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50亿的《长津湖》让我破防,“长津湖效应”让我二次破防

发布时间 :2021-10-19

​​票房50亿的《长津湖》让我破防,“长津湖效应”让我二次破防

@长津湖

@草萋萋其青兮

即使已经看完电影很久,《长津湖》的后劲儿依然很大。

大到一听到“沂蒙山小调”,就憋不住泪腺,想起雷爹一样的战士们。

大到一看到“长津湖”三个字,还是会热血沸腾,浑身起鸡皮疙瘩。

大到感受到整个中国掀起的这股“长津湖效应”,一样会无语凝噎、泪流满面。

比如,有人看完电影主动去尝试冻土豆,但却流着泪,咽不下去。

有人拿着歼—15模型去烈士陵园告慰先烈,告诉那些勇敢的战士们,我们部队现在的武器,强得很。

又比如,从当年的志愿军老战士到新一代年轻人,甚至是读书的孩子,看完电影主动起立敬礼。

故事太多了。

也是在这股观影热潮中,这部从国庆档开始就不断在打破影史纪录的影片,截至发稿时,票房已经突破了50亿,观影人次破亿,目前位居影史票房第四名,成为真正的“现象级”电影。

许多专业人士都在分析,电影为什么这么爆?

在我看来,当一部充满热血与爱国情怀的影片,将观众敬畏英雄的心以及爱国热情完全点燃,当全国无论男女老少,全年龄层的观众都纷纷走进影院,一次不够,还要二刷,三刷,《长津湖》票房爆款的密码,就藏在“长津湖效应“里。

但“长津湖效应”的意义,又超越了电影本身。

何为“长津湖效应“?是九旬老兵对着屏幕敬礼,是老一辈主动要求观影。

什么是“长津湖效应”?

是空荡荡的影院,一位身穿军装的老战士,缓缓站起,用残缺的右臂,庄重地对着银幕上的战士,敬了一个军礼。

媒体报道,这位老兵叫李化武,在1952年12月的乔岩山阻击战中负伤,失去了右眼和双手。观看《长津湖》一直以来都是他的心愿,所以影院专门为老人家准备了一场专场电影。

看完电影后,老人用残缺的手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当照片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刷屏,它的震撼力胜过千言万语。

就仿佛,一场跨越时空的敬礼。

活下来的老战士,用一个敬礼,告慰了当年在冰雪长津湖倒下的老伙计们,而逝去的战士们,或许那遥远的时空,也感受到了这股强烈的情感力量。

“长津湖效应”,是一个老兵的电影院,也可以是一群人对老兵的致敬。

比如,93岁高龄的抗美援朝老战士梁彦必,在家人的陪伴下前往电影院观看《长津湖》。电影放映结束后,老人向银幕中的“战友”敬礼致敬,那一刻,全场观众回以老人热烈的掌声。

老人转过身,面向观众,给了观众一个灿烂的笑容与回应。

真动人啊!最近的影院里,到处都是这支代表着中国军人形象的最帅天团。

老兵的敬礼,永远震撼人心。

也是在《长津湖》上映期间,有许多老年人纷纷走进了电影院,等到电影落幕的最后一刻,许多人还舍不得离开,或许他们想起了曾经的战友,或许想起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那一刻你会觉得,“长津湖效应”,让我们看到了老一辈的豪情。

那些老人们挺拔的身姿,有力的敬礼,有着多少中国人的精气神在里面啊!足以让每一个国人感同身受。

当“带一辈子没进过电影院的姥爷看《长津湖》”等等的真实故事发生,许多观众发现英雄不远,他们就在我们身边。

何为“长津湖效应“?也是新一代对着屏幕集体敬礼,是少年郎的热血澎湃。

“长津湖效应”,还是一种中国式浪漫。

只有在中国的无数影院里,你能看到从抗美援朝老兵、到正在服役或已退伍军人、消防官兵、中小学生,甚至学龄前的孩子们,在电影结束后纷纷起立,伴随着长达七分钟的片尾字幕,自发地敬礼,致敬英雄。

想一想,如果将这一幕幕连起来,那是多么震撼人心的浪漫场面。

这一刻,电影,电影院仿佛一个特殊的介质,让人们一同面向山河岁月,朝着长津湖的方向,向那群最可爱的人,完成了一场共同的致敬。

特别打动我的,是一群年轻人的热血。

在上海,有一个独特的社团,名字叫八一社团,他们是由退伍的大学生和志愿入伍的大学生组成,当学校组织他们集体观看了电影《长津湖》,在电影结束后,所有人一起起立,敬礼。

这不就是新一代年轻人,对着那群最可爱的人,做出的最浪漫的告白。

青春的告白,赤诚无声,却又在时光里嗡嗡作响。

这“长津湖效应”带来的中国式浪漫,还在辽宁省沈阳市抗美援朝陵园内杨根思烈士的墓前。

那里静静摆放着沈阳市民送来“歼-15”战斗机模型和几张“歼-20”战斗机的照片,一看就是新一代年轻人的手笔。

照片的背面留着一句话:“我们有了先进战机,强大空军!”

