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海、空军的装备中,歼-8是一款争议比较大的型号。作为那段艰难岁月中仅有的重型战斗机,自立项研制到列装改进,歼-8就一直波折不断。由于性能长期存在不足,导致生产数量并不算多,总计300多架的产量不仅远远不及上千架的歼-5、歼-6、歼-7,甚至也已经被歼-10、歼-11/16系列超越,凸显了空军对其性能的诸多疑虑。但即使如此,至今仍有少量歼-8在部队服役,继续谱写其传奇的一生。
歼-8的传奇仍在继续
首先要说明的是,歼-8虽然在80年代与歼-7形成了高低搭配,但在歼-8研发之始,却仅作为一款过渡型号存在。空军当时希望在歼-9、歼-11(旧版)、歼-13等新型战斗机成熟之前,利用歼-7衍生出的歼-8过渡应急。未曾料想,由于空军对于歼-9、歼-11、歼-13的期待值过高,屡次调高技术指标导致这几个项目纷纷下马,未被寄予厚望、也未被赋予更高技术要求的歼-8反而成为幸存者。到70年代末,空军面对不断落空的预研型号,恍然发现歼-8才是唯一能够真正完成的战机项目。此后,歼-8得到更多研发资源并最终获得成功,最终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传奇故事。
歼-8原本是在歼-7基础上的过渡型号
歼-8在1965年5月就已经正式立项,其早期指标着重突出高空高速、高爬升率、大航程等性能。具体来说,设计最大速度2.2马赫、有效作战高度超过2万米,最大爬升率超过200m/s,设计作战航程1500公里。构型上采用机头进气、大后掠角、三角翼气动布局,搭载两台涡喷-7甲(又称涡喷-7A)型发动机。总的来说,歼-8是在歼-7基础上弥补不足,突出高空高速性能的改进型号。
1969年7月5日,歼-8首飞成功,正式进入试飞阶段,但在试飞过程中,却先后出现了跨音速振动、超音速振动、机身高温烧毁阻力伞等诸多问题,其中最严重的当属空中停车事故。在1976年10月,歼-8连续出现三次空中停车,一度危及项目存亡,为此,设计单位集中大量资源,花费数月时间进行了地面模拟,最终在飞机上加装油门限动卡和攻角补偿装置,终于成功解决问题。此后,歼-8于1979年12月31日正式定型,总计试飞1025个架次,共663小时。
机头进气不仅影响颜值,也影响战斗力
从1969年到1979年,歼-8耗费十年才从首飞走到设计定型,之所以如此缓慢,除了外界的干扰因素,研发经验不足和获得资源不够才是主要问题。对于这款全新型号的战斗机,航空部门当时缺乏系统规划和统筹准备,新的发动机和机载设备都等到项目开始才启动研发,以至于出现和整机互相掣肘的情况。举个例子,歼-8原本搭载使用交流电的全天候雷达,但因研发时间太短,雷达性能不成熟,被迫转而搭载直流电的简易测距型雷达,大大影响了歼-8的战斗力。此外,当时国内没有新型号试飞经验,早期只有一架歼-8原型机试飞,由于发动机、雷达等子系统经常故障,导致原型机停飞时间远远超过试飞时间,相比之下,美国在70年代发展F-15时,制造了11架原型机用于试飞,国内新战斗机开发经验不足的情况可见一斑。
歼-8无论从哪方面都很难与同时代的F-15相比
因此,虽然歼-8在1979年定型,但由于雷达性能大幅缩水,实际上只具备昼间作战能力,但由于空军当时对先进战斗机太过渴求,最终还是生产了30-40架早期型歼-8,这批歼-8一般被称为歼-8或歼-8白(指白天作战能力)。作为歼-8系列的第一个量产型号,歼-8白有着典型的机头进气特征,外观像极了放大拉长版的歼-7。同时,其性能也受到了很大限制,尤其是雷达性能不足,使得歼-8白实际上只能以机炮或火箭弹作为武器,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因此,空军在歼-8白的基础上,通过加装204型单脉冲火控雷达,改进挂架的方式,推出了改进型号歼-8Ⅰ(即歼-8A)。1981年4月24日,第一架歼-8Ⅰ首飞,1985年7月设计定型。由于歼-8Ⅰ具备使用霹雳-2乙空空导弹(霹雳-2B)的能力,且雷达性能有了不小提升,因此是一款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的型号。但由于歼-8Ⅰ仍然没有摆脱机头进气的原始设计,使得其战斗力受到很大限制,空军很快将目光聚焦在规划中的歼-8Ⅱ上,歼-8Ⅰ最终也只生产了40-50架。
歼-8和歼-8Ⅱ侧视对比图
