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27“侧卫”进化论(四)——“海侧卫”

发布时间 :2021-10-26

​​苏-30的另一个分支

  俄罗斯在苏-30MK的发展上形成了兄弟阋墙的局面,伊尔库茨克发展的苏-30MKI“侧卫-H”系列和共青城发展的苏-30MKK“侧卫-G”系列,在外销市场上一度争抢客户。苏-30MKK是共青城应我国要求研制的一种多用途“侧卫”,设计基于苏-27UB的机体和苏-27的常规火控系统,属不追求先进性能的适度升级。

  据公开资料,苏-30MKK(K代表中国)配备了N001VE雷达,和苏-27的N001同样采用卡塞格伦天线,不过升级了新型计算机和软件以支持RVV-AE空空导弹。

中国空军的苏-30MKK中国空军的苏-30MKK


中国空军的苏-30MKK

  此外,苏-30MKK还有独立的火控子系统,可发射激光和电视制导空地弹药。

  苏-30MK2则是为我国海航研制的型号,根据公开资料,其N001VEP雷达具有合成孔径地形测绘模式,可探测水面目标并引导Kh-31A反舰导弹。

中国海军的苏-30MK2中国海军的苏-30MK2


中国海军的苏-30MK2

  共青城制造的苏-30全部使用俄罗斯设备,不受出口限制的影响。

  我国在2000-2003年间共购买了76架苏-30MKK,在2004年又购买了24架苏-30MK2,之后停止采购,开始发展歼-16。

  其他一些国家也购买了苏-30MKK系列,印尼在2003年购买了两架苏-30MKK,在2008-2013年间又购买了9架苏-30MK2。越南在2004-2012年间购买了24架苏-30MK2V,在2014-2016年间又买了12架。委内瑞拉在2006-2008年间购买了24架苏-30MK2V。乌干达在2011-2012年间购买了6架苏-30MK2。

委内瑞拉的苏-30MK2委内瑞拉的苏-30MK2


委内瑞拉的苏-30MK2

  俄罗斯国防部也采购了基于苏-30MK2的苏-30M2,区别是升级了软件并采用俄罗斯标准的敌我识别装置和数据链。俄罗斯在2009年8月订购了首批4架苏-30M2,这批飞机在2010-2011年交付,之后在2012年12月29日又订购了16架,于2013-2016年间交付。俄空军把苏-30M2作为战斗机同型教练机使用,装备了苏-27SM和苏-35S部队。共青城目前已停产苏-30MK,全力生产苏-35S。

俄罗斯空军采购了少量苏-30M2作为苏-27SM的战斗教练机使用俄罗斯空军采购了少量苏-30M2作为苏-27SM的战斗教练机使用


俄罗斯空军采购了少量苏-30M2作为苏-27SM的战斗教练机使用

再见,共青城苏-30再见,共青城苏-30


再见,共青城苏-30

苏-30的利爪

  苏-30系列战斗机作为“侧卫”的多用途改型,能挂载许多苏-27无法使用的空地武器。尽管苏-30MKI和苏-30MK2能挂载的武器几乎相同,但印度实际上把苏-30MKI作为空优战斗机使用,而苏-30MK2更侧重于打击任务,其最具威力的武器是超音速的Kh-31(AS-17“氪”)导弹。

Kh-31导弹Kh-31导弹


Kh-31导弹

  Kh-31安装一台火箭助推冲压发动机,在固体火箭助推器耗尽后,冲压发动机可以把导弹加速至3.5马赫(16000米高度)或1.8马赫(海平面),高速是Kh-31的最大战术优势。具有被动雷达引导头的Kh-31P反辐射型是首先问世也是生产数量最大的型号,Kh-31A是反舰型,具有RGS-31主动雷达引导头。引导头锁定距离30公里,并具有发射后再锁定的操作模式。

Kh-31反舰导弹攻击示意图Kh-31反舰导弹攻击示意图


Kh-31反舰导弹攻击示意图

  Kh-31在1982年5月开始测试,1987年在科罗列夫战术导弹集团工厂(KTRV)投入批生产。苏联解体时这种导弹的生产一度终止,不过1997年后因印度、中国、越南和也门的采购又恢复了生产,俄罗斯空军后来也购买了这种武器。