看到那一幕,多少人能够不破防?

老战士们看完电影总是感叹:如果当年我们有自己的高炮部队,有如今的空军,得少牺牲多少战友啊,那场仗,就不是那么个打法了。

历史无法改变,但后辈的拳拳之心里,能看出青春的声音在呐喊:先辈们请看,我们的长辈早已经不是曾经的小米加步枪了,我们的人民军队又多了份“随时能战”的底气。

也是因为“长津湖效应”,最近我们的老战士们,有点忙,忙着“做偶像”。

因为许多中小学校和大学纷纷邀请当年的老战士,走进校园,讲述当年的故事。

当青年们纷纷啃起冻土豆,听着老战士们的讲述,他们应该能更加深深地理解,多少先烈的血战长津湖,才换来了我们今日的生活。

而电影带来的感动与思考,又令许多新一代年轻人延续了昔日先辈舍命奔赴的理想:参军报国,保家卫国。

还有什么,比这更浪漫的事。

还有一种“长津湖效应”带出的中国式浪漫,在于理解。

有位观众在看完《长津湖》之后说:“我突然理解我爷爷了。”

我知道,他绝对不是一个人。

“长津湖效应”,还在平凡烟火中。

“长津湖效应”,可不止在影院里,在烈士墓碑旁,而是在街头巷尾,在人间烟火味中。

什么是平凡市井里看得见的“长津湖效应”?

是菜摊老板在摊上立起纸板书写“如今土豆管够”。

也是景区厨师观影后用677枚土豆拼成的“长津湖”:致敬最可爱的人。

是生长于春风之中的年轻网友,在网络上掀起的一场“抗美援朝历史回顾热”。

也是朋友圈里“缅怀革命先烈”“盛世已如您所愿”等致敬一再刷屏霸屏。

是年轻人用写歌、制作沙盘模型等方式表达着对电影的喜爱、对抗美援朝精神的铭记。

也是许多网民纷纷晒出今日之中国,告诉先烈,今日的中国,不止土豆,啥都管够。

“长津湖效应”,是无数观众,以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呈现出的一场史上最异彩纷呈、也最具正能量的“自来水“。

是整个中国的大街小巷,都在用各种方式告诉当年的战士们: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为什么会有“长津湖效应”?因为那沂蒙山小调,因为那群最可爱的人。

到底是什么掀起了这场热潮,是什么创造了“长津湖效应”?

首先因为四个字:感同身受。

让观众感同身受的,是电影里太多令人回味的「名场面」。

比如,许多观众到现在还忘不了,雷爹为了战友们牺牲自己,被炸得没法动弹的时候,那突然哼出来的沂蒙山小调。

在山东地区的很多影院里,观众在电影结束后都自发地唱起了这首老歌。

“人人都说沂蒙山好,沂蒙山上好风光,青山绿水多好看,风吹草低见牛羊……”在牺牲之前,雷爹一定是想家了啊。

后来胡军还发布了一条清唱沂蒙山小调的视频。雷爹没来得及唱完的歌,胡军帮他唱完了。

这份感同身受里,装着一个家乡。

又比如,电影里的钢七连。

我们时常看好莱坞战争片里轰轰烈烈的爱情,但中国人的战争片不是那样,最打动观众的,是一位位一线志愿军们,是兄弟之谊,是知音难觅。

是七连连长伍千里的小本本,是弟弟伍万里的成长,是指导员梅生怀里的照片、是神枪手平河刻着字的子弹。

当战士们前赴后继,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透过那震撼人心的战斗场面,直接感受到那代人为了我们今天的和平血战牺牲时的勇敢和坚定。

不得不说,透过场面,观众看懂了英雄。

因为电影,将他们从战场上英勇的身影,还原成了一个个有温度,有性格的人。

记住这样的他们,也是更好的感同身受。

也是因为电影,更多的观众从电影里的细节出发,开始去主动了解那场冰雪里的史诗大战。

比如,透过那冻到磕掉牙的土豆。

观众们了解到,由于入朝仓促,粮食弹药不能及时供给,寒冷,成为长津湖之战中我军最终没能全歼敌军的关键原因之一。

又比如,从影片结束的一个场景出发,更多观众了解到,长津湖战役中的冰雕连不是一个,而是三个,而最终三个冰雕连仅有两人生还。

还是从电影中,许多观众最直观地感受到当年我们为什么要打那一场仗?

