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错过混剪的同学可以看这里 ↑
步入2022年,不想再轻易怀揣着兴奋的心情或设立太多新目标,甚至不觉得一年前的生活和现在相比有什么明显变化。疫情没有好转的迹象,互联网环境依旧嘈杂而令人费解,还是继续聊聊下半年的恐怖片吧。
对于一部作品的讨论,我们基本上综合了关注度、媒体口碑、各平台打分,以及个人观感的偏好,将其归类到文章不同单元里去聊。比如“Highlight”即好评率较高的热门恐怖片,“Oops”即关注度高但实际评价偏低的作品。经过内部几位朋友的商量,我们这次尝试设立了新的单元“Second Opinion”,来讨论那些评价在“Highlight”与“Oops”之间,或者口碑相对两极的作品。最后 ICYMI 依旧是冷门作品拾遗的单元。当然文章的点评与归类始终是“仅供参考”至上。大家完全可以根据个人偏好,自由讨论和评价。
另外,诸如《王国:北方的阿信》和《谤法:在此矣》等下半年恐怖剧集衍生的特别篇电影,将不纳入文章讨论范畴;而《南巫》鉴于目前的片源性质问题,也暂时不在本次文章里聊了。
首先从大家最熟悉的温子仁聊起。从《恶性》《肿瘤侠》再到正式译名《致命感应》,加上前期高度保密的剧本、媒体的只言片语以及内地视频平台的引进消息,观众也不断调整预期,好奇成片到底是什么模样。但这一次恐怕是大家最不熟悉的一部温氏作品:用一个非常招牌式的“鬼屋”开场作为障眼法,却引出一个完全不像温子仁的故事——从Giallo到Slasher到Body Horror,甚至最后还有超英片的架势。
温导用类型和元素糅杂的方式,致敬他70-80年代的恐怖偶像——马里奥·巴瓦、达里奥·阿金图、德·帕尔马和柯南伯格,让观众对他再次“刮目相看”。尽管整个故事不算新颖和精致,但凭着极佳的视听调度、爽快的血腥桥段以及令人咋舌的情节转折,成功撑住了电影的精彩体验。
另一部备受关注的《灵媒》争议颇大。一方面是那些可能令人生理不适的片段,另一方面在于伪纪录手法的“真实感”。创作者的初衷或许是想为“外来者对当地民俗的观察与纪录”提供一个“窥探”视角,以达到效果更佳的临场恐怖体验。本片不乏做得好的地方(如监控镜头、绿光夜视效果等),但也得承认在拍摄机位、镜头动机和剪辑方面处理得不够合理和自然,陷入一种太迫切展现奇观而刻意为之的状态。
不过换句话说,导演知道观众想看什么,并不吝于用最生猛、直接且可怖的方式来“满足”观众,依托东南亚神秘的民俗文化元素和山谷取景,将一个诡秘莫测的“鬼上身”故事拍得邪上加邪,毫不留情面地呈现一个原本正常的个体和家庭是如何被灵异力量一点点地撕裂、摧残和瓦解。循序渐进的节奏也把握恰当。所以不管怎么样,《灵媒》的惊悚程度、热议度以及豆瓣十几万的观影人数,足以证明其“年度最热恐怖片之一”的地位。
尽管有R·L·斯坦名声在外的原作加持,网飞出品、导演变动、前期宣传不足,再加上一口气套拍上三部的发行方式,种种“扑街迹象”让观众们对一开始被寄予厚望的《恐惧街》画了一个大问号。事实上,《恐惧街》确实让很多原作粉丝失望了,因为电影与原作的关系非常微弱。
导演丽恩·贾尼埃克借《恐惧街》之壳,以一个青少年冒险故事为主轴,通过交织的时间线完成了对70-80年代传统Slasher、90年代校园Slasher、新千年Folk Horror三个恐怖浪潮的一次大回顾。复古怀旧风、杂糅的恐怖元素、足够的血浆与幽默、讨喜养眼的角色、人设各异的杀人狂乱斗,让《恐惧街》系列变成了一场物超所值的恐怖迷狂欢。当然,就算你对以上的所有优点都不感冒,作为LGBT恐怖片至今以来主流化最成功的例子之一,这个系列也足以值得被记住。
