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近日,美媒发布报道称亚洲多国悄悄进行军备竞赛,并断言亚洲已陷入“安全困境”。并借专家之口分析此种“紧张局势”,认为“任何误判都可能导致发生冲突,发生大国战争的风险正在增加。”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种论调不过是大国对峙下舆论布阵的一部分。
显然,论调实际针对的对象还是中国,借中国的军事崛起散布恐慌情绪。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中国军事实力日益增强,每年的军费都在增长,2021年的军费预计将达到2000亿美元(约2720亿新元)以上。报道称,虽然这远低于美国2022年预计高达7400亿美元的国防预算,但中国如今已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海军、技术先进的隐形战斗机和不断增长的核武器库,而其军事现代化进程才刚刚开始。
分析继续指出,为了应对邻国如中国、朝鲜的军力增长,亚洲各国不断加强军队实力,日本和韩国也加速实现军队现代化,印度则在喜马拉雅山边界同中国发生冲突后加大军事投资,从而可能加剧印度与长期竞争对手巴基斯坦的紧张关系。
在后续报道中,CNN将近日中国与菲律宾的南海争端进行升级渲染,并援引美国政府针对此事对华的负面评价,曲解习近平对东盟称中国不会“以大欺小”的言论。更加深了这种“亚洲安全危机”的印象。
在此基础上,甚至有猜测流出,称未来10年,亚洲地区大国之间爆发战争的可能性正在上升。
然而,引起大家的恐慌对美国又有什么好处呢?这就要分析美国特有的思维逻辑。
中国的崛起有目共睹,无论是“一带一路”,还是多边贸易,这种崛起实际上是在把世界的“蛋糕”做大,实现互利共赢。
然而,长期占据军事霸权地位的美国,在军事霸权被削弱后,依然无法摆脱原有的霸权思维,对于美国难以对各国进行完全防范、无法保证绝对安全感到忧虑,于是将中国的崛起解读为一种威胁。
这种落后的思维在早前已退役的美国国防安全合作局局长胡珀(Charles Hooper)将中国进行的武器贸易视为中国在军贸领域向美国发动的全面挑战这种行为中,便可见一斑。
在这种军事霸权思维下,面对对手的崛起,美国自然会采取相应的措施遏制打压中国,这就需要找各种各样的说辞。美国及其盟国在这种情况下所采取的说法,其实际目的是为它们结成对抗中国的联盟、遏制围堵中国找借口。
中国空军歼-20战机开展飞行训练(新华社图)
此外,对危局的渲染某种程度上也是美国出于国内布局的考虑。如近日《环球时报》报道的有关西媒渲染中国高超音速武器的威力之强荒诞近乎写科幻小说,指出西媒和美国军方“别有用心”。
《环球时报》引述航天专家黄志澄说,美国曾经在高超音速武器的研发上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后来因为产生了战略上的误判,使得多个高超音速武器研发项目和计划在中断和重启中徘徊。如今,美国军方为了争取更多军费,就不断地渲染俄罗斯和中国的高超音速武器的威慑力。
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飞行员驾驶战机大载荷机动,准备进行实弹突击(新华社图)
此前有关台海问题的风波引起全世界瞩目。美国国会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USCC)当地时间11月17日发表年度报告称,目前两岸处于不稳定时期,冲突可能性增加,建议美国国会推进加强台湾向美国购买军备国防物资的能力,并加强美国威慑力,在印太地区部署飞弹及飞弹防御系统等。
对于美国的这种矛盾做法,台湾问题专家唐永红分析称,美国表面上还是坚持“一个中国”政策,暂时不会跟台湾建交,实际上为了战略竞争的目标拜登政府一直在游说各方与美国形成(对抗中国大陆)联盟,包括印太战略、打台湾牌等等,就是这样玩的。
唐永红分析:“除了看重利益,美国也是‘怕死’的,不敢跟中国大陆直接打仗,因为都是拥核国,真的打起仗来中国大陆也有能力毁灭美国。”
“但是美国会采取一些特定的战争方式,包括从与你有矛盾的国家和地区入手,挑拨离间,所以我们能看到美国在频频利用台海问题,挑拨印度与中国大陆的关系,在东南亚国家中间拿南海问题说事等等,反正就是同中国大陆有矛盾的地方都要利用起来,尤其希望这些国家或地区同中国大陆打一场仗。”
最后,唐永红分析美国这种行为的实质是,一方面要在长期的战略竞争中达到遏制、打压中国的目的,同时又要获取自身与中国维持邦交关系所带来的现实经济利益。如此在两者中间寻找平衡。
可以说,热炒“亚洲安全危机”正是美国借题展开贸易战、舆论战、科技战以及意识形态对抗等的全方位对华博弈的一部分。其背后居心,正是挑拨离间,散布恐慌,从而借机寻找盟友,达到遏制打压中国的目的。
而为了在这种博弈中维持大国贸易带来的现实经济利益,据美媒报道中的“专家分析”称:希望美国以及中国与亚洲竞争对手之间在经贸上的相互依存,这能帮助防止任何军事行动。言下之意是只有与美密切经贸合作才能挽回“危机”局势。
此间两面三刀之处,不怕贻笑大方吗?
(文/本刊记者 庄纾)
更多阅读:
图片
本文为《香港经济导报》新媒体文章,
如欲转载请私信联系。
图片
扫一扫二维码,更多好文等你。
你的好友经导君微信视频号“香港经济导报社”已上线,欢迎搜索关注!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