  据公开资料,1994年俄罗斯为我国订单以Kh-31P为基础生产了KR-1(KR代表中国-俄罗斯)改型,国产化后成为鹰击-91。之后我国随苏-30MKK/MK2一起又进口了一批标准型Kh-31P和Kh-31A。

我国随苏-30MKK/MK2一起又进口了一批标准型Kh-31P和Kh-31A我国随苏-30MKK/MK2一起又进口了一批标准型Kh-31P和Kh-31A


我国随苏-30MKK/MK2一起又进口了一批标准型Kh-31P和Kh-31A

  现代化的Kh-31PM(对应出口型是Kh-31PD)于2012年投产,该弹加长了弹身(从4.7米增加到5.34米),增加燃料容量,安装了全新引导头。Kh-31PM在1.5万米高空以1.5马赫速度飞行时的最大射程增加到180-250公里。该弹对应的Kh-31AM主动雷达制导型正在研制中。

“海侧卫”上舰

  苏-33可以说是命运坎坷。在20世纪80年代,苏-33(或苏-27K)对于苏联海军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舰载战斗机,苏联人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航母战斗群兴建计划来与美国海军争霸。但在苏联解体时只有一艘航空母舰投入了现役,就是现在的“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该舰姐妹舰——“瓦良格”号以及更大型的核动力“乌里扬诺夫斯克”号当时还在乌克兰尼古拉耶夫造船厂的船台上建造。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无力承担这两艘航母的建造费用,乌克兰自己也不需要,于是后我国辗转买下了“瓦良格”,改造成现在的“辽宁”号,而“乌里扬诺夫斯克”则直接在船台上被拆解。鉴于俄罗斯当前的经济困难,在可预见的未来都可能无法实施任何新航母的建造计划。

1989年,与正在建造中的“瓦良格”停泊在一起的“库兹涅佐夫”号1989年,与正在建造中的“瓦良格”停泊在一起的“库兹涅佐夫”号


1989年,与正在建造中的“瓦良格”停泊在一起的“库兹涅佐夫”号

  根据苏联海军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制定的最初计划,“库兹涅佐夫”号将部署雅克-41短距起飞垂直降落战斗机。不过等第四代战斗机米格-29和苏-27问世后,苏联人发现这两种战斗机都具有很高推重比,可以轻松在航母上实现滑跃起飞,随后在尼特卡陆上航母训练中心对米格-29和苏-27进行了成功的滑跃测试,雅克-41项目于是被终止。

  尼特卡陆上航母训练中心在1982年建成,位于克里米亚萨基市附近的新费奥多罗夫卡海军基地,拥有模拟陆地航母甲板。尼特卡(Nitka)是俄语“地面研究和训练综合设施”的缩写。

  尼特卡的第一座滑跃甲板被称为T-1,高5.0米,坡度8.5度。

  1982年8月28日,尼古拉·萨多夫尼科夫驾驶T-10-3原型机310号从T-1甲板上完成首次滑跃起飞,而米格-29 18号在这之前的8月21日已经进行首次滑跃起飞。试飞显示滑跃甲板的坡度需要做重大修改,于是尼特卡在1984年又建成了T-2甲板。

1982年8月28日,尼古拉·萨多夫尼科夫驾驶T-10-3原型机310号从T-1甲板上完成首次滑跃起飞1982年8月28日,尼古拉·萨多夫尼科夫驾驶T-10-3原型机310号从T-1甲板上完成首次滑跃起飞


1982年8月28日,尼古拉·萨多夫尼科夫驾驶T-10-3原型机310号从T-1甲板上完成首次滑跃起飞1982年8月28日,尼古拉·萨多夫尼科夫驾驶T-10-3原型机310号从T-1甲板上完成首次滑跃起飞


1982年8月28日,尼古拉·萨多夫尼科夫驾驶T-10-3原型机310号从T-1甲板上完成首次滑跃起飞

  T-2甲板高5.6米,长53.5米,宽17.5米,坡度14.3度,与“库兹涅佐夫”号完全相同。

  1984年9月1日,T-10-25原型机开始利用T-2甲板进行滑跃起飞和拦阻降落测试。

T-10-25的拦阻降落测试T-10-25的拦阻降落测试


T-10-25的拦阻降落测试

T-10-24在T-2上的滑跃起飞T-10-24在T-2上的滑跃起飞


T-10-24在T-2上的滑跃起飞

  苏霍伊设计局同时开始以苏-27为基础研制苏-27K舰载战斗机,与中央流体力学研究院联合研究了全新的三翼面气动布局,能在飞机起降时降低攻角,提高安全性。与标准苏-27相比,苏-27K还取消了减速伞,缩短了尾椎,在尾椎下方增加粗壮的尾钩,加强起落架,前起落架改用双轮构型并采用长冲程减震器。为了降低着舰速度,苏-27K机翼后缘内侧具有大型开缝襟翼,外侧副翼在起降时也能下偏增升。