作为沙马兰首次改编他人作品的尝试(改编自绘本《沙堡》),《老去》意外地成为了沙马兰创作生涯中最古怪的作品之一,与年初罗梅罗的《游乐园》相映成趣,一个具象、一个抽象地呈现了对“衰老”的恐惧。沙马兰在《老去》中尝试了新的视听风格和高水平的特效化妆,“一天之内极速衰老”的高概念设定也将他的奇观想象力发挥到极致,可以说《老去》是沙马兰对“时间”的一次诗意、却又血淋淋的另类呈现。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即将于2月开幕的柏林电影节,将由沙马兰担任评审团主席,浸淫于类型片中的他会在今年选出一部什么样的金熊呢?我们拭目以待。
《Soho区惊魂夜》的批评大多源于它的“俗气”。但换个角度看来,这正是它重要的核心。就像是意大利的铅黄小说、美国的低俗杂志、英国的“一便士惊悚”小说,《Soho区惊魂夜》仿佛把这种19-20世纪前半段的欧美地摊文学搬到现在重新演绎——金发女郎、霓虹秀场、连环杀手,都是标配的元素。埃德加·赖特凭借其类型视听层面高超的处理技巧以及对伦敦的深厚感情,将希区柯克和铅黄式的迷魂阵、今敏的幻觉和梦境、吉尔莫·德尔·托罗和弗拉纳根的现代鬼魂,都塞进这个老派且花哨艳俗的鬼故事&犯罪故事,让这种“俗套”至少披上了一层美轮美奂的华丽外衣,甚至连脸谱般单调的角色都成为了呼应陈旧文本中的一个个幽灵。
扎实的叙事节奏、一流的氛围营造、丽贝卡·豪尔的出色表演以及抽丝剥茧的悬念铺排...《夜间小屋》值得夸赞的地方实在太多。从前作《黑森灵》到这部,始终水准在线,大卫·布鲁克纳确实不负众望。影片最亮眼之处在于利用空间结构错觉制造的恐怖形象,前所未有,非常奇特。并且“Nothing”这一形象背后,不只是简单作为一种灵异概念,它呼应的是一种近乎“无解”的谜团,是看似“空无一物”但如影随形的恐惧感,是角色“空洞”的悲伤情绪。在这一点上,《夜间小屋》便值得再看一遍,细细咀嚼其中的意味。
摘下戛纳金棕榈大奖的《钛》用相当“酷儿”的性/别与身体叙事,延续了前作《生吃》的“异色成长史”,大胆而猛烈地对主角进行熔融、延展和铸造,冲破身体、性别及情感性向的界限。情节上的惊世骇俗及对身体疼痛的细致展示,也带来了更大的争议以及和褒奖几乎同等声量的批评。但对恐怖影像的语境拓宽和框架突破,或是对当下社会议题的敏锐探讨,都能看得出野心远大于前作。对以往类型作品的借鉴和灵感,配合着出色的制作带来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视觉奇观。
挪威的《无辜者》的“出圈”令人有些意外,或多或少能反映恶童题材在国内观众缘还不错。“超能孩童”的概念仿佛提取自斯蒂芬·金的小说,但这样的故事不必非得用科幻叙事或者落脚于什么成长的话题,像这样简单呈现一场属于孩子们的谋杀游戏也有其独特吸引力。影片对孩童无端的、阴晴不定的“恶”的描写微妙且大胆;在异能的展现上则十分克制,没有大起大落的奇观,仅是角色间隐秘的通感、神态表情甚至是空气的阒然变化。视听设计有出彩之处,影像风格阴郁而冷冽,惊悚氛围营造到位,几个小演员也表现不凡。
把《月光光心慌慌:杀戮》放到这个单元,是在豆瓣评分与影迷评价之间权衡的结果。影片对上一部结尾的承接非常紧凑,高度限制故事发生的时间与空间,大幅度提升Micheal Myers的战斗力和砍杀情节的血腥度,并将恐惧感扩散至整个社群,在若干层面来看是一次更为爽快的续作。对于系列粉丝来说,经典配乐、复古的质感、旧角色回归以及不遗余力的杀戮,都是“正统”的魅力与趣味的表现。
当然不可忽视的是《杀戮》在国内的观众缘终究不是太好。或许是叙事和运镜的精致度不及上一部;或许是这种“俗套”的逻辑,比如怎么也死不掉的人魔、总是做出错误决定的蠢角色等,无法再令观众信服;或许是为了探讨时政议题和指涉现实问题而安排的情节实在不够自然、合理。无论怎怎么样,Halloween系列永远不缺拥趸,但按照目前这样的趋势,终章要如何圆场和挽回观众,仍是一个未知数。
同样作为续作,《屏住呼吸2》更偏向于一部动作惊悚片,提升了血腥程度,努力利用“盲”的特性设计各种还算有巧思的动作桥段,并且对盲老头一角补充了人物背景以“正当化”其行径,甚至增加了狗的戏份和重要性。而几乎全员反派、以恶斗恶的故事只是一种流于表面的“过瘾”,本质上还是强行续写。叙事节奏、镜头调度和气氛营造也肯定远不及前作。简单来说,第二部保持了一定的可看性,但实际上没什么存在的必要。毕竟第一部的优异,不代表观众对这个IP或角色有依恋感。
