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前孙悟空,人后林黛玉?你可能是有点“社交牛杂症”

发布时间 :2021-12-16

​​现在网络用语太多了,继“社交牛逼症”和“社交恐惧症”后,又来了一个新名词,叫——社交牛杂症!


图据网络图据网络



什么是社交牛杂症?


「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心理治疗师「李垚卓」提到,社交牛杂症在医学或者心理学上,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


在日常生活中,社交牛杂症就是既有社牛的天不怕地不怕,又有社恐的唯唯诺诺。


图据网络图据网络


和熟悉的朋友一起出门时:

完全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哪怕做一些离谱的事,说一些夸张的话都不会觉得丢人,反而会觉得自己幽默感爆棚,有种放飞自我的感觉。


当一个人面对陌生人的时候:

完全又换了一个样子,害羞、腼腆,看到迎面走来一群同事要立马绕道走,避免打招呼。不是不喜欢社交,而是现实中很怕和不熟的人在一起会尴尬。



社牛or社恐

为什么会在两种模式中反复横跳?


李垚卓认为,社交牛杂症其实跟人际交往中个体的安全感心理有关。


在我们的大脑中,存在一种神经元——镜像神经元。这个神经元其实是心理的基础,让我们去关注到外部环境对我们的看法或评价,我们据此做出行为上的调整。


在婴儿时期,我们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并没有发育完全,这个时期非常以自我为中心,饿了就想吃,不舒服就会哭。


但人是会慢慢长大的,会慢慢过渡到一个“去自我中心化”的状态。这时,我们会去在乎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印象。

在熟悉的朋友面前,大家的相处模式已经非常和谐了,而且往往对方给到自己的都是一些正向的反馈,自己不用担心说话没有人回应,或者因为说错话而尴尬。


但是在面对陌生人时,我们会产生一种自我防卫意识,并且还可能调动起以往跟陌生人相处的不愉快的经历,产生人际不安全感。这时人的思维就会处于极力回避状态。



社交牛杂症是一种病吗?


李垚卓认为,在医学诊断里面并没有“社交牛杂症”的说法,它只是个人在面对不同的社交场景时,不同的自我反应类型。

图据网络图据网络


每个人都是有权利去选择自己喜欢的相处模式的,只要自己觉得舒服,并且这种模式不影响自己的社会功能,就完全没有问题。


我们每个人的精力就像蓄电池,不可能对所有人都无差别的“电力满满”。在身边亲近的好友和家人身上多花耗费点电力,减少对陌生人的关注以避免持续的精力过耗,也不失为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


但是也要注意,如果是出现了一些病理性的反应,比如特别兴奋活跃,活跃到思维已经管不住嘴巴的情况,或者是出现了睡眠感缺失的症状,可能就要警惕是双向情感障碍症,得及时去正规医院咨询。


希望大家每天都能开开心心的噢~~~



(来源:成都商报四川名医)

​​​​​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