苏-33机翼后缘的大型开缝襟翼苏-33机翼后缘的大型开缝襟翼


苏-33机翼后缘的大型开缝襟翼

  由于“库兹涅佐夫”号机库面积较小,所以缩小苏-27K的停放占地面积至关重要,此外该机还需要与尺寸较小的米格-29K竞争,迫使苏霍伊设计局寻求一切可能的方法来减少苏-27K的停放占地面积。最后,该机的外翼部分、平尾、雷达罩(向上折叠)和尾椎都能折叠。

“库兹涅佐夫”长久以来一直深受机库空间过小的困扰,这限制了航母的舰载机数量“库兹涅佐夫”长久以来一直深受机库空间过小的困扰,这限制了航母的舰载机数量


“库兹涅佐夫”长久以来一直深受机库空间过小的困扰,这限制了航母的舰载机数量

  苏-27K的火控系统与苏-27的S-27基本相同,只对软件进行了修改,并结合了RLPK-27K(N001K)雷达、OEPS-27K光电瞄准系统以及OLS-27K红外搜索和跟踪传感器。此外,该机导航系统中还增加了“电阻器-K42-BORT”系统,可全自动或手动着舰进近。该机的12个挂点可挂多达6.5吨的武器和外挂物。

  苏-27K的弹药种类也大体类似苏-27,其中主要空战武器是R-27和R-27E(中远距/远距)和R-73(短距)空空导弹。

  苏联人曾计划专门为苏-27K研制R-27EM(M代表海上)空空导弹,具有RGS-31半主动雷达引导头,专用于在海上攻击低空飞行的目标(如“战斧”和“鱼叉”巡航导弹)。但该项目在1991年因苏联解体而被取消,甚至还未开始测试。

  苏-27K保留了内置GSh-301机炮,该机是一种纯粹的舰队防空和空中优势战斗机,不具备发射精确制导空地武器的能力。

  1987年8月17日,维克托·普加乔夫驾驶第一架苏-27K T-10K-1原型机37号首飞成功。

  1989年11月1日,普加乔夫驾驶一架苏-27K首次降落在黑海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上,和当天的一架米格-29K和苏-25UTG一起完成了苏联海军固定翼飞机历史性的首次上舰。

1989年11月1日,苏-27K的首次着舰1989年11月1日,苏-27K的首次着舰


1989年11月1日,苏-27K的首次着舰

  苏霍伊莫斯科实验工厂制造了头两架苏-27K原型机——T-10K-1和T-10K-2,接下来共青城在1990-1991年间制造了7架用于试飞的预生产型——T-10K-3至T-10K-9。最后俄罗斯海航在1993-1996年接收了另外26架生产型飞机。

苏-33 T-10K-4原型机苏-33 T-10K-4原型机


苏-33 T-10K-4原型机

  苏霍伊设计局从20世纪90年代初就一直混合使用苏-27K和苏-33的编号,在经过多年的测试和改进后,苏-27K在1998年8月31日正式进入俄罗斯海军航空兵服役,同时明确了该机的正式编号是苏-33。

伙伴加油

  苏-33在机腹挂UPAZ-1K空中加油吊舱后能作为加油机进行伙伴加油。UPAZ-1K吊舱内容纳有26米长的52毫米直径软管,燃料泵流量达每分钟2300升。吊舱头部的空气冲压涡轮可自行驱动软管收放和燃料泵,无需载机提供外部动力。

UPAZ-1空中加油吊舱UPAZ-1空中加油吊舱


UPAZ-1空中加油吊舱UPAZ-1空中加油吊舱


UPAZ-1空中加油吊舱

  对于“库兹涅佐夫”号航母来说,舰载战斗机具备空中加油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该舰没有蒸汽弹射器,舰载机只能滑跃起飞,这限制了飞机的最大起飞重量。