歼-8Ⅱ在外形上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将机头进气改为两侧进气,以腾出机头空间安装大功率雷达,由于后续发展的歼-8均是以歼-8Ⅱ为基础,因此,外界对于歼-8Ⅱ这种两侧进气的布局,印象也最为深刻。虽然歼-8Ⅱ“空中美男子”的称呼,在日后脱离了原始本意,但在当时相比于机头进气的歼-6、歼-7、歼-8Ⅰ,颜值显然要高出太多,更重要的是,其性能也有了不小提升。1984年6月12日,歼-8Ⅱ成功首飞,其设计特点是,不再追求高空高度性能,而是着力于提高飞机的中、低空跨音速机动性能,完善航电设备和机载武器,以便于具备在中低空、跨音速状态下,超视距空战的能力。为此,歼-8Ⅱ搭载了全新的机载雷达,并换用两台涡喷-13A型发动机,但当时谁也没有想到的是,歼-8最终获得超视距空战能力的时间是如此之晚。
两侧进气沿用至今(此为歼-8FR)
在当时,歼-8Ⅱ项目引发了美国的高度关注,这种关注与如今对歼-20隐含对抗的关注不同,而是对歼-8Ⅱ能否对抗苏联空军的考量。事实上,在当时中美关系正值“蜜月期”,都有应对苏联威胁的诉求,但美国人却一直犹豫不定,既希望中国空军战斗力进一步提高,以便于抗衡苏联空军,但又不希望中国空军的战斗力太高,以免局势失控。这就如同当年向中国出口F-16战斗机的情况一样,美国人心里盘算自己的小九九,最终拿出F-16/79这个缩水版F-16向中国推销。
美国人左右思量之后,认为可以在歼-8Ⅱ的基础上应用先进技术进行改造,既能提高其战斗力,也限制了其性能上限,是堪称完美的解决方案。因此,美国当时对改造歼-8Ⅱ非常上心,在歼-8Ⅱ刚刚首飞后,就批准了合作计划。由于这一举动令中国空军难以置信,再加上当时国内很多人对于美国改造歼-8Ⅱ这种最先进战斗机并不放心,因此,直到1986年才与美国正式签订改造协议,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和平典范”项目,国内则称之为“八二工程”。
美国当时并不愿意出售F-16
根据事后披露的资料,“八二工程”的主要内容是,搭载以美制AN/APG-66(V)雷达为核心的先进航电设备(与F-16A相似),加装1553数据总线,优化油箱以增大航程,挂载意大利“阿斯派德”(国产版本霹雳-11)空空导弹,并对机体结构做一些调整等等,整体性能基本达到F-16/79的水平,但价格大幅度降低,并且国内能够自主生产,因此,当时空军对这个改造方案还是挺满意的,并在1989年将两架歼-8Ⅱ交由美方改造。
然而,两国关系随后出现剧烈波动,导致项目在1989年夏冻结,虽然在1989年底又重新恢复,但再也不复之前的融洽,再加上美方在1990年春提出,由于歼-8Ⅱ强度不够,需要对其进行结构补强,项目费用也由5.5亿美元提高到7.5亿美元,最终导致项目流产,美方交还了两架歼-8Ⅱ以及4套完整的航电系统(毕竟苏联还没解体)。由于国内在合作中一直保持对整个项目的掌控,基本走完了从原始设计到具体工艺的整个流程,因此,在“八二工程”流产后,航空部门开始利用国产技术,结合既定的改造思路发展歼-8Ⅱ。
“八二工程”留在美国的部分零件
为了规避风险,当时选择兵分两路,一方面,就地生产应用国产装备的歼-8Ⅱ,再逐步发展改进型号,以“小步快跑”的方式提高性能;另一方面,直接向“八二工程”靠拢,一步到位完成“八二工程”规划的高性能目标。其中,后者催生了被称为歼-8Ⅲ(歼-8C)的型号,但由于其性能长期不够成熟,又先后经历了两次坠机事故,使得项目最终无疾而终。而前者反而走出了一条堪称光明的道路,极大地拓展了歼-8的应用范围。1995年12月,在歼-8Ⅱ原型机基础上衍生而来的量产型号技术冻结,一般称之为歼-8B,其装备了国产208A型单脉冲火控雷达、平面显示器和新型火控、导航系统,但不具备超视距作战能力,是典型的“八二工程”的过渡型号。
81192就是歼-8B
随后,国内在歼-8B的基础上加装受油管,推出了歼-8D,两者的性能没有太大区别,主要是增加了空中加油能力,能够在不搭载副油箱的情况下,通过一次空中加油,达到1200公里左右的作战半径。事实上,国内受1991年海湾战争的触动,在1992年就完成了第一次空中加油试验,因此,空军一度对歼-8D的性能非常很期待。但当时国内的空中加油机数量非常少,仅仅是在第一代轰-6的基础上改造了少量轰油-6,因此,虽然歼-8D的数量达到了60-80架的规模,但有机会进行空中加油训练的飞行员非常少,使得歼-8D的空中加油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歼-8D是第一款具备空中加油能力的国产型号
