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后有前文链接
此语出自《论语·为政》,是孔子的原话。人们对此语常见的理解错误是,说君子不可成为一种专门的器物,也就意味着对专业人才的贬低。这种错误认识,错在把“君子”和“专业人才”划了等号。君子首先有仁德,而且也有机智和才能;专业人才首先有机智和才能,但是,究竟是否有仁德却不在考量的范围之内。所以,在君子和专业人才这两者之间,不能相提并论。
孔子此语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朱子解释说:“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也就是说,所谓的器物,都是一种器物有一种用处,无法通用;一个士子把志向放在仁德上,完成这种修养便是“成德之士”,便是君子,这样的君子应该是通天理、通道理的,仅仅做事而不明事理,不明道理,那么,也就只是懂得一才一艺而已,也就难以全面考虑问题,也就难以事事通达道义、坚守道义。《论语注疏》中说:“器者,各周其用,至于君子无所不施。”与此同义。
按照韩愈《答李翊书》的说法:“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君子则不然。”这也就是说,不要把自己当成一个被人用的时候就有用、不被人用的时候就自暴自弃的器物,而是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处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坚持道义的人。另外,器物没有自己的思想,更谈不到道德,因此,可以被正义之士用来行正道,也可以被邪恶之徒用来行邪道。君子只能行正道,而绝不能为邪恶之徒所用,更不能助纣为虐、为虎作伥。
另外,器物是一种东西,当它被人用到的时候才能发挥作用,不用的时候就像废物一样。有德有才的人,不能把自己当作一种只能被人使用的东西,而必须掌握自己对道德才能的主动权。也就是说,当社会用到他的时候,他可以为了社会而把自己的道德才能发挥出来;当社会需要道德才能却不任用他时,他可以用正当的方式去尽力发挥自己的作用;当实在无法在当时发挥作用的时候,他可以凭借着道德才能而立身,而且把道德才能传给他人、后世。所以,君子不能是像器具一样的被动的人。
前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