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转体会 (图片来自网络)
一提到思想政治工作,很容易让人想到开会上课,领导(教员)在上边讲话(讲课),底下一堆人撂那昏昏欲睡,过后人人再提交个不知道从哪个网上荡下来的思想汇报。
你要说种开会上课这有用吧,有用,大量且长时间的理论、观点灌输,多少能让人记住点啥。但你说有多大用吧,不好说,因为填鸭式的灌输很难让人感同深受、入脑入心。
其实从事部队宣传工作这么多年,我还是见过很多成功的思想政治工作案例的,可为啥不少人提到它,还是会觉得比较虚?
我个人的观点,不一定对哈。
一是开会上课还是多,容易让人觉得思想政治工作流于形式。
二是这些年扒拉来扒拉去,除了一部《亮剑》还有那么点意思,其他让人眼前一亮的好典型、好作品都太少。
不过最近我发现了一块宝贝——电视剧《功勋——能文能武李延年》,一口气追完后就一个感受:这思想政治工作做的,牛啊!
都说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军克敌致胜的法宝,但这个法宝究竟怎么用的,这部单元剧给出了一个几乎是满分的答案。
准备攻打346.6高地前,解放战士小安东逃跑,王雷(饰李延年)用他教科书般的演技,诠释了战场动员的真谛——我们为什么要打这场仗,为什么不能当逃兵?
这种动员可不是简单的上下级命令式。在这里举俩反面典型。
一个例子是国军,长官只会喊:“妈的给老子上,不上老子毙了你。”这种太蠢,兵们冲死了都不明白为啥,他为啥冲,不如当逃兵或者投降,你还能一枪毙一个?
另一个例子是美军,长官们只告诉底下的士兵打完了可以发财,可以玩女人。这种太 low,低级的欲望诱惑很难刺激士兵拿命去换。
再回过头看李延年的动员,将心比心,从小安东的事推及每个战士的媳妇家人,再推及朝鲜人民的悲惨遭遇,用战士们能听进的语言让他们明白战争的意义。
战场上,为啥每一名志愿军战士的思想觉悟都比国军、美军高出天际,正是因为广泛、大量的基层战斗动员,能让每一名战士都能领会党和国家要干啥,都能认同这场战争,是最正义的保家卫国。
一场朴素的动员,就把“支部建在连上”的意义给掰扯清楚了。
本片有一个细节特别出彩——战斗日志。一本普通的笔记本,记录了每一名战士的战场点滴。
李延年经常提醒文书要记好、收好战斗日志,守346.6高地最困难的时候,李延年举着这本血染的战斗日志鼓励大家:“大家打得都很好,这个小本本上都记着呢,很多可以立二等功、三等功,但我看事迹非常过硬的还没有,当战争英雄还不够,不过明天是场恶战,大家都要争取立功,还要争当战争英雄!”
可别小看这本战斗日志,是它,让战士们免于血战沙场却籍籍无名,是它,督促战士们宁当英雄死,莫当狗熊生,也是它,激励着每一名战士奋勇杀敌、崇尚荣光。
战时,它是强心针,战后,它就是荣辱榜、功勋簿。
正是通过一本本日志,我们认识了黄继光、杨根思、张桃芳等一大批战斗英雄。而在那个影像、录音技术还不发达的年代,日志也在某种程度上,为后人们还原了那场惊心动魄的立国之战。
战斗日志,就是一名无声胜有声的思想政治教员,它教育了当时在战场上浴血的战士,更教育了和平年代的我们。
李延年所在的七连,有很多的解放战士。所谓解放战士,就是俘虏或者投诚过来的原国军,最典型的就是一个当逃兵被抓的小安东,一个看似贪生怕死的后进兵罗厚才。
战斗正酣时,美军队伍里出现了一个国军特务,策反了一些解放战士,为了确保队伍的纯结性,团里派出调查组对马上要上战场的七连解放战士进行审查。
临阵换军,也算一种忌讳。
怎么解决?
李延年的方法,是先斩后奏,带领小安东、罗厚才等多名待审查的解放战士夜赴美军阵地,成功锄掉了那名特务,也让调查组最终取消了审查。
“尊重和信任也是战斗力”,这是李延年下班排长的教导,更是对解放战士的激励。
正是这种尊重和信任,这种用人不疑,才让罗厚才心甘情愿地在坦克里与敌人同归与尽,让小安东在班长牺牲后大吼“现在听我指挥”,而战友们也毫不犹豫地回答“好”。
在朝鲜战场上,有无数个这样的国民党起义(投诚)部队和解放战士,如烈火中永生的邱少云,从“60熊”到“50凶”攻下汉城的第50军(原国民党60军)……
尊重和信任,让原来的“败军”迅速蜕变为“精锐”,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而这,也正是我军思想政治工作的独特魅力所在吧。
文章写到最后,突然想起印突边境冲突中牺牲的几位军人和陈祥榕烈士的那句“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而这背后,是否也有可挖掘的思想政治工作素材呢?
可能,好的素材不是没有,只是缺乏用心的搜集、整理、加工和艺术呈现吧?
希望类似的好片子能够多一些。
思想政治工作,今后,还需要一点一点为它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