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乐
解散超过50年的披头士,又一次引发乐迷的关注。
长达近8小时的全新纪录片《披头士:狂热回归》(《The Beatles:Get Back》)上线,口碑直接封神。IMDB评分高达9.5,烂番茄新鲜度87,连豆瓣上都被国内网友打出9.6的高分。尽管不少人觉得影片实在太长,但还是津津有味地看了下去。
半个世纪过去了,披头士仍在流行,依然享受着跨越国界、年龄的簇拥。仅看本世纪内,乐队每一次“回归”几乎都伴随着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是大众心中的No.1。
前不久,Billboard公布了史上单曲艺人总榜Top100,披头士位居历史总冠军,麦当娜和埃尔顿·约翰分别获得亚军和季军。
再往前推,重制的经典唱片《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时隔五十年后再次夺得冠军。连保罗·麦卡特尼都在声明中说:“喔!谁能想到这么老的Sgt.Pepper还能在五十年后回到排行榜的榜首?”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再往前看,2012年,英国官方排行榜公司公布了英国最畅销乐队排行榜,披头士名列榜首。在2000年,收录乐队27首冠军单曲的专辑《1》不但斩获当年销量冠军,而且是尼尔森统计中本世纪前十年最畅销专辑。
无论第几次“回归”,披头士和他们的音乐永远被大家信任。
01
—
从成立到解散,披头士仅仅存在了十年的时间,但是作为文化变革的先锋,其影响力早已超过了音乐本身。他们的歌声影响了一代人的艺术趣味、服装发式、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但披头士是怎样创作出那些经典作品的呢?
1969年1月,披头士乐队来到了特威克纳姆摄影棚。因为鼓手林戈要在1月24日要参演电影《财神万岁》,他们只有三周的时间来创作和排练14首歌曲,然后通过电视特别节目向现场观众表演。
通过摄像机全程记录排练的过程,在当时也是一种先锋之举。1969年1月2日到31日,乐队留下了长达55小时从未曝光过的录像素材,以及150小时从未公开的音乐档案。《指环王》导演彼得·杰克逊精心修复并整理了这些素材,于是才有了《披头士:狂热回归》。
纪录片中最过瘾的地方,无疑是可以通过丰富的细节见证披头士的创作过程,见证那些影响了几代人的伟大音乐是如何一点点成型的。
1969年,披头士的天台演唱会
最开始大家毫无头绪,在一起磨合《Don’t let me down》等歌曲,一点点往里添加素材、修改歌词,甚至掐着秒表计算歌曲的时长。到第四天,保罗·麦卡特尼穿着便装随意弹贝斯,偶然间一个音符点燃了创意的火花。通过不断寻找节奏和旋律,这个音符逐渐变成了“Jojo was a man……”。虽然歌曲还没有变成《Get Back》,但新专辑的世界一下被打开了。
纪录片里有很多有意思的细节。乔治·哈里森有一首情歌写了几个月,一直卡在第二行写不下去。列侬告诉他,“每次最先跳出来的是什么?写这个就好。这样去捕捉,直到你找到那个准确的词。”哈里森说,自己冥思苦想了六个月。列侬说,那你没试过15个人跟你一起想。接下来,他们开始讨论具体的用词,比如说把“吸引”(attract)改成“抓住”(grab)。这首在讨论的歌就是《Something》。
整个创作过程并没有特别的神秘之处,但也并不简单。他们的音乐更多源于他们的性格,这是一个关系紧密的团体,他们不修边幅,个个好似顽童,但又是一群爱出风头、有奇思妙想的人,彼此间喜欢胡闹。
记录还透过乐器声,还原了他们谈话的过程,内容除了音乐,还有午饭、喝酒、电视节目、新闻,以及弗兰克·辛那屈(Frank Sinatra)、鲍勃·迪伦(Bob Dylan)、阿瑞莎·弗兰克林(Aretha Franklin)等一串音乐人的名字。
但其实,新专辑也是他们解散的前夜,和谐的表象之下有未解决的矛盾,他们终究会不可避免地分开。关于原因大家众说纷纭,但看完这些历史片段,你不会在意那些不愉快的记忆,只会更欣赏和喜欢这四个大男孩。
就像导演彼得·杰克逊坦言:“没有反派,没有英雄,只是一群普通人的故事。四个伟大的朋友,伟大的音乐家,他们只是想完成这些歌曲和专辑,你将在荧幕上见证这一切。”
02
—
时光倒流到 1960年,德国汉堡某间破日脏乱的地下俱乐部里,一支年轻的英国乐队正在翻唱以早期摇滚乐和 R&B 为主的歌曲。这支名叫披头士的乐队即将改变世界。而在那之前,他们断断续续地驻唱演出了将近两年,还在德国汉堡经历了一轮高强演出的拉练,完成了从菜鸟到成熟艺人的蜕变。
1963年,披头士第一张专辑《Please Please Me》正式发表。据说他们只花了9小时零45分钟,就完成了全部歌曲的录制。这张专辑改变了流行音乐的面貌,在英国流行音乐专辑榜中,这张专辑也创纪录地保持了30周的冠军位置,直到它被披头士的下一张专辑《With the Beatles》超越。
当1964 年他们第一次登上美国《埃德•萨利文秀》(Ed Sullivan show)之后,披头士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也彻底带动了“英伦入侵”(British lnvasion) 风潮,自此英国乐队在美国以及全世界大放异彩。
1964年,披头士在演唱会上表演
