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蓝天惠民生 务实重干促发展——卫东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工

发布时间 :2022-01-30

​​生态惠民生,数据见成效。2021年,卫东区大气环境质量实现“两降一增”,水环境质量取得历史性突破,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辖区主要空气质量指标、出境水断面水质首次全面达标,各项指标圆满完成市定日标任务。2022年1月16日,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向卫东区委、区政府致感谢信,向卫东区为全市环境质量改善做出的贡献表示衷心感谢。2022年1月18日,卫东区人民政府对卫东生态环境分局和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进行了通报表扬,对卫东生态环境分局记集体三等功

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自污染防治玫坚战开展以来,卫东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推进“四区建设”、打造“四个卫东”奋斗目标,攻重点、克难点、补短板、强弱项,打好联动仗,出好组合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推动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深入开展环保领域“万人助万企”行动,重拳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治理全面提升,辖区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一、强组织,建机制,高位推动夯实责任落实

卫东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污染防治攻坚工作,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建立“2+N”重点工作运行机制,健全了区委、区政府决策层组成的科学治污指挥体系,完善了区、街道、社区(村)三级联动的卫东区污染监管网格化管理制度。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区委书记、区长牵头协调环保重点工作,组织观摩推进活动,四大班子领导严格抓好分管领域和分包联系街道环保工作,区人大、区政协组织开展专题调研、环保视察等活动,成立了区纪委监委、攻坚办组成的责任追究体系和督查队伍,昼夜不间断督查,科学调度精准管控,形成了区直部门、街道、村(社区)组成的纵横结合、协调联动体系,高效推动了污染防治工作在全区形成了全区动员、全民参与、全面防控、全域治理的生态文明建设良好局面。

二、强弱项,补短板,科学治污守护“鹰城蓝”

    卫东区坚持网格监管、科学调度、精准防治、精细管控,以环保突出问题整治为重点,全面开展冬春季扬尘防治、夏季臭氧协同治理、秋冬季应急管控、涉煤矿区生态环境整治行动,通过紧盯重点抓整改、对标对表抓提升、举一反三全覆盖、精准施策抓落实,确保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全面落实。一是加强工业企业治理。58家重点监管企业,均实现稳定达标排放;违规非道路移动机械清场工地30余个,清理违规非道路移动机械30余台;检查涉VOCs企业37家,督促立行立改问题21个;对9家企业开展空气质量改善帮扶检查,督促整改问题7个;严查企业环境违法行为,出动执法人员300余人次,检查企业400余家次,下发限期整改通知40余份,立案查处19起。二是实施扬尘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坚持对工地24小时不间断巡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共下发整改通知24份,全部整改到位。严查夜间渣土运输车辆违规行为。排查渣土运输车辆200辆次,下发《公告》《提示函》等900余份。三是开展北环路扬尘污染防治集中行动。加强北环路、许南路清扫,重点路段抑尘。严格要求道路施工现场设置围挡、土方和散碎物料全部覆盖、出场车辆全部冲洗干净、渣土车辆全部密闭运输、拆除工程和土方工程全部湿法作业。四是开展城市清洗清洁行动。严格执行《道路清扫保洁作业规范》,切实加大机械清扫力度,精细化保洁作业。每周常态化开展城市大清洗活动,推进重点区域的道路扬尘治理精细化管理水平。五强化油气回收、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全区所有加油站及油罐车均已完成油气回收改造,每季度开展油气回收自行监测,共检测储油库1座,加油站4家,油罐车11辆。完成检测辖区三个卡点及大型企业柴油货车1594辆、储油库1座、加油站4家、油罐车11辆。

    三、溯源头,控水质,四水同治守护“水清河畅”

