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娜贝儿可能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卡通流量明星,不仅是她拥有超高人气却没有对应作品,近似于全民狂欢的疯传表情包+小视频,不输真人明星的热度,还有在#玲娜贝儿可爱##玲娜贝儿撒娇##川沙妲己##玲娜贝儿新衣服##川沙女明星#等几十个正面热搜后,新的“黑”热搜#玲娜贝儿下头#也终于出现在了各大平台上。
一段小视频显示,玲娜贝儿对不同的游客似乎进行了“双重标准”待遇,这让前来迪士尼玩耍的游客们和屏幕后的玲娜贝儿粉丝们从充满着粉色小狐狸的迷梦中惊醒了一秒钟,玲娜贝儿看起来似乎没有那么可爱了,更可怕的是,她的行为在提醒着你,这个毛绒皮套下面的是一个人类,而不是真的卡通狐狸。
在#玲娜贝儿下头#这个热搜的讨论里,迪士尼卡通人偶的爱好者们轻描淡写地使用了一个让许多圈外人感到震惊的词:“内胆”,用以指代扮演毛绒人偶的工作人员们。
在大部分人的认知中,内胆指的通常是热水瓶,高压锅,保温杯等物品的芯子,与此相对的vtb圈习惯性称呼扮演者为“中之人”,特摄圈习惯性称呼扮演者为“皮套演员”,在所有以“人隐藏在皮套之下扮演虚构人物”为卖点的圈子里,将扮演者称呼为“内胆”,迪士尼应该是独一份。那么为什么到了欢乐王国迪士尼乐园,粉丝们会自发的用一个物品的名词来称呼人呢?这当然不是巧合。
迪士尼的理念之一,便是“守护神奇”,翻译一下就是“通过各种手段,让你短暂地相信迪士尼的梦幻世界是真实的。”
为此,迪士尼乐园里的工作人员们要经过严格的培训,让观众相信演员们就是角色本人,除了常见的“扮演的动物演员不能说话,其他演员不能说不符合角色人设的话,遇到不礼貌甚至是性骚扰的客人也不能说负面词语”等基本要求之外,对于毛绒玩偶演员还有另一条规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当着游客的面摘下头套。”
所以迪士尼乐园里就出现了极为诡异的一幕
玫玫的扮演者中暑晕倒后,她旁边的毛绒演员们配合着做出惊讶的样子,“饲养员”们围上来将玫玫拖走,即使严重中暑有可能危及生命,整个过程中也没有人敢为她取下头套。
“饲养员”也是在迪士尼乐园粉丝中对于引导员的一个默认称呼,既然外表是动物,扮演者只是内胆,那么有饲养员自然是一件正常的事。
演员中暑不是个例
玫玫和高飞等演员中暑只是其一,玩偶演员们沉重的头套让他们随时面临被游客拍打头部导致受伤的危险,除了上过热搜的“玫玫被打”事件,曾经有一位上海迪士尼前员工在一篇采访里透露过,“布鲁托做了手势之后,我们就第一时间搀他回去,一摘头套,他立刻就吐了。那个游客并没有看到把人打吐了,只看到布鲁托捂着头回去,还觉得只是轻轻打一下,没什么事。”
而在另一段视频里,达菲的扮演者被打后做出的动作意味着受到伤害的并非她本人,而是“达菲熊”
说好听的,这叫“守护神奇”,说难听的,则是在迪士尼眼里,游客的体验以及随之而来的利润大于员工的生命安全。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迪士尼早期的黑历史——迪士尼的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白雪公主》,隐去了所有配音演员的名字,在首映典礼上,各位配音演员并没有出席的资格。尤其是白雪公主的配音演员兼片中歌曲的歌唱演员Adriana Caselotti,迪士尼支付了当时20岁的她970美元报酬(相当于现在一万七美元),和她签订了“未来不得再接演其他电影或节目的配音或演出”的合约,将她的声音永远锁死在了白雪公主身上,就连电台节目她都无法参加。直到1994年,迪士尼才装模作样地给Adriana Caselotti颁发了“迪士尼传奇”奖,那时候她已经74岁了,而她的一生,除了白雪公主这个角色,只偷偷给6部电影演唱过一些不太重要歌曲片段。至于迪士尼为什么不在影片演职员名单上提及各位配音演员?理由当然是“守护神奇,若观众知道配音演员是谁,就会破坏美好幻想。”
刻意淡化卡通角色幕后的人自然是出于商业考量,倘若二者捆绑太紧,将来就不方便更换,更会给幕后人员关于薪资待遇等方面的谈判空间,所以最好粉丝们彻底无视幕后人员,只爱卡通人物,在这种理念下,出现“内胆”,“饲养员”等词就不足为奇了。而被粉丝们喜爱的“堆堆”“七七”“九九”等玩偶服演员,近期似乎也有人被调离了玲娜贝儿的扮演岗位——迪士尼并不希望演员们有过多的特殊点,这样未来就不好换人了。
从这个角度看来,人确实变成了“内胆”,保温杯的内胆是热的,玩偶服里的人也是热的,保温杯用隔热层保证使用者能喝到热水,迪士尼用玩偶服保证顾客能得到“梦幻体验”,内胆坏了可以随时更换,人也一样。
迪士尼给与员工的薪水一直都是出了名的低,上海迪士尼一线人员(排队,餐厅,游船,秩序维护,纪念品店等)月薪为2500-3000(税前),毛绒玩偶演员扮演者月薪约为5-6000(税前),舞台演员月薪约为8000-20000(税前),美国迪士尼一线员工时薪一度不足星巴克一半,许多人还要靠食物券度日,而一旦遇到需要排练活动的情况,工作超过16小时是常有的事,19年时薪才涨到12美元(亚马逊最低时薪为16美元)
钱不够,爱来凑,便是迪士尼对付员工的法宝,入职后,迪士尼便会给员工不断地灌输“你对迪士尼很重要”“你对守护游客们的梦幻世界很重要”,并时不时给与员工一些如冰淇淋之类的小礼物,让员工心甘情愿地接受诸如“中暑也不能摘头套”之类的规定。
即使如此,上海迪士尼的员工离职率也在30-40%。
美国迪士尼乐园员工抗议低薪资,11%的员工无家可归,68%员工吃不饱饭
迪士尼员工抗议低薪
香港迪士尼员工曾经抗议低薪剥削
香港迪士尼的前员工曾经爆料,生病不许员工戴口罩(疫情前),理由是不许穿着不符合乐园主题的服装
还有要求员工有什么问题不许发上网,只许和经理说,但问题反映给经理后也没有用处。
香港迪士尼前员工在入职三年后辞职并爆料“没有前景,做三年也没有升职机会。削减人手害得我们留下的员工干活干得累死人,工资三年不涨。”
还有员工爆料香港迪士尼没有交通津贴,台风天为了vip客户也要上班,回不了家的员工只能睡室内休息区的长椅。
东京迪士尼的两位玩偶员工也曾状告公司,控诉园内劳动环境恶劣,常年穿着20-30斤,甚至最重可能超过60斤的玩偶服,导致受伤,却不被允许休息,向上级反映后反而被言语霸凌侮辱,被骂没有毅力、生病就去死、30岁以上的老太婆快点滚
还有令人羡慕的迪士尼生日会,由于员工拿的是固定工资,这一万二半小时的出场费和她们没有任何关系。
员工们没有名字,没有被尊重的称呼,没有好的薪资待遇,迪士尼到底是在守护神奇?还是在守护利润呢?“内胆”之后,还会有什么?对人的异化换来短暂的“神奇幻梦”真的是我们需要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