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活久见!第一次见到,有人绑架一部电影,要求整个剧组捐出所有的票房。近日,随着《长津湖》的火热上映,票房也一路飙升。但与此同时,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也随之传出,有网友表示:《长津湖》剧组及其制作公司,将扣除制片成本后的全部票房收入捐给志愿军老兵,尤其是捐给尚健在的九兵团战士和烈士家属们。
还有人表示:如果《长津湖》主创团队不肯捐出全部的收入,那就是吃志愿军英烈的人血馒头!
先给大家科普一下这个陈秋实。他自称是律师,平时的工作就是抹黑中国。CNN大家一定知道,老牌的黑中国的媒体。而他最擅长的就是跪舔这家媒体。
香港的时候,他就上演了一场烧自已手的闹剧。
武汉的时候,他偷拍尸体,然后发给国外媒体。就是这样的人,在逼捐《长津湖》。所以,你应该知道,他们背后的黑手是谁了吧?早在在疫情中、洪灾中,就有很多明星被“要求”捐款。他们当中很多人其实早就捐了,一群“喷子”出现后,这些明星不得不晒出捐款凭证。这还不算完,如果对比其他明星捐得少了,又难免被一顿“网曝”。“道德绑架”似乎在这个年代从来都不会缺席,即便是面对公益,有些人总能找到“道德高点”,肆意谩骂,其实深扒一下他们,对于这些事,从来都是“嘴上的王者,行动的侏儒”。而这一次,他们又把矛头对准了《长津湖》,真的让我接受不了。细看下,他们的观点有两处:一是爱国影片不应该收费,二是《长津湖》的剧情对志愿军及家属是一道伤疤,最后主创团队赚钱就,就应该无理由的捐出来。今天我就要跟他们好好的“杠”一下!
1、爱国影片就不用花钱?《长津湖》的大制作,用空气拍出来的?讲道理,实在很难理解这些人的心思。从他们的评论中能看出骨子里的“崇洋媚外”,一言不合就“别有心思”地拿出国外的例子做参考,说斯皮尔伯格将《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获得的版税与追加酬金。
首先,不可否认斯皮尔伯格先生的做法无疑是一种善举,这是一种自愿行为。再者,对方所捐赠的仅仅是版权与部分酬金,但喷子们对《长津湖》的要求就很苛刻,是要求主创团队捐出全部或者至少一半的票房。这是什么意思呢?大概是要求:主创团队集体捐出身家。
要知道,《长津湖》的精彩,可不是凭空获得的,除却演员的出色表演之外,还有着大制作。据悉,在整个拍摄过程中,剧组动用了累计超过7万次的群众演员,而影片工作人员的总和则超过了7000人。而参与其特效制作就有40多家公司,参与电影制作的工作人员超过了1.2万人。不仅如此,在片中出现的各式装备都是实物,仅一辆坦克的使用价格就超百万,整个投资成本高达13亿。而目前的票房虽38亿,但对于主创团队来说,也仅仅是刚刚收回成本。按照喷子们说的捐出所有票房,大概还需要主创团队集体自掏腰包二十多亿。这种要求,不知道是无知,还是愚蠢。所以即便是优秀的爱国题材影片,制作也是需要成本,何况《长津湖》本就是商业片,为了保证观感与质量,剧组更是找来了顶级团队与演员,这才有了《长津湖》的超高口碑。至于上面“爱国影片不应该收费”的说法,机智的网友一眼看破:他们的目标就是让爱国题材做不成!
2、《长津湖》伤害了志愿军老兵的情感?不,他们反而更加支持《长津湖》作为国庆票房冠军,它的好在于将志愿军与观众的情感完美的连接到一起,实现了共鸣。所以,这部电影也得到了很多志愿军老兵的认可。在观影现场,很多抗美援朝的老兵们都带着全家来观看《长津湖》,甚至一度落泪表示,“这不是看电影了,而是亲历的战斗”。
甚至上面提到的第九兵团,都有老兵动情说道,“我来看一看,我牺牲的战友!”
这些让人尊敬的老兵不会觉得这是一段伤痛的记忆,而是一次光荣的斗争。当时他们所背负的是国家与人民的期盼: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正是因为这样的情感,老兵们才愿意去看《长津湖》,也因片中的场景想到过往的峥嵘岁月而感动。正如网友们说的那般:我觉得老兵反而不会要这些钱,而是希望再投资拍出更多的爱国主义题材电影。
3、赚钱了就要捐款,凭什么?滑天下之大稽,什么道理,电影赚钱了就要捐款?《拯救大兵瑞恩》捐款了么?《中途岛》捐款了么?都没有,全民爱国情绪涌动的情绪下,用捐款来道德绑架,是什么样的用心?
其实,《长津湖》在上映之初,就有过这样的事。在某瓣上就能看得出来,一些评论对电影各种批评,反而对外国的一些战争片奉为“神作”,鼓吹其价值。
这样的现状,或许在下面的这段话中能找到些许答案。
在我看来,或许《长津湖》这部戏已经让一些“特殊人群”不舒服了,所以才换着法来抹黑。 但这也恰恰说明,《长津湖》拍得好,毕竟它能让一群有心人集体发病!
很认同一位博主的观点:捐赠本就是一件公益活动,不是道德绑架的产物。《长津湖》的超高票房是主创团队努力的结果,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成本。如果剧组有意捐赠一部分利润,那一定是出于自愿,但反之,一定要强加“捐款”,以后爱国题材的影视,谁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