很快,国内在歼-8D的基础上,又推出了进一步改进型号,也就是歼-8H。通过换装带有下视和下射功能的KLJ-1型脉冲多普勒雷达,歼-8H不仅具备了使用霹雳-11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的能力,还能使用少量的对地、对海导弹。此外,歼-8H的动力系统也得到进一步提升,换装了性能更强劲的涡喷-13B型发动机,而在外形上最大的特点就是,雷达罩颜色从之前的绿色变为黑色。总的来说,歼-8H是从彻底的空优战斗机,向强化对地、对海打击能力的一种尝试。从结果上来看,歼-8H并不能算是一款非常成功的型号,尤其是仍然不具备超视距空战能力,更是非常遗憾。因此,设计单位进一步努力,推出了终极改进型号歼-8F。
歼-8H的性能和颜值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作为歼-8系列的最终型号,歼-8F到2002年才首飞,并于2004年服役。由于其搭载了更大功率的多普勒雷达,能够匹配霹雳-12中距空空导弹,因此,歼-8F在2006年左右才真正具备了20年前规划的超视距空战能力。同时,歼-8F能搭载“雷石”滑翔制导炸弹,也算跨入了多用途战机的门槛。此外,国内还在1996年推出了歼-8ⅡM,这是个比较有名的出口型号,主要是在俄罗斯的帮助下,通过搭载俄制航电设备,拥有超视距空战和一定的多用途能力。但歼-8ⅡM虽然多次登上航展舞台,却始终没有获得任何出口纪录,甚至连预计的国产改造项目也从未实现,最终无疾而终。值得一提的是,国内最后在歼-8F的基础上加装侦察设施,推出了歼-8FR侦察型号,主要利用其突出的高速性能,来弥补国内在高空侦察机领域的缺陷。事实上,空军目前还装备的不到100架歼-8战斗机中,就以歼-8F和改进的歼-8FR占绝对主力。
歼-8F是歼-8的终极改进型号
歼-8的生产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80年代是第一阶段,生产的是机头进气的歼-8白和歼-8Ⅰ,由于性能有限,这一阶段的生产数量最少,共生产了约80到90架。90年代生产的歼-8B、歼-8D为第二阶段,总计生产数量约100到120架,其特点就是从机头进气变为两侧进气,雷达罩颜色为绿色。在21世纪生产的歼-8为第三阶段,以歼-8H、歼-8F为主,性能最为优秀,生产数量也最多,大致在140到160架。此外还有歼侦-8(歼-8R,第一代侦察型),歼-8E(歼-8Ⅰ改进型号),以及歼-8DF等少量改进或衍生型号。总的来说,歼-8共生产了360到380架左右,相比于其近30年的漫长生产期,这个数量显然是比较少的,而这也恰恰与歼-8的性能有直接关系。
曾经引起轰动的一张图片
歼-8是特殊时期诞生的一个特殊型号,其原本作为过渡型号所存在的先天不足,极大地限制了其性能上限。事实上,歼-8自80年代开始,就一直处于性能不成熟、生产数量不多、不能承担重任的尴尬状态。一方面是由于当时国内的设计制造水平确实有限,像雷达、空空导弹等核心装备,都是在90年代末期才逐渐成熟。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歼-8先天不足所导致的“体弱”,这并不是后来缝缝补补的改进所能解决的。如果对歼-8给出一个比较中肯的评价,那就是一款原本对其期待不高,却因世事变迁而担起大梁,最终因为先天不足、时代局限导致作用发挥有限的战斗机。
相比于歼-8,歼-20是另一种受时代影响的机型
从1965年项目立项开始,歼-8已经度过了整整56年,在其经历的岁月里,空军完成了从防守型空军到战略空军的转变,使用的装备也从仿制的歼-6到如今完全自主研发的歼-20,可以说,歼-8的一生就是见证空军成长的一生。唯一有所遗憾的就是,在那个异常艰难的年代,歼-8并没有承担起原本应该担负的重任。但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发展并完善的自主设计和装备验证体系,也是后来歼-10、歼-20得以腾飞的部分基础。作为空军第一款重型战斗机,歼-8确实算不上功勋卓著,但也称得上是鞠躬尽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