  苏-33在必要时可以减油全副武装起飞,升空后再进行空中加油。苏-33的最大滑跃起飞重量据说只有26吨,这意味着以正常载油量计算的话只能挂4枚空空导弹滑跃起飞。

歼-15挂载的伙伴加油吊舱歼-15挂载的伙伴加油吊舱


歼-15挂载的伙伴加油吊舱


“海侧卫”的进一步发展

  由于俄罗斯海军不可能采购更多的苏-33战斗机,所以苏霍伊公司一度失去对该机的改进动力。不过当中国和印度开始实施各自的新航母发展计划后,苏霍伊公司也开始积极推销苏-33改进型。两国的新航母分别是“超日王”号(前“戈尔什科夫苏联海军元帅”号)和“辽宁”号(前“瓦良格”号)。

  苏霍伊在1999年提出了苏-33KM(KM代表出口现代化)方案,该机能挂载RVV-AE空空导弹、Kh-31空对地导弹(Kh-31A反舰和Kh-31P反辐射型),Kh-59M电视制导增程空地导弹、Kh-29空地导弹、KAB-500和KAB-1500制导炸弹。苏-33KM的N001K雷达将升级为苏-30MK2标准,座舱内安装两个大型多功能显示器。

  在推销苏-33KM的同时,苏霍伊公司的苏-27KUB(苏-33UB)原型机也问世了。该机改装自T-10K-4预生产型机,在1999年4月29日首飞。9月6日,苏-27KUB在尼特卡完成首次滑跃起飞,10月6日首次降落在“库兹涅佐夫”号上。1999年9月,一名印度飞行员在尼特卡驾驶苏-27KUB进行体验飞行。苏霍伊也曾向我国推销该机。

唯一的一架苏-27KUB原型机唯一的一架苏-27KUB原型机


唯一的一架苏-27KUB原型机

  与苏-33相比,苏-27KUB的机身发生了重大变化,完全能被认为是一种新型飞机。该机采并列双座座舱,翼展比苏-33多出1.66米达到16.36米,平尾和鸭翼的尺寸也相应放大。

苏-27KUB的机身发生了重大变化,完全能被认为是一种新型飞机苏-27KUB的机身发生了重大变化,完全能被认为是一种新型飞机


苏-27KUB的机身发生了重大变化,完全能被认为是一种新型飞机

2002年苏-27KUB装了上AL-31FP推力矢量发动机2002年苏-27KUB装了上AL-31FP推力矢量发动机


2002年苏-27KUB装了上AL-31FP推力矢量发动机

  苏-27KUB虽然带着“UB”(战斗教练机)后缀,但更接近双座战斗机而不是教练机。2001年,苏-27KUB装上了稳相加速器科学生产联合体研制的N010“甲虫”雷达(米格-29K的雷达),两年后又测试了N031“甲虫-MSF”(也称“猎鹰”)无源相控阵雷达,2002年又装了上AL-31FP推力矢量发动机。苏霍伊公司试图用该机吸引中印的青睐,但印度在2004年选择了米格-29K,中国在同年从乌克兰获得苏-33 T-10K-7预生产型,决定以该机为蓝本自行研制歼-15舰载战斗机,让苏霍伊的如意算盘双双落空。此后苏霍伊退出舰载战斗机市场,把规模不大的俄制舰载战斗机市场让给了米格-29K。

乌克兰的T-10K-7原型机乌克兰的T-10K-7原型机


乌克兰的T-10K-7原型机

T-10K-7在中国T-10K-7在中国


T-10K-7在中国

歼-15已经形成了战斗力歼-15已经形成了战斗力


歼-15已经形成了战斗力

叙利亚战火

  俄罗斯海军接收的26架生产型苏-33型已经坠毁了5架(65号机在1996年坠毁,73号坠毁于2000年,70号坠毁于2001年,82号坠毁于2005年,67号坠毁于2016年),此外,还有一架生产型飞机在交付前的1994年就坠毁了,T-10K-1和T-10K-8两架原型机也分别坠毁于1988年和1991年。

  俄罗斯海航目前所有14架适航苏-33都装备北海舰队第279独立舰载歼击机航空团,驻扎在北莫尔斯克-3基地。

  苏-33 60-76号在垂尾两侧画了飞鹰标志,隶属于第一中队,77-88号则在垂尾画上了代表第2中队的虎头标志。第279团的全名是荣获红旗勋章的鲍里斯·萨福诺夫第279斯摩棱斯克独立舰载歼击机航空团,鲍里斯·萨福诺夫是苏联海航二战王牌飞行员。