新版《糖果人》以老版的故事作为起点,用士绅化、现代艺术等元素以及精英视角为这个都市传说注入了一种“当代性”。Candyman不再只是一个恐怖形象,而是成为了一种容器,驻留的是历史种种受压迫之黑人的灵魂。影片在视听语言上毫不廉价,尤其是摄影、构图与镜面的运用非常精良。但比起用情节呈现一个神秘的都市传说故事,《糖果人》似乎更想传递自己的社会理念:直白政治诉求塞得太多,恐怖元素又相对克制,故事也比较寡淡。比起传统美式恐怖的旧作,也用了理解门槛相对较高的现代艺术来呈现恐惧。这对于大部分老版粉丝或是单纯追求直观恐怖体验的观众来说恐怕不是一次令人满意的作品。
尽管观众反响平平,但本片黑人女性导演尼娅·达科斯塔已经获得了迪士尼的邀约成为《惊奇队长2》的导演。在现在黑人题材恐怖电影逐渐强势的当下,也许时间可以证明,新版《糖果人》有可能成为新世纪最重要的黑人恐怖片之一。
《身在其中》两位导演先后推出两部新作,但比起《恶灵坎蒂莎》这种没什么人关注的败绩,《深宅》显然更令人瞩目。片中“水下鬼屋”的概念比较新鲜,虽然实际拍摄执行起来难度颇大,但在场景之外却没玩出新的东西,故事和桥段没能很好地利用水下空间展开,跟传统的“鬼屋”电影无甚差别;也始终没有克服水下拍摄所面临的难题:人物表演局限在氧气面罩内、伪纪录视角切换凌乱、温吞受掣的互动、过于昏暗的环境等。当然从体验的角度来说,深水的幽闭恐惧与危机感、阴森的场景氛围加上邪教与鬼怪元素,惊悚程度还算保持在线。整体来说算是一次不够丰富但有想法且不容易的尝试。
暌违七年的回归之作《致命录像带94》走起了九十年代复古风,用刻意低清、带有故障画面质感的伪纪录录像带呈现更阴森带劲的恐怖效果;内容则依旧延续“总有一款合你口味”的多样性选择:守灵夜惊魂录像、探访都市传说的新闻摄制组、人体改造实验的“眼球摄像头”等。尽管整体质量难以回春到前两部的巅峰水准,但也算正常发挥,至少原汁原味程度好于上一部《病毒》。就个人而言,“守灵夜”是最好的一节,小格局内恐怖气氛与张力处理得实在精彩;最受大多数观众待见的印尼篇反而是最“跑题”的,尽管充满视觉刺激,但有违复古的主题风格,显得有点格格不入。
档期一推再推的《鹿角》终于得以面世,但却未必尽如人意。影片具备了极佳的故事开场要素:冷峻考究的摄影、阴郁颓败的氛围、孤僻压抑的孩童及其不为人知的阴暗秘密;也不乏精彩的实体怪物造型设计和生猛的残肢断臂镜头。奈何故事往后便不再有更多惊喜,俗套的美式怪物片模式、浅尝辄止的民俗传说与社会话题、草率的角色关系刻画和收尾,让人有一种意犹未尽的遗憾感。
来到第六部,《鬼影实录:血亲》彻底转变了系列以往的路数,不再是灵异作祟的家庭录像,而是民俗异教的调查摄制;对风格的追求也由伪纪实的真实感,转向血腥怪物片的直接感官刺激。当然这对大多数观众来说是一次突兀且不易适应的变调,感觉像是随便拎来一部伪纪录恐怖片就挂着“鬼影实录”的招牌拿来卖;但对于能接受的朋友来说,这何尝不是一次避免挑出框架的新思路,毕竟导演威廉·尤班克本身不乏类型片执导的功底和经验,片子在诡异民俗氛围和惊险紧迫的逃生桥段方面的效果确实不算差。
《至死不渝》始于一个仿佛借自《杰罗德游戏》的有趣设定,但并没有走向什么困境或创伤的隐喻,而是简单直接地呈现一个“拽着一具尸体该如何逃生”的惊险故事。主角不仅要想办法挣脱自身的束缚,还要在危机重重的有限空间内展开与暴徒的斗智斗勇,这种概念上的趣味已经拉得很满。当然实际成片对设定的完成度、两性关系的探讨、角色的塑造以及梅根·福克斯的演技,都或多或少存在明显硬伤,但如果这些瑕疵都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话,《至死不渝》还算是部尚可一看的惊悚作品。
