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清汉女装的“满化”

发布时间 :2021-12-12

​​       很多人认为清女袄裙(清汉女装)被满化所以被开除“汉籍”,今日就此事进行一些讨论。

       首先我们要清楚旗人的服装是什么?旗人之服(满族服装)最显著的特点是行猎服装的冠袍褂体系,也是与中原文化服装最根本的区别,即使是晚清旗女夸张的旗头板子、挑杆钿子、宽氅衣也是这个体系之内小髻、包头、开衩袍的装饰夸张化而已。那么民女袄裙最终服务于或者被纳入这个体系了吗,我认为是没有的,在某种意义上,民女袄裙在清代不属于官方制服体系、自我放飞的产物

       我们再看很多人认为民女袄裙“满化”的原因是在观感上完全复刻了旗女服装(厂字襟、宽镶边、袖长偏短等),然而诡异的是,这些元素并不是满族的:厂字襟来源于蒙古,清朝最高等级男女礼服(朝服)几乎是完全照搬了蒙古服装,其上完全直角的襟形也不是满族创造,可以对比清初的便、常袍服和雍正蒙古服cos图,早期旗装并不是鲜明的厂字襟,而是类似弧形,旗装的厂字襟在雍正-乾隆年间定型;民女装的厂字襟则是在原本女装竖领斜襟的基础上加钉扣子而来(乾隆-嘉庆),但是可以说旗装襟形为汉装直接规定了前往的目的地。

       其次说滚边装饰,首先衣缘装饰本就是古已有之的做法,一般用于礼仪性服装上,清代早期的不论男女旗民便装皆以素色或暗花为主,清代滚边装饰出现在女装便装上首先是乾隆至嘉庆时期民间出现的做法,此时民女袄的袖宽也开始增加。同时期的旗女穿的是什么呢?整个乾隆-嘉庆时期旗女处于常服式微、便装兴起的阶段,无花的马蹄袖袍在日常生活中渐渐减少了使用频率,取而代之的是可以任意使用面料小袖直袖袍,民女装滚边的风潮也在嘉庆至道光时期蔓延到旗女装,两者在道光时期趋同,全衣缘滚边+开衩处做云头的模式逐渐成为常用做法。

       最后说晚清捉襟见肘的袖长,依据文物看,早期旗装虽不像明朝服装袖长如云,通袖也在170-190之间,不至于短直手腕以上,那么造成晚清、汉装袖子看起来通通短一截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挽袖;为了露出一截袖内装饰把袖子折叠,原本回腕、回肘的袖子便短到手腕以上了,这也是汉装率先发起的时尚,旗装只是受其影响而已,到晚清民女袄已经基本没有活挽袖,而都是短袖加缝绣、织花袖口的死挽袖了,而同时期的旗装保留了很多可以展开的活挽袖旗装,将袖子完全展开基本都很长,旗装的死挽袖做法比汉装晚了很多。

       所以其实晚清汉女装上很多让人令人无法接受的做法并不能一股脑儿推给政权主体,早期的旗装并不是晚清的模样,所以讲清女袄裙(清汉女装)的变化规定成“满化”是无从说起,我倾向于是大环境下的审美异化,只是满汉两族一起推着时尚向着奇怪的方向发展了。

      诚然,现代汉服发展需要清晰的定义,但是我不认为清女袄裙(清汉女装)存在所谓“满化”状况,如果孝庄看到清末旗装可能还要地铁老人手机呢。​​​​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