看看电影里的梅生是怎么回答的——

“这一仗我们不打,我们的下一代就要打”。

战争的意义不在于杀敌本身,而在于保护和平。

还是从电影中,观众一下子就懂得了,到底是什么力量,促使这群战士们奔赴千里之外,去浴雪前行,浴血牺牲。

当被问到电影中哪一幕最让人感动的时候,许多观众们的答案,是同一个—— 伍万里想要跳火车离开时,一刹那间出现在大银幕上的万里长城,还有落日余晖下的满目山河。

还用多解释吗?因为战场在身前,而家国在身后。

因为他们身后,有他们心中比生命都重要,甚至愿意用自己的生命为之战斗的东西:家园、亲人、祖国。

当影片的一幕幕与现实相互交织,当观众万千话语汇成一句,“谢谢你们”。是什么创造了“长津湖效应”,已经不言自明。

因为电影,拍出了那群最可爱的人,而今天的观众们,懂得了他们。

和平年代,“长津湖效应”为什么可贵?一个国家需要正确的偶像

和平年代,为什么需要这样一部电影?

因为美好的现在越是来得理所当然,我们越需要知道,英雄甘于牺牲的用意。

现实中的一幕,感动了许多人,在辽宁丹东,一位4岁男孩看完《长津湖》电影,和家长乘船路过鸭绿江断桥时,庄重立正,站好,向断桥完成了一次行礼。

网友们说:敬礼英烈,孩子你真棒。

这一刻,网友们都不仅看到了“长津湖效应”,更完成了对“长津湖效应”的深刻理解,那就是电影中的故事距今已经71年,但“长津湖效应”作用的,却是现实。

电影不仅传达出一种正确的历史观,传达出一种格局恢宏的家国主义情怀,更塑造了一群,真正的“国家偶像”。

何为偶像?许多人已经渐渐在流量时代模糊了概念,百度百科的解释是:偶像是指为人所模仿的对象。

那么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应该模仿谁?什么样的人才值得成为新一代的偶像?在看完《长津湖》后,许多人心中已然有了答案——那些最可爱的人。

当四岁男孩向鸭绿江断桥敬礼、七岁男孩开空调在家演长津湖,我们就知道,更多的年轻一代,找对了真正的偶像。

比如那个在家演《长津湖》的男孩振振有词地告诉妈妈:“中国人民志愿军就是我心中的英雄,我也想成为一名中国军人!“

或许,以前新一代少年对于志愿军、抗美援朝的理解是书本化的、是概念化的。但看完电影,他们对这一切的的理解无疑更深刻了,由此出发,他们也应该会更加懂得,从当年浴血长津湖的志愿军战士,到2020年6月,中印边境发生冲突,四位牺牲的烈士,他们为何不惧牺牲,无非一个原因——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而如今这盛世,如你所愿。

就像总书记说的那样: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长津湖》就是这样一部描述英雄的作品。

而每个时代的英雄,总在传承。

无论看完电影说长大想要去当兵的孩子们将来是否会走进军营,但一颗爱国的种子埋下了,就一定会生根开花。

一群孩子找到了正确的偶像,找到了心中的英雄,谁说这些少年里,不会有来日的英雄?

这不就是“长津湖效应”的意义所在?

为什么我说“长津湖效应”是中国式浪漫。因为浪漫的另一种读法是传承与希望。

而少年强,则中国强。

让“长津湖效应”,“燃”下去。

《长津湖》引出的这场“长津湖效应”,真浪漫啊。

在观影时,我们不自觉跟着钢七连登上了那辆开往长津湖的火车,然后跟着他们下车,步行前进,冰雪前行,血战沙场,到最后,一起流着泪,听雷爹没唱完的那首《沂蒙山小调》。

这场群体观影记忆是属于全体中国人的、这场浪漫也是属于全体中国人的。

当情绪上的共鸣所产生的认同感和影片高口碑形成合力,票房火爆就是水到渠成。

但影片的意义当然不止于此,当《长津湖》在国际舆论场上引发西方主流媒体的关注,正如《纽约时报》的标题所说,“一部票房大片让人们重温了一场美国的战败”,CNN也坦承“这部电影赞颂了中国军人的英雄精神”。

这样的电影,当然值得。

恍惚间,我们距离那片冰雪战场已经71年,昔日先辈念念不忘的,终于在今日有了回响——

“我们把仗打完了,不用你们打了。”

当和平与盛世一同到来,当年的“雷爹”们也一定看到了吧。

盛世背后,有人是面子,有人是里子。

曾经我们以为,那些最可爱的人,是这个盛世的里子。

但《长津湖》让我们看到,里子之外,他们还是这个盛世的面子。

什么样的偶像,能跟他们比?又有什么,比拥有这样一群最可爱的人,能让这个国家,这个国家新一代的年轻人,更有面子?

在网上,这段话被誉为《长津湖》最好的彩蛋总结,“《长津湖》电影结束后等了十几分钟没有彩蛋。走出电影院,看到外面万家灯火,高楼林立,热闹非凡,想来便是最好的彩蛋”。

是啊,我们今日的生活,不就是给电影最好的彩蛋!

但电影除了彩蛋,还有续集,而这个续集,要靠这代人自己继续”拍下去”。

现在,不少网友表示要二刷、三刷、四刷、N刷电影。

那就不妨,让“长津湖效应”,“燃”下去,不要停。当我们活在了他们的理想中,他们活在了我们记忆中,观众可以做的,就是永远铭记。​​​​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