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拷问的澳大利亚国家战略

发布时间 :2021-11-01

​​澳海军科林斯级潜艇,是奔向光明的未来,还是回首阴云密布的过去。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澳海军科林斯级潜艇,是奔向光明的未来,还是回首阴云密布的过去。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2016年4月26日,澳总理特恩布尔宣布,法国海军造船局击败日本和德国厂商,赢得澳海军12艘潜艇采购大单,合同总额超过385亿美元,是澳有史最大的国防采购合同。此前澳媒体披露,澳海军潜艇自1972年起执行对中国港口的抵近侦察任务,至今仍未停止,这显然是出于对美国的同盟义务。

       作为我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南线最重要的国家,澳大利亚经济发展已与我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原有外交格局面临改变。在世界经济危机不断深化、政治危机不断加重的关头,澳外交和军事战略抉择无疑将对我国产生巨大影响。为此,本刊制作专题“一带一路中的澳潜艇选型”,邀请中国青年金融家俱乐部宏观经济分析师王凯、潜艇专家易绍辉、军事观察员苏嘉鹏(Gary.su,澳籍华人)、邱贞玮、许强对相关情况进行剖析。

——本刊编辑部


战略选择与逻辑

       近年来面对迅速接近的日本和澳大利亚,我国观察家多引用“南北双锚”理论分析问题,视日本为美国亚太战略的“北锚”,澳大利亚为“南锚”,把美国、日本、台湾、东盟、澳大利亚联合作为我国面临的战略风险。地缘政治学者之所以将澳大利亚视为“南锚”,主要基于从3个历史事件中获得的经验。

       一战期间,澳军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成功发动了一系列两栖登陆战,清除了德国殖民地部队,并向欧洲战场提供了作战部队。时任澳总理约瑟夫·库克在战争动员时说:“无论发生什么事,澳大利亚都是帝国(指英国)的一部份。只要帝国参战,澳大利亚就参战”。一战的重大伤亡使澳洲人民开始反省参与欧洲事务的必要性,这是其树立亚太安全观的开始。

       二战中,由于英国的欧洲优先战略和澳大利亚面临的日本威胁严重冲突,澳选择美国作为主要盟友,这为后来的《澳新美安全条约》和东南亚条约组织奠定了基础,也是澳大利亚作为“南锚”的开始。


在东帝汶巡逻的澳大利亚士兵。出于对印尼庞大人口的恐惧,澳大利亚不遗余力地支持东帝汶从印尼独立,以扩大西北方向的战略纵深,通过建立机场等设施将防御前沿扩展到印尼本土附近。在东帝汶巡逻的澳大利亚士兵。出于对印尼庞大人口的恐惧,澳大利亚不遗余力地支持东帝汶从印尼独立,以扩大西北方向的战略纵深,通过建立机场等设施将防御前沿扩展到印尼本土附近。

20世纪各国国民生产总值比较图。中国从1990年代末开始迅速崛起,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经对亚太地区局势形成巨大推动,澳大利亚需要进行战略反思就是表现之一。20世纪各国国民生产总值比较图。中国从1990年代末开始迅速崛起,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经对亚太地区局势形成巨大推动,澳大利亚需要进行战略反思就是表现之一。


       冷战中,澳大利亚借势美国的东方政策,努力营造自己的东南亚安全区。除参加越战外,1948~1972年,澳大利亚加入东南亚条约组织,卷入数起东南亚内部斗争。在西伊里安问题、马来西亚同印尼的冲突,稳定文莱等事件中发挥了自身的影响力。在这一阶段,澳大利亚从4个方面构筑自身安全:1.依靠身处东方的西方世界白人国家身份,帮助英国、荷兰等老牌殖民国家延缓撤出亚洲殖民地的时间,保护其国家利益,取得了殖民地同原宗主国之间中间人的话语权。2.作为“东南亚+大洋洲”区域内唯一的经济强国,成立合作组织进行经济援助。3.强化美国盟国身份,直接派兵参加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4.参加五国防御同盟、东南亚条约组织等联盟,扩大军事影响力。

       在上述历史事件中,澳大利亚的战略选择呈现如下特点:欢迎各位读者购买我刊V+会员,在手机上随时随地阅读舰船知识电子版!使用IOS系统手机的用户可能无法购买V+会员,各位可在电脑端购买后使用手机阅读!​​​​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