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要命的“胸口儿痛” 叫做心梗

发布时间 :2021-11-20

​​根据此前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有近70万例心肌梗死发生,但仅有3.5万例获得及时、规范的救治。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


“刚开始只是有点痛,到后来痛得差点昏过去。”91岁的黄爷爷在病房收拾着衣物,准备出院回家。他不太清楚的是,在过去几天的时间里,已经是经历了一次生死救援。


被送到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蒲江医院·蒲江县人民医院时,很快就被确诊为急性心梗。而对这类患者来说,时间就是心肌存活的关键,时间就是患者的生命。经医联体绿色通道,他随即被转送到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图片图片


经心内科医生进一步诊断,如果不能及时打通老人家闭塞的血管,将会导致大量心肌细胞坏死,甚至引发猝死。最终,医生通过急诊介入的方式,打通了其闭塞的血管。而这时,距离他入院仅过去了62分钟。而这,已经是当天心内科开展的第3台心梗急救手术。


冬季是心梗问题的高发季,成都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这类患者的收诊明显提升,涨幅达到30%,患者主要以50-60岁为主。


一种叫做急性胸痛的“杀机”


“胸痛绝不应该被忽视。” 成都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首席专家蔡琳说,急性非创伤胸痛是常见的急危重症,发病急、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


其中,主要致命性疾病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严重冠心病,包括急性心梗)、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栓塞等。


💙 在这些问题中,急性冠脉综合征又是最为突出。数据显示,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逐步增加,且呈年轻化趋势。

💙 权威研究显示,从2001年到2011年的十年中,我国急性心梗的住院人数和比例呈持续快速上升之势。

💙 住院死亡率在10%以上,且十年未发生显著变化。


“时间是这类患者治疗的最大敌人。”市三医院急诊科主任项涛说,如果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期,就算是将患者成功救了回来也会导致心功能不全等严重后果,“这是我国居民致死、致残和劳动力丧失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个“国字号”的救治体系


图片图片

从过往的收诊病例分析,胸痛治疗的时间问题应分为两个层面来看。首先,是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即发生疼痛后是否重视尽快就医排查。其次,即是入院后是否具备有效完善的绿色诊疗通道。


“加强疾病健康科普及教育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诊疗体系。”市三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刘汉雄说,早在2008年起,作为成都市心血管病研究所的市三医院,即开始围绕这方面进行尝试。2014年,凭借自身能力,成为了西南地区首个获得认证的“国字号”胸痛中心。


图片图片

胸痛中心,就是为急性胸痛为主要表现的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快速诊疗通道,能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准确诊断和合适的治疗,最终能改善治疗效果,降低医疗费用。在这个绿色急救体系里,不仅是心内科、急诊科,还放射、检验、心外等多个学科。


急性心梗平均入院至球囊扩张时间(D2B)时间的国际标准为90分钟以内,而市三医院胸痛中心的D2B时间平均为80分钟。


快于国际平均水平的“成都速度”,得益于多学科的相互配合,最终实现了胸痛患者救治流程的优化,有效提升了这类患者的救治效率,使得90%以上的患者得到最快速、准确治疗方案,挽救了大量急性胸痛和重症冠心病患者。


一张纵横交错的“生命网”


经过3年时间的发展,市三医院“国字号”胸痛中心得到更为深入的提升。经遴选,在2017年又成为了成都首家获得中国胸痛中心示范中心认证的市级公立医院。


图片图片


“这预示着我院胸痛中心的建设已进入新阶段,肩上的责任也更重了。”市三医院党委书记徐俊波表示,目前除了不断优化自身的救治流程、提高救治效率外,同时还须致力于推进胸痛急救网络的建设,为区域内和全国同类性质医院的胸痛中心建设起到更大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近年来,市三医院首次对成都地区96家各级医疗机构的AMI(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并统计分析救治现况。


同期,帮扶了四川52家单位胸痛中心建设工作,其中20家单位(38%)通过了胸痛中心总部认证。作为成都地区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排头兵”,还参与制定了《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中国基层胸痛中心认证标准》和《中国胸痛中心再认证标准》三个行业“国标”制定工作。


图片图片


在2021年,市三医院作为“成都市胸痛急救地图” 发布牵头医院,再次在推动区域胸痛急救同质化发展方面发力。同步牵头成立的“成都市胸痛中心联盟”,至目前已有51家医疗机构自愿申请加入,涵盖了成都市全部二级甲等、三级综合性医院及大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这既是加快推进分级诊疗的一个典型,也是推动同步提升的重要平台。”徐俊波表示,而所有工作的最终想要达到的目的,即是编织一张让患者足以感觉安全的生命救治网络。


​​​​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