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果位差别
1、七贤位
声闻乘人,从发心到证得涅槃,总有七贤四圣五位的差别。七贤四圣分别五位,即:
七贤:五停心、别相念、总相念为资粮位。暖、顶、忍、世第一为加行位。
四圣:预流向为见道位,预流果至阿罗汉向为修道位,阿罗汉果为究竟无学位。
声闻乘人,依四谛理,急于求证涅槃。声闻乘人,观人生无常,诸苦逼迫,厌舍三界,发出离心。求解脱修涅槃法,在资粮位时,首先修习法门为五停心观。观五不净法,以停止内心的贪欲,引发观察四谛的观慧,而进趣加行位。
五停心观是:
一、不净观。即观内外境界的不净相,对治贪欲过患,而停止其心。贪欲心重者,宜修此观。
二、慈悲观。即于亲怨等有情,观其可怜愍相,而修与乐拔苦的慈悲意乐,对治瞋恚过患,而停止其心。瞋心重者修此观。
三、因缘观。即观十二因缘,三世相续的道理,诸法无我体相,对治愚痴过患,而停止其心。愚痴者修此观。
四、界分别观。即以观心分析地水火风空识,或十八界,对治一合想的我慢过患,而停止其心。我慢重者修此观。
五、持息观。即以念持出入息,令心息相依,计算息数,对治散乱过患,而停止其心。散乱心重者修此观。
别相念处位
由修五停心观,心便得定。更进修四念处观,即身、受、心、法念处。于身等四相别别观察,名为别相念处。
因修解脱行的障碍,首先于色身执净,诸受执乐,心行执常,诸法执我。为对治此四种颠倒,修不净、苦、无常、无我四法。
观身受心法各别自性,即分析而别别观之。但于法念处,有杂缘与不杂缘之别。不杂缘法念处,唯观法一境;杂缘法念处,于身等四境或合观二境、三境、四境。
总相念处位
即总缘身受心法四种,不别别观察,而直观四法之不净、苦、无常、空无我理。以上三位为资粮位。
暖位。修解脱行者,在修习总相念之后,观智渐次成熟,进入加行道的初位。无漏圣道,犹如于火,能烧毁其粗硬不调如柴薪的烦恼。此位是初得圣道火的前相,犹如世间钻木取火,其暖气是火前相,故立暖名。此位能观察四谛境,并具足观修十六行相。
顶位。修习暖善根时,观智转胜,定观分明。如登山顶,观望四方,悉皆明了。
忍位。修顶善根,渐次增长至最极成满时,有殊胜善根生起。于四谛之理信解印可决定,堪忍乐欲,而此位善根坚忍无退堕,故名为忍。
世第一位。未入见道,而生最殊胜善根,修四谛之行,渐见法性。但未得圣道,仍是有漏,而于世间称为第一。能开圣道门,引生圣道,是世间法最胜故,名为世第一法。
以上四位,谓之四善根,为加行位,及资粮位为七方便以皆为趣证圣果之方便行故。
2、四圣位
声闻乘行者,从世第一位善根之间发起真无漏智,即能断尽三界的见惑而成初果圣人。此后更不断地数数修习无漏圣道,即能渐次地断尽修惑而证阿罗汉。
圣位中所断的烦恼虽很多,但总之,只有两类,即见惑和修惑。只要把见修二惑的根本烦恼断除,其余随惑也就随之而断除。
根本烦恼有六位:贪、瞋、痴、慢、疑、恶见。开恶见为五: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这十种烦恼中,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种,使有情在三界中流转生死之力极为猛利,故称为五利使。贪、瞋、痴、慢、疑五种,力量较迟钝,故称为五钝使。(使是烦恼异名,驱役行者心神流转三界,随逐系缚不令出离。)
此十使中,又有迷理与迷事的差别。迷理,即此十种烦恼,皆迷于因果的四谛道理。迷事,即贪、瞋、痴、慢四种烦恼,迷于宇宙万物的事相。
此中迷理的烦恼,名为见所断惑。初见谛理,彼即断故,开之成为八十八使。迷事烦恼,名为修所断惑。要见道以后,数数修习圣道才能断除,开之成为八十一品。
见惑
见者,推度之义,以邪推度而起的迷情。即见解上的迷惑,以理起分别,此惑为见道位断之。十使于三界中所迷谛理差别,为八十八使。迷欲界四谛理起三十二,迷色界四谛理起二十八,迷无色界四谛理起二十八。
八十八使见惑
五钝使:贪、瞋、痴、慢、疑;
五利使:身、边、邪、见、戒。
注:断三界见惑尽,得证初果。三界四谛具使颂曰:
苦下具一切,集灭各除三,
道谛除二见,上二不行瞋。
八十八使,见惑也,颂曰:
见惑欲界三十二,色无色各二十八,
三界共成八十八,俱舍广明如此义。
欲界三十二是:
迷于苦谛理,起十惑。十惑中,五见与疑直接迷于谛理,为亲迷之惑。贪瞋痴慢,为疏迷之惑。
迷集谛理起七惑,因集谛是业因,诸有情无执业因为我体,故无身边戒三见。
迷灭谛理起七惑,拨无涅槃是邪见,以邪为正是见取见,于涅槃怀疑不信是疑。以此三种为缘而起贪瞋痴慢四烦恼。
迷道谛理起八惑,以修无想定为正道,妄计非道为道的戒禁取见。
迷色界与无色界的四谛理,各起二十八惑。即于四谛下之惑各除一瞋,因为上二界是定地,不起粗动的瞋恚。
修惑
又云思惑,为思念之义。对事物而起之惑,即对境生憎爱,此惑为修道断之。
总三界为十种。欲界有贪瞋痴慢,上二界除瞋,各有贪痴慢。因修惑微细,不能如见惑一时顿断,必须数数修习圣道渐次断除,故分十惑为九地之九品而分断之。
因此修惑有八十一品差别。九地所起的贪等烦恼,各有上中下三品差别,每一品中,又分为上中下三品共为九品。
八十一品修惑:(约三界九地)
修道所断惑,虽有八十一品差别,但约其惑体,欲界起贪瞋痴慢,上二界各起贪痴慢,合三界为十种烦恼。
四圣位,是断以上的见修二惑而取证。在修证断惑上有差别,果亦成四级。从断尽三界见惑以上之位次,皆名圣者,亦即无漏圣果。
四级:初果预流,二果一来,三果不还,四果阿罗汉。趣向于这四级果位的因行位,名为四果向。
初果预流,梵语须陀洹。流有生死流和道流。此位行者,能逆生死流,预入圣者之流。此位须断三界见惑八十八使,经七番生死证极果。断见惑未尽为预流向,预流向为见道位。
二果一来,梵语斯陀含。断三界见惑证初果后,进断欲界思惑。欲界思惑有九品,此位断上上品乃至中下品,共六品,余有三品思惑再经一番生死的往来,方证极位。断欲界六品思惑未尽为一来向。
三果不还,梵语阿那含。证二果后,进断欲界后三品思惑(总断欲界九品修惑)。此后不再来欲界受生,断欲界修惑九品未尽为不还向。
四果阿罗汉。断三界见惑思惑尽,为声闻第四果之极位。断烦恼尽,为无学位。永无生死,不受后有,故译云无生。未断尽三界修惑为阿罗汉向。
从预流果至阿罗汉向为修道位,阿罗汉果为究竟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