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民族的服装特色究竟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2-01-16

​​ 

 

 

昨天我在湘西采风,看到苗族瑶族同胞穿着极富民族特色的服装,赞赏不已。席间,有个瑶族青年问我:汉族的服装特色是什么?

我一时语塞。

他的提问引起了我的思考,少数民族能说汉语,而汉族人不会说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有自己的舞蹈,而汉族已说不清什么舞蹈代表着汉族。说服装特色,汉族人根本就没思考过这个问题了。

占中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汉族人,服装其实已经西化了,从上层到市井,正式场合以西装为“正装”代表,即使不穿西装,如今五花八门的样式,其实都是吸取的西方服装元素,顶多融入一点中国古典元素。

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一般看语言文字、饮食、服装、建筑几大方面,汉民族除了语言文字和饮食还在顽强坚守外,服装与建筑是被西方文化冲击得最厉害的两大领域,我们如今强调文化自信,但至少在服装与建筑方面失去了文化自信。

有人兴高彩烈地说,如今许多女人穿旗袍,那不是民族特色吗?旗袍风行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虽然很美,但我认为当时仅仅局限于名媛们,并非全民族女子普遍穿着,如今兴起旗袍热,多少含有女性追求高贵的情愫。但至少弥补了中国人留给世界没有服装特色的印象上的缺陷。

其实,一个汉民族占人口主体,有着几千年悠久文化史的国家,肯定是有服装特色的,虽然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演化着,那便是“汉服”。

从文献及考古成果来看,如今的欧美等地的人还如野兽般裸着的时候,黄帝时代便有了“胡曹作衣”。“伯余之初作衣也,綖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后世之为机杼胜复,以便其用,而民得以掩形御寒。”(西汉刘安《淮南子》)也就是说,在原始纺织技术应用之前,就有了手编织物做衣裳的历史。山顶洞人的出土文物,已证实我国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初始,北方先民们已创造出利用缝纫加工为特征的服饰文化。唐尧时“冬日麑裘,夏日葛衣”(韩非子《五蠹》),说明那时的服装材料已分成了皮革与植物纤维纺织品,且在穿着上有了季节区别。

战国时的猎人一律短衣、紧身袴。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的帛画,贵族妇女云纹绣衣。春秋战国至汉代,贵族男女衣着,有袖口的称“袍”,无袖口的称“衫”。汉代的农民,照法律规定只能穿本色麻布衣,不能着色,反映了等级制度。晋代女人衣着“上俭下丰,皆掩腰。”

隋朝上层社会的女子多穿无袖端的大袖衫子,另加小袖式披风,披风多翻领,内外不同色。而普通女子则着小袖上襦。

从唐初李寿墓中出土的《步辇图》中宫女穿着来看,初唐衣着还多沿袭隋代旧制,变化不大。一般多小袖长裙,裙上束至乳部以上,外着半臂。裙常采用两色绫罗拼合,形成间道裥褶效果。

著名的《清明上河图》里,宋人的穿着竟然各种职业都不同,式样十分丰富。如裹香人“顶帽披背”,质库掌事“著皂衫、角带、不顶帽之类”,在酒吧里为客人斟酒换汤的女人必“腰系青花手巾,绾危髻”。富家子弟则“丫顶背,带头巾,窣地长背子,宽口袴,侧面丝鞋,吴绫袜,销金裹肚”,秀才们则是“把一领皂褙穿着,上面着一领紫道服,系一领红丝绫吕公条,头戴唐巾,脚下穿一双乌鞋。”贵族女子在夏天衣着薄质纱罗,外衣衫子对襟,有两长条花边由领而下。

而到了元代,由于是蒙古族人统治,服饰则百花齐放,各民族特点兼容。如男服有深衣、袄子、褡护、罗衫、汗衫、披袄、团袄、夹袄……围腰有玉带、金带、角带、出袖……头上戴的有帽子、笠儿、凉巾、暖巾……佩服有昭文袋、钞袋、手帕、汗巾……脚下穿的有朝靴、花靴、钉靴、球头直尖靴、麻靴……

而女性服装还分南北,南有霞帔、坠子、大衣、长裙、衫子、背心、裙子、衬衣……北有团衫、大系腰、长袄儿、胸带、里衣……

一直到明朝,中国人的服装都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各民族特色融合中演变。清朝实行强制性的“剃发易服”,汉服遭到毁灭性打击。民国推翻清王朝后,男子以“中山装”为正装,兼着长袍马褂;女子则以旗袍为时尚。但无论怎么变化,愚以为,汉民族的服装,以汉唐时的“长袍宽袖”为主轴,虽然相比较于现代服装而言有些繁琐,但宽松,休闲味浓,这与古代中国农耕文明发达相契合。

当然,专家们对汉服特色的权威解释是:上衣下裳,分为领、襟、袵、袖、袂、带等十部分,有三种长度:襦、饾、深衣。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袵、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华文化也在日渐影响着世界,麻将、广场舞已深受欧美人喜欢。如果越来越多的国人喜欢上了汉服,那么总有一天汉唐之风会吹遍世界。​​​​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