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环境改造的是与非
现在来说一说前几年万科主导的广仁王庙环境整治。如何科学地保护古建筑,向来是一个争议很大的话题。我们眼前的这次改造就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例子。设计者的着眼点在于如何让死掉的古建筑重新复活,针对已消亡的祈雨文化,干脆将整个庙的空间改造成了一个室外的古建筑博物馆,同时也作为当地村民活动的公共空间。
图片
改造后的鸟瞰图(图:URBANUS 都市实践)
图片
整治前后对比
图片
整治前后对比从外观上看的确焕然一新,也得到了政府和当地人的认可。不过在文保领域或像我们这样的古建筑爱好者看来,这种改造对古建筑所在的环境也着实是一种破坏。我们去佛光寺、南禅寺,都能感受到古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原因就在于从古到今建筑所处的环境基本没变。在这次改造中,有些工作也做得不错,比如将电线杆移除,但把自然之景完全变为人工之景,把古建筑置于一个类似广场的人造环境中,看着总觉得有些别扭。
图片
改造平面图(图:URBANUS 都市实践)在我看来,许多古建筑在今天已然丧失了在当时宗教文化环境中的功能,但与周围环境应和而成的沧桑古意则是另一种魅力所在。如果把古建筑修得簇新,再放到人工环境中,那就真正成了无生命力的摆设了。对广仁王庙来说,我会遗憾于没有在大修之前去看看,只能从旧照上感受,看似破败蛮荒,实则有一番野趣。
当然,各人有各人的看法,设计者可能觉得让古庙这个空间在现代生活中发挥功能更重要,于是将其打造成了一个这样一个博物馆,在空间上也有一些独特的设计。对于我们这些爱好者来说,看一看也还不错,只是来得多的应该还是当地村民,我不确定这样的博物馆对他们来说用处有多大,是否足够接地气。
图片
图:URBANUS 都市实践
图片
图:URBANUS 都市实践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Afio
图片
另外,有些错误实在要吐槽一下。比如下面介绍广仁王庙的资料中,一处用「太和」,一处用「大和」,没有统一,且年份也搞错了,大和(太和)五年应为公元 831 年。既然要打造一个传播古建筑文化的空间,那就得认真点,这种不用心的态度我是不能忍的。
图片
当然,无论争议有多大,这种古建筑环境整治的新尝试还是有价值的。从传统的保护中突破,搞出一些新的东西,能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在好好保护的前提下,如何把死的古建筑盘活。广仁王庙改造的出发点是没问题的,但实际操作的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些更大的问题:包括我们如何从中国古建筑中继承其灵魂与精神,注入到当今的建筑与生活中;如何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挖掘失落的乡村传统文化。在国内,这些恐怕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我也去过好多次山西,比起其他地方,可以发现这里的许多传统其实都留存了下来。而在广仁王庙的改造中,如何在祈雨、唱戏的文化和古建筑科普中做选择,其实也反映了一种价值取向。回到根本,建筑事关我们每一个人的实际生活,希望建筑师们都能用实事求是的态度用心去做设计。
古今交汇的广仁王庙也提供了一个不错的样板。藉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探讨古建筑的价值与当下现实生活的连接,期待未来能在保护的原则上进行一些更好的尝试。
参考资料:《山西芮城广仁王庙唐代木构大殿》 贺大龙《几代人的牵念》 贺大龙《山西现存早期木结构建筑区域特征浅探》 李会智《广仁王庙环境整治工程》 URBANUS 都市实践《五龙庙环境整治设计的理论性思考》 王辉《有龙则灵——五龙庙环境整治设计“批判性复盘”》 周榕《五龙庙、唐代建筑及其迷思》 壁下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