卫东区强力实施“四水同治”,同步做好水生态修复,推行“河长+检察长”、“河长+警长”治河模式,积极开展河湖“清四乱”行动,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打造乌江河上游生态景观带,进一步提升了城东河、吴寨沟、煤泥河、月台河黑臭水体整治标准和整治效果。一是持续开展河湖“清四乱”。认真落实“河长制”要求,巩固提升河流“清四乱”整治成果,清理淤泥垃圾800立方米,清理河道长度累计150公里。二是查清入河“污水”。区攻坚办、河长办牵头,全面排查八矿和八洗工业废水排放及处理情况;绘制北湛河流域图,组织开展区级河长巡河40次、街道河长巡河457次、村级河长巡河1772次,发现和解决问题61个,治理和取缔违法排污口4个。三是严管断面“出水”。扎实开展辖区涉水企业执法监管,加强辖区10家涉水企业检查频次,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确保水污染设施正常运行。四是强力推动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协调平顶山市兴城城市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八矿区域污水处理厂,解决八矿以东污水直排问题,建成一座日处理2500吨的八矿区域污水处理厂,铺设排污管道3公里,经过管道及明沟排入北湛河,彻底解决了八矿区域生活污水直排问题。目前正在筹划建设八矿区域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项目。据省考核通报,2021年1月-12月份,我区出境水断面(北湛河襄县曹里村)达标率100%。获得水环境生态补偿金120万元,位列各县(市、区)第一。

四、严防控,重修复,稳步推进守护“一方净土”

卫东区坚持突出重点、破解难点、统筹推进原则,继续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坚工作、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污染地块详查、治理与修复、土壤环境监测制度等重点工作,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城乡垃圾处置,严厉打击随意倾倒垃圾固废等行为,守护好一方净土。一是深度推进净土行动。检查平顶山市垃圾填埋场、平煤神马帘子布等重点监管单位土壤污染防治情况,对天宏焦化有限公司疑似污染地块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情况进行现场核查。二是开展2021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暨农业农村污染治攻坚战重点工作调度、重点监管单位规范化管理、卫东区“十三五”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成效评估县级自验等工作。三是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和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对辖区企业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环境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排查,逐项查阅安全生产工作台账,对排查发现的环境安全隐患,责令立行立改。对神马帘子布等21家涉源单位每季度开展辐射隐患检查,确保放射源和射线装置合法安全受控运行。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土壤环境风险稳中可控。

五、简程序,惠民生,提升环评服务效能

一是规范环评审批。全面落实“一个窗口受理、一次性告知、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办事机制,实行环评审批“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严格执行环评审批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发挥好环评审批“总开关”、“控制阀”作用。二是实施简化豁免管理。凡《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年版)》未作规定的建设项目,不纳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三是压缩环评审批时间。加快建设项目审批,承诺报告书20个工作日(法定时间60日)、报告表10个工作日(法定时间30日)内完成审批。对告知承诺制审批项目,审批时间缩短为报告书15个工作日、报告表8个工作日。四是实行不见面审批。积极推进拓宽服务渠道、优化办理流程、整合政务资源、共享部门数据等,实现群众和企业网上办事,在实体政务服务大厅或政务服务网网上申请,从受理到送达结果,全过程只需申请人到政务服务大厅“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确保各类环保行政许可事项通过网上办、预约办、邮寄办等方式办理,推动“一网通办”下“最多跑一次”审批向“不见面”审批转变,助推建设项目快速落地。五是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坚持“项目为王、企业为先”理念,印发活动方案,细化服务举措,做到躬身入局、履责于行,帮助企业解决堵点难点,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六是每月开展企业服务日活动。通过召开座谈会和局领导班子成员现场走访调研等方式,详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及生态环保工作情况,宣传环保惠企政策和法规,切实倾听企业心声、解决企业之困,将“我为群众办实事”落到实处。今年以来,已累计开展企业服务日活动12次,帮助建材、石墨、机械加工、汽修等40家企业,解决问题30余件。

