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栏语 #
古诗文是孩子成长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怎样让孩子从小亲近和喜欢这个宝藏,老师和家长们都在探索有效的方法。
嘉兴青年漫画家李泽峰(食墨客)和女儿豆豆,以父女漫画的方式,由父亲指导,女儿展开充分的想象后用画笔来描画心目中的古诗里的场景,不失为一种别致有趣又有效的好办法。
“嘉兴亲子”以每周一期的频率,在每周六推出这个专栏,欢迎读者关注和点评。让我们共浴古诗文的美丽长河。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图:豆豆
【创作手记】
天越来越冷了,家中书房气温也低了许多,和豆豆商量着是不是应该搜一下关于冬天的诗词了。于是就搜到了《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看这首诗的名字,就感觉天寒地冻的,令人瑟瑟发抖,甚至牙关都在打颤。
我们先看诗文的字面意思:暮色降临,山色苍茫,更加感到路途遥远,加上冬日的天气,就显得茅草屋更加贫寒;柴门外忽然传来犬吠声,原来是风雪夜里家人回来了。
我们先梳理了一下思路,让豆豆思考一下,看看诗句里都有些什么事物。比如:远山,茅屋,风雪,狗和人等等,接下来,我们就要考虑如何来“摆放”这些人与物,处理它们的关系。
豆豆说:“我打算画两幅画,两句诗创作一幅画。第一幅我要画一户人家,家里的小动物都在等家人回来,太阳落山就下雪了,因为气温降低了呀!
第二幅要画的是,天渐渐黑下来,围墙里面的看门狗——我给它们起名‘狗大狗二’吧——它们好像听到脚步声了,就像我们家的猫一样,它们能够听得出是不是主人的脚步声,于是它们欢快地叫着。”
“很好,你的思路很正确,那就把你讲述的画出来吧!”我说。豆豆又仔细地思考了一会儿,然后顺利地完成创作了。
我看到了一些构图上的惊喜,尤其是第二幅,主次关系的把握,重点放在狗和主人的隔墙互动上,尤其生动。豆豆已经有所领悟:画面是静态的,而意境是不断发展的。
(父亲:李泽峰)
【读画者言】
一句“风雪夜归人”,落入不同年龄不同境遇的人眼中,其涌上心头的感想和映射到脑海的画面,原来差别会这么大!大得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有多少人心目中美好的风雪之夜,应该是白居易那句著名的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然后给好朋友发个微信:“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就算不在温暖的家中喝酒聊天,也该像东晋时那个“雪夜访戴”的王子猷那样,兴冲冲赶去会见好友。
但事实上,“风雪夜归”的原因,常常是因为加班或旅途归来,路上的“归人”不是满身疲惫,就是风尘仆仆,守候在家的亲人则是满怀心疼又望眼欲穿,在寒冷的夜里侧耳倾听着门外的任何动静。
“柴门闻犬吠”,听在中年人耳中,既有可能是陌生人路过留下的足音惊动了打着瞌睡的狗而发出的叫声,也有可能是自家的狗狗看到主人归来时表达的亲热和欢迎。
如果经过的是陌生人,那么,伴随着狗叫声,在家等候的亲人难免一次次从温暖的被窝里走出来又一次次失望,一次次失望难免导致提心吊胆,倍感烦忧,贫屋和柴门也让寒气更重了。就算脚步声和狗叫声迎来的是等待已久的归人,伴随着放下心来的欣慰之情,也难免要感叹生活的艰辛。
但是,“柴门闻犬吠”,落到豆豆耳中,首先想到的是两只乖巧懂事“萌萌哒”的贴心家犬。它们独有的狗鼻子和狗耳朵使得它们比主人更早地感知到了亲人的归来,所以早早地在家门口以“情歌对唱”的方式,开启了“欢乐颂”模式,表达对主人在风雪夜平安归来的热烈欢迎。
豆豆的漫画总是给我很多启发,画白居易的“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时,让我确认了冬天的竹子仍然是青翠的;画“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时,觉得不必画得那么苍凉寂寥;此次画“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也可以把寒冷无聊的冬天画得热闹活泼。
尤其是第一幅画里,除了大雪、只剩枝桠的树木、矮小简陋的贫屋、被夕阳映照得呈现绯色的群山,以及艳红的一点夕阳外,在各个枝桠上欢唱的小鸟也非常抢眼。
“冬天有小鸟吗?”“冬天的小鸟这么欢脱吗?”作为一名脑子被日常琐事占据而缺乏想象力的中年人,认真地想着这两个问题,之后想起曾在鲁迅的文章里读到过冬天如何诱捕小鸟的文字,觉得豆豆作品中出现的小鸟也是有出典有依据的。
到第二幅,最抢眼的是两只张口大叫的黄狗和它们中间装着两块大骨头的盆子,看清了盆子中的骨头,似乎就明白了两只黄狗欢脱的原因。
柴门是第二幅画中必然的主角,豆豆在仔细品味古诗意境时,或多或少也是明白了“风雪夜归”的艰辛的,你看她画了两个打着伞顶风而行的路人,虽然只有一把伞,但画面中的两个人跨着大步,显然是家已在望且听到了熟悉的狗吠而受到了鼓舞。画面顶端是暗色的河流和跨河的木桥。
这座桥,既让我们想到了归人一路的辛苦——跋山涉水,踏桥过河;也让我们看到风雪夜归的人似乎不少,因为桥上的雪已经化尽。
是呀,年终岁末,春节临近,归人都在回家的路上,就算艰辛,也是满怀欣喜。还是豆豆懂得和体贴古人。
(点评:葡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