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寒尚小,鸿雁北乡
小寒是节气中的秀雅公子。它看起来是那样的霜寒逼人,不可近观,但其实已经有幽微的生机,暗香浮动,颇有云梦深处藏佳人的意蕴。
世人皆知云梦泽,水天福地鱼米之乡,孟浩然说“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后来,环湖地域皆称“云梦”便是古时荆楚,如今的江汉平原。
世人不知“云梦”二字从来只属于它。云梦因水而得名,西魏大统十六年(550年),分划安陆县南境设置云梦县,已有1400多年,现属湖北省孝感市。
云梦之地,物产丰饶,文化底蕴深厚,还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皮影戏。人偶生动,巧妙关情,让我们一同走进云梦皮影戏,去看看中国古老的光影人生,如何妙哉。
皮影戏是最早的动画电影,起于西汉,源于宫廷。光透过半透明的兽皮,将色彩投影到白色的绢帛或布上,在古人眼中是一件顶顶新奇的事。暗夜中亮起的戏台,五彩斑斓的人物事物在幕布上上下翻飞,台上传出嬉笑怒骂的戏词唱腔,是多么绮丽梦幻引人入胜。
云梦皮影戏
湖北省云梦县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云梦皮影起源于清中期,在其流传过程中融入当地文化特色形成了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创作风格。“戏剧轻骑”说的就是云梦皮影,云梦皮影在表演中只需要两人协作就可以完成全部表演,前台艺人负责操作皮影和演唱曲调,后台艺人负责乐曲伴奏,俗称打锣腔或二人台。云梦皮影戏经过世代艺人的艺术实践逐渐形成了生、旦、净、丑等唱腔,因其行腔豪放,又俗称傀儡调。后受姊妹调的影响,又融入了楚剧和汉剧的唱腔,并加入了弦乐伴奏,板式得到极大丰富。
典绛与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云梦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秦礼刚老师对谈,一起更深入了解这项传统技艺。
典绛:我们了解到云梦皮影起源于清中叶,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制作形式,您能给我们讲讲,云梦皮影与其他皮影戏的不同吗?
秦礼刚:这要从皮影戏的历史与云梦当地的风俗说起了。在南宋的时候有金人入侵,就连皇帝被都被赶入临安,也就是如今的杭州。北方大量的皮影戏艺人为逃战乱一路南下,逃到今天的江西,并在此立足谋生。但皮影艺人在江西生存的并不好,于是他们开始重新迁徙。过去的云梦叫“云梦泽”,楚王在此打猎并修建过的行宫,所以云梦这里的荆楚文化底蕴比较深厚,于是最早的一批皮影艺人有很大一部分留在云梦“谋下脚了”。
云梦皮影戏最早之前和其他皮影戏一样,也是七八个艺人一起的多人表演形式。在那个年月里整个皮影戏班子的生存就是个难题,所以艺人们开始想办法减少表演人数。削减表演人数的过程中,这些皮影艺人受到云梦当地荆楚文化影响,将原有的江西戈阳腔融入汉剧、楚剧的唱腔、再融入云梦当地的打麦号子和摇篮曲等腔调,最终形成云梦皮影戏别具一格的西乡高腔体系和独特的“二人班 ”表演形式。
“二人班”是分为“前台”和“后台”,共两个人。“前台”需要负责说、学、逗、唱、操作皮影,和表演。整台戏剧的表演都由“前台”一个人负责;“后台”负责敲锣打鼓,大锣、小锣、马锣、鼓、梆等,所有表演用到的乐器都由“后台”一人演奏。
在戏剧内容上,更多地结合云梦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故事。云梦这里出过一位《二十四孝》中的名人黄香,故而十分看重孝道。过去演皮影戏,很多故事内容是以传扬孝道为主。还有楚地自古是兵家必争的“要地”,有关战争的故事也是主流。过去的皮影艺人在农村是非常“吃香”的,是人们眼中非常高尚的职业。通过表演皮影戏,一来可以教化人民,二来收入可观。
典绛:云梦皮影独特的表演形式“独撮”是一种什么样的表演形式呢?
