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是来处,也是归途。
追梦的路永无止境,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
阿云嘎寻找到「最理想的自我」。
从泥潭中「拔」出
音乐剧《在远方》在九月上海站末场谢落时,阿云嘎说,「(这部剧)当然还有很多不足,后期我们还会继续修正」。演到今日,即便已经到二巡,在他心里《在远方》依旧算得上是一个「未完成」的状态,就像是煲汤,随着观众的反馈,也随着自己心境和技术的变化,需要不断向内添些「作料」,也要时不时撇去「浮沫」。「《在远方》只要还有下一场,就还有再精进的余地,我们在成长,《在远方》也会成长」。
时刻关注着观众们的反馈的阿云嘎注意到,两个半小时的体量还是会让一些观众「看得累」,「还得减,还是有点长」,他若有所思地说。「很多人会觉得,音乐剧要讲很多细节,每一句话都要有铺垫,但其实不是,它最需要细腻的地方是用歌曲表达出内在的情感,情感才是需要无限去放大的地方,才是音乐剧的魅力所在。」
阿云嘎并不是一个记忆力很好的人,对于很多事都是「过去了,就忘了」。但是关于《在远方》的点滴,他都深记在心。他尤记得刚接触到这部剧的时候,它只是刚刚有一个故事框架。同名电视剧有54 集的体量,人物多、故事线长,如何将其压缩进舞台两个多小时的时空中,对于整个团队而言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不容易」这三个字,是阿云嘎在不同采访中都反复提及的。作为中国第一部原创音乐剧,如何讲清楚主人公姚远的人物特质,如何找到适合本土文化氛围的音乐表达,都得一点一点地去磨。
这一次,阿云嘎不仅是一个演员的身份,他还参与了《在远方》的作曲工作,其中主题曲《何处是远方》好似「天赐」一般,旋律「叮」的一下就落在了他的脑海里。当时是第一次剧本研读会,大家在排练厅散坐着,当他听到导演说出「远方不是脚到达的地方,而是心超越的地方」这个主旨时,他旋即哼出一段旋律,后来这个即兴的调子便成为了 《何处是远方》副歌部分的主旋律。
但并非每一首歌曲的创作都能有如此「灵光乍现」的时刻。作曲家樊冲老师曾言,音乐剧作曲有点像是戴着镣铐跳舞,需要完成叙事、塑造人物、抒发情感。由此可见,这件事做起来不易,对于首次尝试音乐剧作曲的阿云嘎而言,更是如此。
「痛苦」,这是他创作时最真实的感受,「整个人就像深陷在泥潭里边拔不出来」。而困住他的「泥潭」则是音乐的准确性。「什么时候要唱呢,唱什么呢,用什么音乐形式唱呢?适不适合在这儿放一首歌呢?」在阿云嘎看来,想要从泥潭里出来,就是得找到一个支点,找到最合适东西,让音乐能准确地表达出人物「此时此刻」的心境。「最好这个音乐一出,观众就觉得,『简直了,我就想在这儿听听你内心的声 音,听听你的不容易,听听你的喜悦』」。
为了达到自己心中的最好,正式演出前近五个月的时间,阿云嘎每天和主创团队一起死磕,「就是一对一地聊,在无数方案当中一遍遍地否定自己,推翻,再打磨,一点点磕出来」。很多时候,大家边讨论,边排戏,灵感就在情绪的碰撞中「有了」。「有些剧是作曲家提前做好曲子,导演再根据故事情节填进去,但是我觉得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并不准确,因为提前写,很多东西会想不到……像这次,我们演着演着,觉得在这块人物一定想用唱的方式表达情感,那我就在这儿加一首歌,这样是更准确的。」
为了符合姚远的小人物形象,阿云嘎在作曲时也十分注意中国本土的文化氛围,在音乐基调的选择上,「质朴」是首位的,「直接、简单」是其次。「没法填那种大咏叹调的曲式,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小人物去唱美声,这是不可能的」。
虽然「痛苦」,但整个创作过程还是给阿云嘎带来了无比大的惊喜,「因为以前从来没有进入过主创团队,所以我觉得挺突破自己的,发现我原来还可以干这个。后续或许我也可以当一个不错的制作人,至少我趟过这趟水,知道哪儿是有坑的」。
看过第二轮巡演的观众都普遍注意到,姚远内心的敏感与孤独在这一轮体现得更为明显。「这一次,我是更收着演的」,阿云嘎说,「外化的表演是能取悦一些观众,但我还是想呈现这个人物更内在的一面,他内心悲凉的一面。」
「收着演」是阿云嘎在《海的尽头是草原》跟尔冬升导演学到的。尔导对待表演向来以严厉著称,在细节上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瑕疵。草原风沙大,但不该眨眼的地方绝不能眨眼,「他很在意的,表情上不能有任何波动」。「在舞台上,情绪都是要放大的,这样观众才能感受到你的呼吸,你的眼泪,但尔导每次都说,『过啦过啦、不要啦,一点一点』」阿云嘎用港台腔学着尔导说话的样子。一番打趣后,他收起笑脸,认真地说,「呈现更为细腻的内在能量,也是我要学着在舞台上做的功课」。
《海的尽头是草原》这部电影根据「三千孤儿入内蒙」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作为一个从牧区长大的孩子,阿云嘎对这段故事再熟悉不过。在戏里,他演的是一个内蒙古民兵,内蒙是他出生和长大的地方,他身边有很多长辈当过兵,他从小就听他们讲自己的经历。「他们的生活状态,他们的爱情故事,我都非常清楚,所以演起来得心应手」。在阿云嘎的记忆中,除却机器的原因,他的戏几乎都是一条过,「每次我问尔导,『要不要再来一条』,他都会说,『可以啦,过啦』」又是熟悉的港台腔。
