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金马影展先前公布尔日本导演相米慎二的回顾专题,获得热烈回响。今日(10/12)再推出两位炙手可热的以色列导演:一位是曾获柏林影展金熊奖的那达夫拉匹(NadavLapid),一位是处女作便在戛纳赢得全场起立喝采的艾朗柯里林(Eran Kolirin)。两人虽然都出生于电影世家,年龄相仿,背景类似,电影风格却截然不同。金马影展除了将一网打尽两人所有长片,包括他们的最新作品,让台湾影迷完整见证他们的创作脉络,品鉴各擅胜场的银幕魅力,也积极邀请两位导演参加视讯讲堂,与台湾观众视讯交流。
那达夫拉匹 (Nadav Lapid)
那达夫拉匹是个在争议中茁壮的导演。处女作《铁男特警》(Policeman, 2011)虽然一举赢得卢卡诺影展评审团特别奖,但他对以色列反政府冲突的描述,差点让本片被禁演。接着他以童年记忆出发,刻划热血教师与天才儿童非寻常关系的《吾爱吾诗》(The Kindergarten Teacher,2014)再次引起关注,还被翻拍成美国片。然后他以大胆恣意的《出走巴黎》(Synonyms, 2019)勇夺柏林影展金熊奖,藉由奔放的肉体直视内心的矛盾,叛逆赤裸却真切动人。最新力作《荒漠奥德赛》(Ahed’s Knee, 2021)透过精湛的场面调度与充满生命力的镜头,把一个导演遭受言论审查的故事,化为国家意识与个人意志的战场,更加生猛狂放,也获得戛纳影展评审团奖。
艾朗柯里林则以冷调幽默的黑色喜剧著称。成名作《乐队来访时》(TheBand's Visit, 2007)以埃及乐队误闯以色列小镇的一夜故事,风趣切入中东千年历史的紧绷关系,不仅赢得戛纳影展一种注目单元两项大奖,还被改编成百老汇音乐剧。角逐威尼斯金狮奖的《我不在的时候》(TheExchange, 2011)则让不务正业的物理学家着迷观察自己的日常生活,而揭露出诡异的人心剧场。《多事之丘》(Beyondthe Mountains and Hills, 2016)更从平凡的家庭延伸出宏观的国仇,化为透析时局的现世隐喻。今年他在重回戛纳一种注目的《留待清晨》(Let It Be Morning, 2021)再次以拿手的讽刺喜剧诉说国族寓言,把复杂的中东情势浓缩在返乡参加婚礼却遇上军队封城的荒谬情境,也像一部面对禁闭的心灵指南。
艾朗柯里林 (Eran Kolirin)
2021金马影展将于11月11日至28日展开,10月29日晚间举办选片指南,10月30日开始售票。目前影展专刊已在全家便利商店的FamiPort机台和全家行动购开放预购,影迷可以抢先购买。
《铁男特警》
那达夫拉匹一鸣惊人赢得卢卡诺影展评审团特别奖的首部剧情长片《铁男特警》(2011),描述一名总是身处在高压任务下的反恐特警,亲人生命的到来与消逝,也让他心底激起涟漪;另一头眼见社会贫富悬殊加剧的以色列无政府主义青年,决定揭竿起义,两方人马各自用他们的方式守护家园,却揭开生命的冷酷与荒谬。影片不仅直指以色列社会的内部矛盾,也细腻描绘人性挣扎,片中反政府的抗议冲突,更差点使本片遭禁,引发以色列媒体与评论界的一波争议。
《铁男特警》(Policeman, 2011)
《吾爱吾诗》
那达夫拉匹吸引好莱坞翻拍的《吾爱吾诗》(2014),以童年经历为创作灵感,讲述一名热爱诗歌的幼儿园老师,发现班上有位小男孩拥有诗词天赋却无人珍惜,为了避免葬送他的才华,老师决定展开行动,未料却越陷越深。那达夫拉匹将尘封了二十多年的诗作放入影片中,探究当年自己身为小小诗人的内心世界,呈现缪思降临的奥秘,以及诗与俗世价值的拉锯。那达夫拉匹的精彩调度功力,以及如作者印记般游走主、客观视角的镜头,不仅令人折服,也预见他即将轰动国际影坛的潜力。
