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国防科技研究与发展机构真的很奇葩,前不久试验了一枚反潜导弹,射程可达643公里,而一般的反潜导弹只有50公里的射程而已。而且,全球主要海上大国装备的反潜导弹都是巡航导弹,印度此次试射的竟然是“弹道导弹”,可以说是独具特色了!
导弹分很多种,按照飞行方式大体上分为巡航导弹、弹道导弹这两种,前者就像飞机一样飞向目标(一般安装有可折叠的机翼),后者比较特殊,其飞行弹道是抛物线(初中数学里经常有),火箭助推把弹头送到一定高度,然后释放弹头让它做自由落体运动,在坠落过程中不断修正弹头飞行轨迹,直到准确地砸到目标,很明显在重力加速度的帮助下,弹道导弹的末端飞行速度会非常快。
(对比一下中印的导弹发射车就知道,还是我们领先)
很显然弹道导弹的瞄准、发射和弹道诸元修正更困难一些,但好在它的弹头末端飞行速度够快(一般都超音速好几倍的,因此也被称为高超声速武器),就像是坠落到地球的流星一样,很难被现有的防空系统拦截,因此突防成功率是巡航导弹的很多倍。
正是因为这个优点,苏联人率先研究用弹道导弹打击航母的可能性,因为巡航导弹很容易被拦截,苏联人想到用末端飞行速度更快的弹道导弹来打击美军的航母和战舰,做到无坚不摧,只是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不足,研究进展缓慢。
进入到21世纪之后,防空导弹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让攻击水面目标变得越来越困难。比如美军的标准-2防空导弹可以拦截160多公里外的目标,标准-6的射程达到了400公里的惊人程度,这个需要鹰眼预警机提供数据链支持,如果是拦截高空目标的话,其射程也能达到240公里,完全依靠战舰上的相控阵雷达就可以了,这个距离已经和如今的很多主流反舰导弹射程差不多了,比如日本海上自卫队的90式反舰导弹最大射程也就200公里的样子!
(防空导弹发射瞬间)
当然,大海海面受到地球曲面的影响,不管是攻击方还是防守方,其舰载雷达都只能看到40多公里外的目标,如果拦截巡航导弹,或者用巡航导弹攻击水面战舰,都取决于这最后的40公里,拦截导弹的射程太远也没有意义,用巡航导弹打击水面战舰的困难也不少。可如果是用弹道导弹的话就不会受到地球曲率的影响了,因为弹道导弹飞得足够高,可以俯视整个战区。
此外,弹道导弹除了有末端冲击速度快的优点之外,还有射程远的优势,一般的中程弹道导弹都有2000公里的射程,可以在对手的反舰导弹射程外开火,用来打击水面战舰再合适不过了。苏联在开发弹道导弹打击航母的关键时刻解体,而我们继承了这个未尽的事业,比如使命必达的东风-21就具备打击航母的能力,采用乘波体弹头的东风-17亦是如此,它们都属于弹道导弹。
(弹道导弹的飞行轨迹也不一定是抛物线,这大大增加了拦截难度)
弹道导弹的优点还有很多,新世纪里技术工作者们赋予了它们多种突防技能,比如多次机动变轨、多个假弹头等等,不管是标准-2、标准-6,还是中段拦截的标准-3,都不能保证做到万无一失,因此美国人提出让航母后撤4000公里,依靠空中加油扩大舰载机航程,以确保航母安全的作战构想,究其原因就是现有的防空系统无法有效防御弹道导弹。
既然弹道导弹有这么多优点,印度用它来打击水下潜艇有什么问题呢?
其实导弹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是你如何精准发现、锁定643公里外的潜水艇。各国都不约而同地重视潜艇,就是因为它的隐蔽性极强,日本为了有效监控周边海域的水下潜艇,足足装备了100架左右的P-3C反潜机,还有数量众多的反潜直升机,甚至专门打造了日向、出云两级4艘直升级驱逐舰,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执行反潜任务(也为了重新拥有航母)。
一架反潜机往往会携带100个左右的声纳浮标,不断在不同海域投放这些浮标,像大海捞针一样检海,同时利用对地球磁场的监控、相控阵雷达扫描以及红外设备的观察,仔细监控每一片海域,就这样都未必能发现下潜深度400米以下的核潜艇,即使发现了也要立刻投放鱼雷或者深水炸弹攻击,因为稍有迟疑潜艇就会遁逃的无影无踪,这个攻击窗口是643公里外的弹道导弹无论如何也抓不住的,弹道导弹也只是在末端速度较快,爬升到一定高度还是需要时间的。
由此可见,印度防科技研究与发展机构的奇思妙想一点都不靠谱,真想不明白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