远方即来处
其实,阿云嘎差一点就与这个角色失之交臂。起初,是内蒙古电影局和内蒙古宣传部推荐他来演这部电彤,但尔导看了他的时装照后觉得,这不是自己想要的质朴的长相。「他当时犹豫了半天,还是决定让我试一下妆,当我穿上袍子,扮上民兵的妆容以后,他的态度有了180度的扭转,觉得我挺像的,他说,『就他了』,就这么定了」。阿云嘎后来和尔导打趣道,「什么叫挺像的啊,我就是生长在这个地方」。
阿云嘎说过,草原是他的第一个舞台,也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舞台。「草原不仅是故士,更是一个神圣的地方」。他儿时随着日出日落放羊唱歌,娴静的夜晚躺着看天上的星星。这一切看似很美好,但生活终究不易。「太苦了,太苦了……」提到往事,他一连说了几个太苦了,「每天都是美景,但是太苦了,我们当时就是为了活着」。
直到「出走」多年,这次再回到草原,他才终于能心无旁骛地享受草原的滋养。「每天沐浴着阳光出早功,伴着夕阳从片场回到住处。拍戏累了,我就躺一会,看看云,望着草原,感觉心一下就静下来了。就觉得自己依旧是草原的儿子,等我老了还是得回到这儿。我们说了半天何处是远方,远方是哪儿呢,或许就是这一片故土。
永葆初心
阿云嘎当时离开家乡的原因很简单一一跳脱原本安逸的生活,过一个更加精彩和丰富的人生,说得再简单一些,便是「追梦」。学编曲、学唱歌、学舞蹈,能学的都学,即便独自北漂的日子很苦,但是他相信「有一身本事,就不信没饭吃」。
后来他的「梦」有了更为具象化的体现,「音乐剧」成为了他此后坚持不懈去拥护的东西。他说过,自己有很多的迷茫,但唯一坚定的就是音乐剧一定要干下去。一方面,他希望能和中国的音乐剧作品,一起站上世界顶级戏剧盛典的舞台;另一方面,他也愿意将更多西方经典的音乐剧作品带给中国的观众。「我们还是需要通过重新汉化演绎国外这些非常成熟的音乐剧去传播这个文化。因为音乐剧永远是现场的艺术,情绪永远是在流动着的,在现场,出的错它都是那么的『对』,看视频和看现场是两回事。」
结束《在远方》的二轮巡演后,阿云嘎就将投入到中文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排演中。出演这样一部以各种形式被演绎过多次的经典作品,演员难免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被比较」。面对可能会有的各种声音,阿云嘎用半玩笑半无奈的语气说了三个字,「没办法」。「原版罗密欧『大米』,法国音乐剧的里程碑式的人物,帅得一塌糊涂,我一个男人看着都觉得太帅了。就他那种忧郁的长相,(身上散发的)文艺气息,洒脱的气质,就是独一无二的。
所以,即便已经在多个场合演唱过剧中的选段,阿云嘎依旧觉得「压力很大」。「以前在晚会或者综艺上我唱这些歌,声音必须要有质感,用的一种比较流行的唱法,没有从人物的角度出发,但在舞台上,我就一定得是一个20岁小伙子的音色。」难,恰恰难在年龄这一关,「20岁的外在的一些状态我可以表演出来,但是怎么去塑造20岁的声音是很难的,毕竟我 30多岁了对不对。」所以接下来,他首先要用技术攻克音色上的难关,其次再把重点放在人物内心的揣摩上。
阿云嘎说,「无论有多大的压力,这么经典的一部音乐剧,我都觉得值得去演中文版。它会有不一样的一种语言表达,呈现出不一样的味道。」现在,阿云嘎每逢演出均座无虚席,一票难求。如今的他已经不会再面对台下坐的工作人员比观众多的窘况了。他会欣慰,也会开心,但自始至终他都没有变的是一份「用心」,「无论台下坐着几个人,我都会全情投入」,他笃定地说。
V:《在远方》这部剧,最开始打动你的点是什么?
A:我说实话,我觉得这部戏有它的社会价值。快递小哥们在疫情期间做了很多贡献,在封城之后给大家送温暖,挺舍己为人的,称得上是无名英雄。能让大家看到在祖国发展进程中有这么一群在默默付出的人,我觉得很重要。所以这个戏的意义就是传递一种爱,传递一种温暖,给正在远方打拼奋斗的一群人能量。远方其实是挺虚无的东西,但是我们人活着为什么永远在寻求远方中死去?因为大家相信能够在寻求远方的过程中满足自己的那一点点的欲望也好,价值也好,仅此而已,看你自己怎么想这事。
V:有些观众会觉得姚远这个人物有扁平化之嫌,像一个「完人」,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A:每个剧都有不同的功能性,姚远这个人物是历史变迁中的一个小人物,我们在剧中更多表达的是这个人积极向上、遇到困难永不服输的精神,没有把他身上负面的东西放得很大。在短短的时间里,能给大家带来欢乐和情感上的共鸣,我觉得就够了。
V:姚远这个角色对你的意义和最初相比有变化了吗?
A:我一直觉得一个好的文本和好的角色总会给你带来惊喜。想要跟角色成为朋友,要有一个慢慢熟悉的过程,起初他可能会排斥你,你必须通过自己的性格以及认真和努力(的态度)去打动他。所以现在我与姚远这兄弟是挺好的朋友,往后可以同生共死。
V:中国原创音乐剧获得了不错的口碑,但剧中曲目的大众知晓度和传唱度依然不高,对此你怎么看?
A:时间的问题,我们在一点一点地去做,在做的过程中会量变质。我们这一行在发展,大家来支持,我们一定会用一部比一部好的剧去回馈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