六、严监管,优服务,提高环境监管效能

一是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印发《“双随机、一公开”联合执法实施方案》,检查计划、检查结果及时、准确、规范向社会公开。2021年,全年共检查一般排污单位49家,重点排污单位15家,特殊监管对象24家,出动执法人员200余人次,对检查存在问题的企业及时下发整改通知,督促企业限期整改,抽查结果公示率达到100%。二是实施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严格执行《河南省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管理制度》,优先将辖区治污水平高、环境管理规范的5家企业纳入正面清单,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细化轻微环境违法行为减免处罚的情形和程序,审慎采取查封扣押、限产停产等措施。充分利用在线监控、视频监控、大数据分析等科技手段开展非现场检查,及时提醒企业正常运行污染防治设施;通过实行分类监管、差异化监管,勇于创新探索,积极推进监管方式转变,优化执法方式方法,提高执法效能。2021年,通过视频监控检查企业50次,通过用电监控检查企业60次,通过电话服务企业25次,现场帮扶企业10次。三是提升非现场执法和精细化管理水平。采取视频监控和环保设施用水、用电监控等物联网监管手段,推动企业环保用电智能监控系统和大宗货物运输门禁系统建设,建立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超标预警、超标信息督办等工作机制,严厉打击超标排污等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四是实施差异化减排,推动绩效分级管理。全面推行重点行业绩效分级管理。针对不同治理水平和排放强度的工业企业,实施差异化的减排措施。减少对环保投入大、运行效果好、排放量小的企业停限产措施,推动行业企业治理水平整体升级。对辖区58家企业开展重点行业绩效分级提升培训,已验收通过A级企业2家,B级企业6家。

七、严执法,提效能,锻炼环境执法过硬本领

一是严格执行生态环境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做好重大行政处罚备案及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工作。2021年,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19起,下发行政处罚决定书19份,处罚款111.1273万元,移交公安涉嫌污染环境罪案件1件,下达的19起行政处罚决定均在卫东区网站公示。二是贯彻落实省市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工作要求,参加市、区行政执法案卷评查,规范执法检查程序、案件审查程序程序,确保违法事实不清不盲目决定,证据不充分不勉强决定,定性不准确不轻易决定,法律程序不完备不忙于决定,利用法条不确切不随意决定。三是优化执法方式。坚持规范执法、严格执法、文明执法相结合,规范服务、优质服务、廉政服务相统一,树立执法队伍良好形象。四是开展生态环境执法大练兵比武活动。采取实战练兵、实地培训、线上线下学习、知识竞赛、案例解析、交叉互查等措施,全面提升执法效能。五是畅通环境信访渠道,及时化解生态环境领域群众诉求。设立环境信访投诉热线“3992862”,24小时专人值班,确保应急值班信息渠道畅通,受理生态环境领域网络舆情、12369热线、12345热线等信访投诉件509件,办结率、回复率、满意率均为100%。

八、强学习、带队伍,科学提升环境管理水平

为打造一支执法严格、作风硬朗、纪律严明、务实高效的生态环保铁军,卫东生态环境分局高度重视队伍规范化建设。一是学习规范化。坚持每周一班子例会、每周五全体人员集中学习制度,以提升环保队伍法律水平、提升执法担当能力、提升干事创业精神的“三提升”为举措,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纪律严明、行为规范、执法公正、服务高效的环保队伍,营造风清气正工作氛围,打造干事创业好队伍,不断提升环保队伍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二是制度规范化。修订完善日常日常考勤制度、请销假制度、工作人员去向告知制度、检查通报制度,规范优化公文运转、固定资产管理、财务报销、公务用车、印章管理等工作流程,形成了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坚持做到制度性工作程序化、程序性工作规范化、规范性工作经常化,严格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切实构建职责明确、务实高效的机关运行机制,进一步提升干部职工遵章守纪意识和机关管理服务水平。三是业务规范化。持续性开展环保法律法规及业务培训,邀请业务专家,通过业务知识传授、业务知识考试、案卷评查等学习方式,有效提升业务知识水平。创新开展“执法研讨会”,对日常执法、违法案例、风险排查等进行专题分析、专题讨论、专题研究,强化对环保相关政策、法规的研读和理解,细化环境执法流程和措施,不断提高工作人员分析和处理环境执法、环境监管等问题的能力。

回顾近年来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卫东生态环境分局的同志们颇有感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卫东区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的几年,污染防治最为忙碌的几年,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力度不断加大的几年,生态环境管理日趋成熟的几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的几年,更是辖区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的几年。”

新使命催人奋进,新征程任重道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追求,就是生态环境保护铁军的奋斗目标。新的一年,卫东生态环境分局将锚定“生态文明建设”总目标,聚焦“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总要求,围绕“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基本思路,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进生态修复,实施机制创新、能力提升、督察整改、排污许可四大污染防治基础性保障工程,让绿满卫东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美生态底色,为高质量打造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样板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鹰城贡献环保力量!


 ​​​​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