  “库兹涅佐夫”号在2016年10月15日驶离摩尔曼斯克开赴地中海参加俄罗斯在叙利亚的军事行动,随行的有“彼得大帝”号核动力巡洋舰及其他小型军舰。这是“库兹涅佐夫”号的第六次地中海部署,也是该舰的首次实战。航母战斗群在10月26日通过直布罗陀海峡,于11月8日进入地中海抵达叙利亚海岸附近的作战海域。

“库兹涅佐夫”号的叙利亚之旅“库兹涅佐夫”号的叙利亚之旅


“库兹涅佐夫”号的叙利亚之旅

  苏-33在这次部署前3终于迎来了计划多年但因各种原因而没有实施的一次升级,升级主要内容是使用低成本的SVP-24-33(SVP代表特殊计算子系统)替换苏-33老旧的导航系统。SVP-24-33是一种带卫星接收机的新型计算机和无线电导航系统,能大幅提高导航精度。

  SVP-24最初是茹科夫斯基的Gefest&T公司为苏-24M“击剑手”战术轰炸机研制的,导航精度声称提高了二至三倍。苏-33在升级SVP-24后能在剧烈机动中投掷非制导炸弹,而以前投弹时只能做平直飞行。

  到2016年夏,Gefest&T公司已经至少升级完8架苏-33(60、67、71、77、78、84、85和88号)。由于SVP-24升级只是提高了投弹精度,并不能使苏-33发射精确制导空地武器,所以该机仍然是一种纯粹的舰载空优战斗机。

两架苏-33(“红62”和“红76”)尚未进行升级,只能用于空空任务两架苏-33(“红62”和“红76”)尚未进行升级,只能用于空空任务


两架苏-33(“红62”和“红76”)尚未进行升级,只能用于空空任务

  至少有9架苏-33参加了叙利亚作战(62、66、67、71、76、78、84、85和88号),混合了升级型和未升级的。2016年11月15日,4架苏-33首次执行对叙利亚目标的打击任务,各挂载两枚500千克自由落体炸弹,这次任务也是苏-33战斗机的首次实战。

在这次叙利亚作战中,“库兹涅佐夫”号搭载的正是经过SVP-24升级的苏-33(上),与没升级(下)前相比,仪表板右侧显示器的外形有所不同在这次叙利亚作战中,“库兹涅佐夫”号搭载的正是经过SVP-24升级的苏-33(上),与没升级(下)前相比,仪表板右侧显示器的外形有所不同


在这次叙利亚作战中,“库兹涅佐夫”号搭载的正是经过SVP-24升级的苏-33(上),与没升级(下)前相比,仪表板右侧显示器的外形有所不同在这次叙利亚作战中,“库兹涅佐夫”号搭载的正是经过SVP-24升级的苏-33(上),与没升级(下)前相比,仪表板右侧显示器的外形有所不同


在这次叙利亚作战中,“库兹涅佐夫”号搭载的正是经过SVP-24升级的苏-33(上),与没升级(下)前相比,仪表板右侧显示器的外形有所不同

  俄罗斯海军航空兵在作战期间损失了两架飞机:一架苏-33和两架米格-29。

  2016年12月3日,苏-33 67号在拦阻降落中因拦阻索断裂而坠海,幸运的是飞行员安全地弹射。据称事故原因是苏-33在降落时过于偏离甲板中线,尾钩对拦阻索施加过大应力所致。12月3日事故的测量偏离量达4.7米,而极限值为4.2米。

苏-33机腹下挂载的两枚FAB-500M-54自由落体炸弹苏-33机腹下挂载的两枚FAB-500M-54自由落体炸弹


苏-33机腹下挂载的两枚FAB-500M-54自由落体炸弹苏-33机腹下挂载的两枚FAB-500M-54自由落体炸弹


苏-33机腹下挂载的两枚FAB-500M-54自由落体炸弹

  拦阻索的制造商——圣彼得堡的无产阶级制造厂拒绝承认拦阻索存在质量问题。2005年9月5日,俄罗斯海军曾在大西洋的一次类似事故失去了另一架苏-33。

  随着米格-29KR/KUBR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库兹涅佐夫”号的飞行甲板上,俄罗斯海航屈指可数的苏-33也将慢慢凋零。


​​​​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