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无常,有人欢喜有人忧,有人坐山观虎斗,这就是国际局势的真实写照。
11月9日,寒潮逐渐退去之际,世界又发生了3件意味深长的大事,与德国、印度与美国密切相关。
先来说说第一件事,看热闹不嫌事大,德国出兵亚洲。
9日,日本表示,与日本举行联合军演后,德国“巴伐利亚”号护卫舰,当下仍然停靠在日本港口,接下来还会与美、日、澳、加拿大举行军演,地点就在亚洲海域。
话越短,事越大,日本看似简短的表态,实则却是不同寻常的。世界都知道,与争强好胜的英法不同,在军事领域,德国一向都很“低调”,能不卷入的冲突,德国从不搅局。
但在当下,随着默克尔告别德国政坛,德国对外战略也发生了改变。
不提别的,“巴伐利亚”号抵达日本,是20年来德国军舰首次停靠日本,接下来还得去韩国。为了彰显德日之间的“深厚友谊”,岸信夫还登上了“巴伐利亚”号,其中的信号不言而喻。
当然,德国出兵亚洲,与以美国为首的多国举行军演,不意味着德国会与美日印澳沆瀣一气,也不代表德国将致力于厉兵秣马,但不管怎样,“巴伐利亚”号的到来,给了日本兴风作浪的机会。
当然,日印澳煽风点火也好,英法出兵亚洲、伺机而动也罢,幕后的布局者都是美国。作为美国的马前卒、桥头堡,日本想的是怎么“借力打力”,通过推动局势升级、坐收渔利的方式走向世界,以及完成军事崛起。
窃以为,在所有的重磅玩家之中,最值得提防的,不是美国印度,而是善于隐忍的日本。
是狐狸终究会露出尾巴,日本打的什么算盘,德国接下来怎么布局,不用着急,拭目以待吧。
再来说说第二件事,印度军方传出丑闻。
一直以来,印度都有一个令人感到“百思不得其解”之处,那就是“为什么印度财政捉襟见肘,抗疫资金都拿不出来,买武器时却如此阔绰”,关键时刻,法国揭开了这个谜题。
9日,环球网透露,法国调查机构公布了一个重磅消息,内容与印度和法国的战机交易有关。
原来,为了拿下印度价值78亿欧元的武器订单,法国军品公司达索,居然向一名“中间人”提供了750万欧元的佣金,然后才如愿以偿。
当然,法国没有明确指出这位“神秘人物”,只透露了该“中间人”隶属于印度国防部,但毫无疑问,这名“中间人”,必然是印度军方的重量级人物。
简而言之,为了不让印度购买美国战机,法国选择了用“贿赂”的方式,先发制人拿下了这一订单。至于莫迪知不知情,与法国暗通款曲的是何等人物,目前一概不知.
不出意外的话,这个谜底永远都不会揭开,毕竟法国不可能干这种“吃饭砸锅”的事,以后敲印度竹杠,还得依赖这位重量级人物呢。
事实上,印度军官公器私用、通过购买军火来谋取私利,在印度甚至全球都算不上秘密,新德里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表面上看,为了抢占武器订单,美英法付出了不少“成本”,但实际上,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贿赂印度军官的钱,最终都落在了价格不菲的武器订单上。
如若不然,相同的武器,为什么美国卖给印度,价格就比卖给英国意大利的高出一大截?
说来说去,都是无利不起早啊。
每当印度对外挑事、点燃印度民众的怒火之后,新德里都会干一件事,那就是大手笔采购美英制造的武器,以此武装印军、抵御对手。
印度民众们或许不知道,喊打喊杀的印度军官们,事实上都别有布局。
再来说说第三件事,美国制造闹出国际笑话。
一直以来,日本、德国与美国制造,都没少被人夸奖,但从日本三菱重工被曝“伪造数据”来看,德日制造也有出问题的时候。
当然,美国也不例外。
9日,一名叫做托马斯的美国承包商表示,过去几十年内,他们曾伪造了200多种钢材的强度检测结果,而这些钢材,大部分都被用于制造美军潜艇了。
因为这件事,托马斯将面临10年监禁。
得知道,潜艇可不同于一般武器,在深海执行军事任务时,一旦发生意外,潜艇内的那些美国大兵,都将跟着一块遭殃,几乎没有生还可能。
可即便如此,唯利是图的承包商们,还是选择了“坑”美国。
这不由得让人想到了另一件事,不久前在南海撞山的“康涅狄格”号核潜艇,有没有用这个承包商生产的钢材?
事关美军荣誉与美军士兵的存亡,接下来可长点心吧,美利坚。
由此看来,美国空气没有想象得那么甜。
打铁仍需自身硬,靠谁都不如靠自己,自身实力强大,才是硬道理。
且继续砥砺前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