《吾爱吾诗》(The Kindergarten Teacher, 2014)
《出走巴黎》
那达夫拉匹一举勇夺柏林影展金熊奖的《出走巴黎》(2019),让与《吾爱吾诗》小男孩同名的年轻男子,从以色列来到巴黎,没想到刚落脚就被偷得孑然一身,他为了断绝祖国的连结,绝口不讲希伯来文,背诵法文字典的各种词汇,但远方故乡的回忆与思念,仍在他内心不断拉扯。那达夫拉匹从主角名字,便坦然呈现自己在角色中投射不同阶段的人生经验,他将自己在法国孤寂、贫困的经验,以及他对法国的幻想与破灭化入剧本,借着本片直视内心矛盾的国家与自我认同。
《出走巴黎》(Synonyms, 2019)
《荒漠奥德赛》
那达夫拉匹赢得戛纳影展评审团奖的最新作品《荒漠奥德赛》,以自身经历为灵感,讲述一名导演受邀前往荒漠小镇出席放映活动,虽与接待的女性官员相谈甚欢,却在填写座谈主题申请表时,感受到国家最强力的言论审查,加上病重母亲的消息,让看似一场单纯的行程,变成一场愤怒与哀伤交织的思绪「奥德赛」。影片以躁动不安的运镜,带出精彩迷人意识流叙事,跨刀主演的以色列编舞名家艾维赛隆波洛克,更有一场与摄影机对决般的精彩独角戏,细腻刻划导演彼时的心境,成为其最生猛狂放之作。
《荒漠奥德赛》(Ahed’s Knee, 2021)
《乐队来访时》
艾朗柯里林自编自导的首部长片《乐队来访时》(2007),描述埃及警官乐队受邀至以色列演出,好不容易抵达却发现无人接应,阴错阳差下一行人被迫在僻远小镇待上一晚,幸得餐馆老板娘与地方居民的协助,没想到这一夜却也改变彼此的一生。故事从小人物的意外旅程出发,将中东上千年的历史归返人与人之间纯真相待,更不时闪现的浪漫幽默与睿智光辉。影片不仅一举赢得戛纳影展一种注目评审团特别奖、影评人费比西奖等多大奖,还被改编为百老汇音乐剧囊括美国东尼奖、葛莱美奖多项大奖,也让艾朗柯里林跃升成影坛新星。
《乐队来访时》(The Band's Visit, 2007)
《我不在的时候》
艾朗柯里林叩关角逐威尼斯金狮奖的第二部作品《我不在的时候》(2011),则大胆挑战略带实验意味的哲学题材。故事描述任教于知名大学的物理学家,决定将研究重心转移到自己的日常宇宙,如偷窥妻子、自宅客厅、到小区的未知角落,还结识了志同道合的奇怪邻居,两人着迷于生活细节里的魔幻吸引力。影片游走于主客观之间,诘问自身与他人的分野,精巧把玩意识的距离,彷佛在布纽尔和麦可汉内克之外,开辟中产阶级人心剧场的第三条道路。
《我不在的时候》(The Exchange, 2011)
《多事之丘》
艾朗柯里林的第三部作品《多事之丘》(2016),植基于《乐队来访时》的中东历史、延续《我不在的时候》的疏离关系侧写,将镜头转向看似平凡的一家四口:寂寞难耐的教师妻子、逞凶耍狠的儿子与投身社运的女儿,深藏秘密的军人父亲试图将支离破碎的家庭拼凑回来。艾朗柯里林以一贯黑色幽默,巧妙地透过家族成员各自的生命课题,揉入宏观的国仇家恨,也充满回向透析时局的现世隐喻。
《多事之丘》(Beyond the Mountains and Hills, 2016)
《留待清晨》
艾朗柯里林入选戛纳影展一种注目的最新作品《留待清晨》,改编巴勒斯坦作家扎伊尔德卡书亚的小说,讲述阿拉伯型男大叔以人生胜利组之姿回到久违的故乡,快闪参加弟弟的婚礼,派对结束急于返回耶路撒冷的他,却碰到突如其来的军队封城,没想到等待解封的日子,却让他深陷困局。电影将复杂难解的中东局势化繁为简,浓缩在一座边缘小镇的荒诞情境之中,在讽刺喜剧中展现国族认同寓言。封城的情境也对刚经历疫情冲击,亲身体会禁闭迷雾的世界影迷,宛如一本心灵沉思指南。
《留待清晨》(Let It Be Morning,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