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研作者团队-双尾猫
字数:2760,阅读时间:约5分钟
编者按:之前冷兵器研究所《早期铁质冷兵器对青铜武器有多大优势?西周军队对上亚述帝国,是否会被屠杀》提到西周和亚述的对比后,曾有读者质疑西周的动员能力,认为在西周分封制的前提下,周天子就是类似一个部落联盟首领,周王朝动员能力仅限于关中跟河洛地区的三万五千军队。所以认为周天子动员能力相比亚述是远远不及的,事实真是如此吗?
除此以外,也有些人认为,分封制是极好的,毕竟对于手下人来说,没有什么比当为所欲为的土皇帝更高的赏赐了,并且能以最低的成本消化占领区。这两种观点对吗?本文就来说一说。
首先,我们要讲述一个西周发生的事,那就是在周夷王时期,齐哀公因为纪国君主进献谗言,导致被周天子给烹杀。
齐侯作为当时西周重要诸侯,结果说杀就给杀了,而且齐国居然没有举兵反叛,最后周天子立的还是齐哀公的异母弟齐胡公,而不是同母弟。
对于这个事件,一般都认为早期周天子的西六师和东八师,相对其他诸侯有优势,所以那帮诸侯不敢不从,齐国也对周天子的做法敢怒不敢言。毕竟在传统观念里,周天子是把土地和国人都分给诸侯,所以基本类似甩手掌柜,不干预诸侯内部,所以要搞某个诸侯,就要靠武力压服了。
然而,山东出土的一件青铜文物,却给出了新的解释。这个文物叫做簋[guǐ],是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它的出土地点陈庄遗址。这里距离齐国的旧都薄姑很近,而将齐都从营丘迁到薄姑的,正是那个齐胡公。
这件簋的主人叫做“引”,所以这件文物又叫引簋。引簋内的铭文八行75字,重文二,合字三。原文为:
“惟正月壬申,王格于共大室,王若曰:“引,余既命汝更乃祖司齐师,余唯申命汝,赐汝彤弓一、彤矢百、马四匹,敬乃御,毋败绩。”引拜稽手,对扬王休,同追,俘兵用作幽公宝簋,子子孙孙宝用。”
铭文中提供了如下的关键词:首先是冢司,这是丞相别称,其实还有管理的意思;然后是齐师;最后提到这个幽公宝簋四个字。齐国历届君主没有谥号为幽公的,很明显这个引并不是齐国公族。
根据《周礼》所载,周王设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夏官大司马主管军政,其中规定了周代的基本军制:“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军将皆命卿。”但是根据西周金文所见,西周时有“师”而无“军”。
虽然当时不存在军,但是《周礼》提到的“命卿”却是存在的,命卿包括王室之卿和诸侯之卿两部分,从内容格式来看,“引簋”中的引应为诸侯命卿,准确来说引是齐国的命卿,而齐国当时的军队应该是三个师,7500人。不要觉得这三师很少,当时的诸侯国大多不大。根据考证,齐桓公继位的时候,齐国只有山东西北角一带,然后国人只有四万五千户。但是这在当时,就已经算是大的诸侯国,因为周天子在关中只有六个师。
从陈庄遗址考古发掘来看,这个地区接近军事要塞,所以一些学者认为,齐胡公迁都不是为了躲避纪国,而是为了获得引所代表的齐师的庇护。也就是说,齐国的正规军齐师并不在齐国国君手中,而是在命卿的掌控下。
为何命卿有如此高的权力和这么大的实力呢?因为命卿可不是诸侯自己册封的,而是天子册封的。
《国语·鲁语下》有记载:“天子作师,公帅之,以征不德。元侯作师,卿帅之,以承天子。”再比如《左传》僖公十二年:“王以上卿之礼飨管仲,管仲辞曰:‘臣,贱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杜预注:“国子、高子,天子所命为齐守臣,皆上卿也”。
东周时代,管仲尚欠觉得他的身份,和国高两大周天子任命的上卿家族,存在巨大的差距。显然,这和我们通常想象的周天子是甩手掌柜不同。除了命卿之外还有国监,《周礼·天官·大宰》就有这样的记录:“乃施典于邦国,而建其牧,立其监,设其参,傅其伍,陈其殷,置其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