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入殓师》 :死亡促使我们勇往直前

发布时间 :2021-11-04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入殓师》这部口碑载道的电影的4K修复版10月29日在中国内地重新上映!这部电影根据日本作家青木新门的小说《纳棺夫日记》改编而成,由泷田洋二郎执导,本木雅弘、山崎努、广末凉子、吉行和子和笹野高史等联袂出演,影片于2008年9月10日在日本上映。



《入殓师》讲述的故事通俗易懂,散发着亲切的人情味,无障碍地跨越国界,让东、西方人理解入殓艺术,更是在提醒着生者:不惧死,才能更好地生。该片曾获第32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高大奖、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第2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等奖项。



看点:

一、死亡的仪式

在绝大多数电影中,死亡只是表现为暴力的冷漠结果;或者,死亡成为赚取眼泪的煽情手段;要不,死亡变成无法挣扎的宿命结论。唯有《入殓师》,如此平和、温情又神圣地思索“死亡”,让人认真地思考死亡之余,得到生活的激励,而不是悲怆和痛苦。



《入殓师》从一名入殓师新手的角度,在执行“送人”的仪式中,通过围绕死者的各种各样的故事的观察,重新理解了死亡的意义和生存的价值,得到来自生命深处的感动。这个感动会强烈地触达到心底深处,让人不由自主地落泪。



二、死亡的延续

因为电影对死亡的全新诠释,使得电影从某种程度上修正了人们对死亡的偏见。电影中几个细节都是对死亡的延续的理解,如两条逆流的游鱼。



小林大悟在桥上观看两条在溪水里奋力逆流的游鱼,不时地,上流飘下死去的鱼。这是什么样的鱼?鱼为什么要奋力逆流?因为鱼要努力游到上流,去那里产卵。死鱼为什么顺着溪流飘下?因为鱼为完成传宗接代的使命,筋疲力尽而亡。唯有“前鱼”的死亡,才有“后鱼”的诞生。试想,这样的死亡不值得讴歌吗?死亡正是为了诞生。



三、死亡的诗意

在电影中,入殓师是个失业的大提琴手。一双善拉大提琴的手为死者美容,本身有种隐含的诗意——死亡是灵魂的吟唱。在电影许多画面和配乐,都把死亡当作诗意的过程而看待。因为无比热爱生命,所以无比尊重死亡。对死亡没有深入思考的人,是幼稚的;对死亡一知半解,心怀恐惧的文化是不够深刻的。



在影片的最后,大悟给从小就抛弃他的父亲入殓,他的妻子默默陪伴在一旁,深情地注视着他的一举一动,他原谅了父亲。是的,在死亡面前,有什么是不能够被谅解的呢,况且父爱依旧浓重。爱才是活着的意义所在!生命在爱中延续,也应该在爱中离开。



愧疚和爱,都要大声说出来

除了生死,都是小事。人生,是一场漫长的告别。也许从哭着告别母亲子宫的那一刻,就注定了,每一场生离死别,都要用眼泪来封印。也许对家人,很多人都表达错了爱意,所以每一场告别,才会那么艰难。直到真的不复相见,才能明白,那些一直纠结,无法放下的,无论是对孩子的苛责还是对爱人的漠视,或是无法自视的愧疚,都比不过一个实实在在的拥抱。生活从来都没有容易过,但是活着的意义,就是要好好地爱你,也爱自己。



向死而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1926年第一次提出了“向死而生”的哲学概念,站在哲学理性思维的高度,论证了“死”和“亡”是两种不同的存在概念。


对于任何人,生都是偶然,而死是必然,只有生死之间才完全属于自己,站在“向死而生”的角度,思考并直面死亡,是为了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地活着。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这个短暂的属于自己的人生中,人们极易为长生不老的假象所蒙蔽,要像海德格尔等先哲一样体察到生命的真谛,并且做到向死而生,谈何容易。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定的人,才能达到彼岸!​​​​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