。


而周星驰只属于那个时代,但他的魅力却感染了好几代人。

当年有人以老一代的口吻说新的一代是受《大话西游》毒害的一代人,

而那些受《大话西游》毒害的新人是这样回答的:

“我们比前一辈更智慧,人类在不断地更新自己,我们有生命力,因为我们是新的。”

“当我们年老的时候,希望可以看到一个经我们手整理后的美丽中国。”


那么以现在的目光来看,依然还是会有不同的声音。

时代交替,总有不同。

那么,如果没有那群人,周星驰还能如此成功吗?

很多人应该有了答案,会的。

时代造就英雄,那是因为英雄本身就有非同一般的潜质。

而那群年轻人,只不过在人海之中,找到了他们心中的自己。


​​​​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