秦礼刚:“独撮”就是一个人通过搓杆的方式控制表演皮影。因为云梦皮影是“二人班”的表演形式,一场演出无论剧中要出场多少位人物,都由“前台”一个人操控完成,尤其是要表演影人们打架的时候,就要靠“搓杆”来表演。不同于“七紧八松”的北方皮影,“七松八紧”就是一个皮影班有七个人演出起来很紧张,八个人就轻松很多。云梦皮影只有两个人,所以“独撮”是云梦皮影中非常重要、也是必须要掌握的技能。但“独撮”难度系数大,想要掌握并不容易,虽然没有规定的学习出师时间,但一般想要掌握“独撮”,需要学习三年左右。
典绛:成为一个合格的皮影艺人需要具备哪些技能?
秦礼刚:成为一个合格的云梦皮影艺人,真的太难了。首先要会编排戏剧,会自己制作皮影道具,还要有嗓音,有唱腔,这是要天赋的。表演者如何靠一张嘴说得台下观众鸦雀无声、全神贯注的听讲故事;如何在表演结束时设置悬念,吸引观众们下次再来看表演,这些都是需要磨练的。云梦皮影戏在表演时没有完整剧本,只有脚本。上了台后没有本子给我们对着唱,唯有即兴创作,全靠表演者的临场发挥。而且要能演所有角色类型,老生、小生、旦角的特点都要表演好,所以表演者一定要脑子灵活,唱腔要有天赋,要会掌控现场气氛。
说到这里,我讲一个故事:有一回我在外地演出,当地懂皮影戏的人非常多,那时我很年轻,观众们都认为只有艺术造诣高的老皮影艺人才能演得好,所以在演出开始前,有几个观众就和我开玩笑打赌:“如果你这次表演我们都挑不到任何错处,就请你吃酒;如果你有错误被我们揪到,你就请我们吃酒。”我清楚的记得那天要表演的故事是《杨家将》,还是故事情节最激烈的那段——金沙滩赴会。正当我演到“杨家三郎战死,四郎被俘”时把不小心把二人的遭遇说颠倒了,说成“三郎被俘,四郎战死”。那些和我打赌的观众这时在台下把腿一拍,乐呵地说“逮到了!”也正是他们的一拍大腿把我拍清醒了,让我猛然发现自己错在何处,于是我立马安排一个小厮角色救场:“报!刚在乱战之中微臣未曾打探清楚,待微臣重新打探之后才明了,是杨家三郎被砍成肉泥已战死,四郎被俘失落番邦!”就这样我就把场子救回来了,还赢了赌约。
其实,作为皮影戏演员,在表演时不可能一点失误不发生,但失误发生后要灵活救场,要圆的回来,这就是皮影艺人必须具备的“灵活”。
典绛:制作一个皮影最费时间的步骤是哪一步?
秦礼刚:现在我所用的皮影戏表演道具,所有的一针一线都是自己做的,云梦皮影的影人特点就是讲究“写实”,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必须精美和准确。老祖宗在设计这些影人形象时都很好的抓住了每一位角色的特点;老祖宗留下的影人模样我们都不再改变。云梦皮影的影人造型仿戏剧造型和妆容,特别精美。能做到还未报幕,观众光看到这个影人就能认出这是哪个角色。所以在制作时要下大功夫去雕刻和上色。
还有就是在表演前要提前准备好脚本。我们没有剧本,在读到一个适合皮影表演的故事后,要将这个故事读熟读透,然后自己编写成一幕幕的脚本。
典绛:云梦皮影颜色艳丽,样式丰富,十分精美,应该能吸引不少当代年轻人的喜欢,有没有年轻人因为“好看”加入到皮影戏的传承中来呢?