披头士到底有多伟大,到底如何影响了世界文化,早已有无数种分析和解答。只能说,他们确实拥有非凡的才华,也确实出现在了合适的时机。
披头士走红时,刚好赶上收音机、有线电视等科技产物的普及。在 1964 年时,美国的青少年平均每天会听3个多小时的收音机。那个年代,通过收音机分享音乐更是一件时髦的事情。而到了 1960 年,全美电视台高达 780 座,电视机近三千万台,约有 87% 的家庭拥有至少一台电视机,电视逐渐成为人们娱乐和获得信息的主流媒体,像《埃德•萨利文秀》这样的节目自然也是人们日常娱乐的来源。
披头士的音乐和形象刚好适应了新兴媒体的需要,科技的普及在披头士狂热(Beatlemani)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披头士能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显然不仅停留在这一步。仅对音乐行业来说,他们做出了太多突破性的改变,一直影响到今天。
《披头士:狂热回归》就提到,因为乐队有两年时间没有演出,于是有大量时间在录音室内打磨技术,在制作人乔治·马丁的协助下,他们一起开创或普及了以下录音技术:自动双轨技术(ADT)、语音逆转技术、变速录音、循环带、失真效应、立体声效应、多轨录音、相移,还开创性地把麦克风放在不同位置以产生不同声音……可能有些技术不是他们最先发明的,但他们对技术的运用启发了一代音乐人。
更不用说其他诸多影响了,比如唱歌中加入“yeah yeah”这样的唱腔是从披头士开始的;比如1967年发行的概念专辑《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让人们意识到专辑不仅是把多首歌收在一起而已;比如1966年为单曲《Paperback Writer/Rain》推出的音乐录像带被认为是MV最早的雏形……
《Paperback Writer/Rain》的音乐录像带
这些引领了音乐变革与前行的开创之举,才让披头士始终在行业的变化浪潮中屹立不倒。
03
—
2019年的电影《昨日重现》(Yesterday)是向The Beatles致敬的一部作品。故事中,除了主角之外,所有人都早已把披头士忘了,主角唱着披头士的歌变成了摇滚巨星。电影中连当红歌手艾德·希兰(Ed Sheeran)都要臣服于主角的写歌能力。最搞笑的一幕是他要求主角把《Hey Jude》改名为《Hey Dude》,导演以此反衬出披头士在音乐上无可替代的成就。
披头士对中国音乐人的影响相比国外也不逊色。在之前国内信息还不太流通的年代,音乐爱好者之间就流传着关于披头士的秘密往事,这些也够成了中国摇滚诞生前的“史前史”。
众多中国著名音乐人也视披头士为偶像和导师。崔健曾评价称:“披头士的意义,就是将一股反叛的精神主流化,这才是摇滚乐。”许巍也曾说过:“我当初走上音乐之路就是因为对披头士乐队的喜爱。”汪峰甚至称披头士为自己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当我觉得孤立无助的时候,我去听他们的歌曲,去体会他们所写的东西,就会给我希望。”
除了精神激励,披头士带给音乐人更多的是创作上的启发。音乐人郭顶就说,令自己着迷的是这些歌曲中随处可见的创造性的⾳乐性演奏,有机的制作⽅式,争论不休的迷⼈故事,这种风格和⽅式不可避免的影响了后⾯的⾳乐⼈。“在我个⼈的创作中,也早就被这些‘陌⽣又熟悉的歌曲’悄悄影响。”
音乐人郭顶
较早接触欧美音乐的台湾音乐人同样脱离不开披头士的影响。鱼丁糸就表示,披头士“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自己创作音乐的心境,以及编曲、录音和演奏方式”。当初在录制鱼丁糸前身苏打绿《春·日光》中《嬉戏之后》这首歌时,成员脑中一直想着就是披头士《Maxwell's Silver Hammer》这首歌。
除了流行的大金曲,他们更可以细数出披头士作品中各种小细节。比如,《Abbey Road》专辑中最后一首歌《Her Majesty》中,最特别的地方是所有的声音都是从最右边渐渐往最左边移动,虽然只有短短的23秒,但这样的尝试确实令人印象深刻。又比如,《Day Tripper》这首歌曲的前奏、吉他与贝斯共同演奏的旋律线,仿佛给当下流水线作业的编曲工人当头一喝,让乐队思考“如何创造经典的编曲旋律”。
张惠妹更是早在17、18岁跟着表哥和朋友们玩乐队的时候,就接触到披头士的音乐。出道前,她曾在各家pub驻唱,乐队常常会选唱披头士的歌曲,《Come Together》就是经常演出的一首经典歌曲。
张惠妹
“他们在短期内爆红,造成了世界级的音乐狂热之后,并没有满足于现况,而是不断地在音乐上大胆尝试,无论是歌曲的创作或是编曲和录音的新技术,悠游于各种曲风之间,这种不受局限的创作自由,让我很感同身受。”在张惠妹看来,“阿密特”乐队化自然直接的原创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披头士影响,听众或许可以感觉到编曲上异曲同工之妙。
每个人对披头士都有自己的理解,这也是他们引人着迷之处。就像《披头士:狂热回归》中,把历史的碎片全部摊开,除了满足乐迷的好奇心,更能激发大家对创作的思考和回味。可能就是在这样的感受与启发中,披头士才能长久驻扎在大众的记忆中。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