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保供政策加码,产能释放加速
随着2021年市场供需严重错配导致的煤价上涨影响日趋严重,保供应政策也在不断推出,产能承诺兑现制及煤矿产能核增不断审批,有效生产产能将逐渐增加。从而使得四季度到年底,有望再次投放超过近2亿吨产能,预计到2021年底煤炭有效生产产能同比增加超过3亿吨,总生产产能超过41.5亿,明年年中则将达到42.5亿吨。
但长期来看,我们确实要看到中国煤矿有效产能存量已经接近总产能,边际增量的空间已经有限,继续大幅扩张的可能性降低。2023年之后,随着煤炭需求逐渐达峰回落,对供应构成的压力也逐渐减轻,煤炭行业原先的中小产能退出政策可能继续推行,目前我国90万吨以下的中小型在产煤矿产能超过5亿吨,其中一部分储量丰富、技术先进的可以通过核增的方式进一步扩大到100万吨以上,但大部分仍旧会进入退出置换的行列。我们预计2022-2025年我国的动力煤供给将从37.2亿吨下降到36.4亿吨,供需状况基本维持在紧平衡的区间。
2、经济回落,消费趋于平稳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1-10月份,全社会用电量约6.83万亿千瓦时,同比增加12.2%,同比2019年增长15.2%,疫情后国内外经济复苏延续,拉动中国出口同比高位且保持韧性,导致用电需求持续火热。
但随着经济的回落,电力需求将趋于平稳,四大高耗能行业从9月起当月用电同比连续两月负增长,经济复苏的拉动效应与补偿效应将逐渐削弱。明年终端需求的下降将持续影响高耗能行业的生产,故我们预计2022年冶金、建材行业耗煤同比-5%,电煤需求约增长3%-5%,2022年全年动力煤总消费增量将回落至历史正常水平,同比增长2%-4%,约37.5亿吨左右。
3、供需矛盾缓和,动力煤价格中枢将明显下移
由于2021年“煤荒”后核增的永久产能在2022年将逐步全面达产,在供应增加、消费下降的情况下,2022年动力煤缺口将逐渐修复,库存逐渐攀升,动力煤价格中枢将明显下移,回归到常态价格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