秦礼刚:我2005年在唐山参加国际皮影大赛,那一次除了全国的各位皮影艺人,还有好几个其他国家的选手都来参加。我在参加比赛的时候,可以说只是个“小萝卜头”,在众人面前显得特别的“微不足道”,这时我在外还没有闯出名气。我被安排在大赛的最后一天才能演出,和其他皮影戏团相比,只有两个人,别人表演时会有人“把幕”、“守台”,不让其他人上台或者去幕后打扰表演。而我除了招呼大家来看演出,再没有精力去管其他。但在表演完后,人们非常激动,觉得我们的表演、手中的影人、舞台的设计都独具一格,我们的影人精美到他们不相信我们只是“二人班”。我的影人制作用的是聚乙烯胶片,这种胶片的透明度和传统影人制作使用的驴皮不一样,上色颜料也不一样,云梦皮影的影人色彩亮丽非常通透。所有人看后,特别是那些外国选手都跑到我房间里面端详我的皮影,给它们拍照,和我交谈。我把皮影技术还有一个人如何表演这么多角色的技术方法都教给他们。
这次大赛让我“走红”,在皮影戏圈中获得了些名气。往后去参加别的比赛,这些漂亮的影人总能第一时间吸引在场摄像师的全部镜头。再后来我还收了三个外国弟子,一位是美国人叫刘星星,一位是意大利的叫安妮,还有一位是法国的叫艾丽娅。在收艾丽娅为徒之前,有几个法国人来找我拍摄制作了一部记录电影叫《云梦皮影艺人和他的影迷们》,这个电影在法国播放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还获得了不少奖项,让更多的外国人喜欢上了这门中国的传统艺术。艾丽娅就是在看了电影以后,跑来我这里拜师学艺的。她是一位小学老师,现在学成回法国,把中国的皮影戏教给法国的孩子们。
刘星星是美国皮影戏团的主要人物,他主攻皮影戏,他到中国来后想拜师,别人建议他来我这里学习。他来我家找我时我正在国外演出,于是他一直等了我十几天,这让我非常感动。而意大利的安娜她是一位博士生,主攻皮影研究,对皮影非常热爱。
但我们本地年轻人几乎没有愿意学皮影戏的,因为学习并从事皮影戏表演,无法养家糊口。不同于过去,农民一天收入3毛钱,我们皮影艺人晚上演一场10块钱,那个时候大家都想来学。但现在一个孩子上学读书上班一个月就能有几千,来我这学好几年都不知道能不能上台演出,出师以后也不知道有没有市场,无法保障能养家糊口。所以渐渐的也就没什么年轻人来学了。
像现在,没有国家和政府的推广与支持,皮影戏大约是“活不下去的”,前景堪忧,说不定不久以后就真的消亡了。我虽有幸成为这项技艺的国家级的传承人,不希望我们老祖宗留下的这么好这么有特点的艺术、民间文化的瑰宝失传,但现实还是残酷的。如果是在我这一代失传,我会觉得有愧于先人。所以想尽一切办法我也要将它传承下去,没有人来学我就让我的子女学,子女不学我就让我的孙子学。
好在我的孙子是一个很有天赋的孩子,他现在正读大学,所有的皮影道具我都不卖,无论别人出价多少,我都要留给我孙子。
还有一点就是现在大家对非遗越来越重视,我还可以去学校传承云梦皮影戏。我在一家学校里教孩子们做皮影,唱皮影,已经5年了。还组成了校皮影戏团,两次去北京参加校园皮影大赛两次都拿了金奖,我觉得“非遗进校园”真的是非常好的传承方式。
水泽滋养,万物生生不息,云梦泽滋养着这里的人民和文明,云梦皮影戏也一定可以在这方土地上传承下去。万物有荣衰,哪怕一时式微,总有柳暗花明之时。年轻一辈心中日益强大的文化自信,将会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坚实基础。
出品:方栩
总编:纪烨霖
监制:闫晓辉
策划:典绛工坊
编辑:木予吉 周唐
采访:李旭媛
撰文:木予吉
插画:王康明视频
部分插图由秦礼刚老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