《血色天劫》很难不精彩,不过是属于那种“营销号爆款”式的精彩——光是“恐怖分子劫机遇上吸血鬼”这个设定就足够“全程高能”了,密闭空间内的紧凑叙事更能保证“无尿点”,而“母亲为保护儿子不惜变成怪物”作为标题文案都能养活一大堆短视频号了。精彩本身不是坏事,而且本片确实在Netflix上获得了非常不错的收视成绩。问题是影片发展到后面变得十分聒噪,场面不断失控,调度混乱。随之而来的棘手状况不断地堆叠却没有一个真正有效、聪明的解决方式。角色反复在暴走和无助的状态间跳跃。全片看完实在是“精彩”得有些累人。
代表冰岛角逐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的《羊崽》,同样是一部反复流转于各种电影号的话题作品。片子的影像氛围、摄影和取景都相当不错,不少“动物视角”也令人眼前一亮。但“半人半羊”看似猎奇,实际上导演其实并没有打算以此制造太多的戏剧性冲突,观众还没来得及思考这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角色反而很快并且自然而然地就接受了这个怪异设定,导致在对故事议题本就不太感兴趣的观众眼里,影片大部分时间里只是一个慢节奏的养崽故事。
据称耗费了三十年的定格动画《疯神》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精妙细致的制作、阴暗绝望的氛围以及繁复怪异的暗黑元素,鲜活描绘了一幅污秽恶浊、光怪陆离的末日炼狱图景,令人惊叹。但困惑的地方在于,这种奇观的堆砌实际上没有在视觉逻辑和叙事逻辑上达成协调、连贯的效果,仿佛创作者并不在乎自己要表达什么。于是观众也在这场过分自我沉溺又不知所云的噩梦中逐渐失去了观赏和解读的兴致。只能说这样的片子,真的看个人口味的契合度了。
园子温遇上尼古拉斯·凯奇,大概只会走向两种极端,要么神乎其神要么烂得别致——《幽灵之国的囚徒》显然属于后者。配乐和场景还算可圈可点,但浮夸造作的舞台剧风格、莫名其妙的桥段、疲软无力的节奏、浅显乏味的剧情、呆板幼稚的元素和趣味展现,都让人如坐针毡,充满强烈的水土不服的尴尬感。而在这种不知所谓的状态下又要试图去表达核恐惧或霸权主义等严肃话题,效果显得十分儿戏。
从火极一时的《第九区》,到“燕麦工作室”几部视觉效果和怪物造型都相当惊人的科幻恐怖短片,尼尔·布洛姆坎普自然被寄予了厚望。然而新作《恶灵》却栽了跟头。片中“赛博驱魔”的概念看似新奇却徒有其表,到最后都没有发挥出多重要的解决问题的作用。内核仍然是俗气的情感关系刻画,既不深刻亦不动人,甚至拧巴。桥段缺乏记忆点,过目即忘。恐怖氛围也没有什么效果。情节推进和结局更是处理得仓促。
作为非游戏玩家,无法从“还原了多少”的角度评价《新生化危机》。就电影本身质量来讲,不得不承认场景的氛围渲染和个别恐怖桥段的设计还是不赖的;与保罗·安德森版相比削弱了不少动作/科幻元素,转而营造更多的恐怖感。但问题在于故事发展和角色塑造给人一种“预设观众都很熟悉游戏,那么就不再花太多笔墨去铺垫和描写了”的简单粗暴感,特效十分廉价,第三幕也草草了事。这样一部败兴的重启之作,尽管还自满地搞了个片尾彩蛋,但也很难让人对后续作品有所期待了。
哪怕再一次变换着故事、场景和风格,哪怕该系列依旧有观众买账,《人类清除计划5》还是毫不意外地难看——这种“难看”,跟主角是不是墨西哥人没有关系,跟杀戮日失不失控没有关系,跟长镜头用得好不好没有关系,跟影射了多少美国当代社会问题也没有关系。它归根结底还是围绕着那一个愚蠢幼稚的、自作聪明的、一句话就能说完但非得要做各种加法来佯装“创意”的老土概念。话说回来,也没什么人想带着恐怖片的预期去看一堆枪战戏吧?
《魔爪入室》没有如其字面意思将故事局限在“家宅被入侵如何逃生”,而是讲述一桩入室抢劫事件后产生的余波。整部电影看似疑点重重,实际上悬念的设置都是强行设定,没有考虑好角色合理的行事逻辑和动机。线索过早暴露但又没有足够的叙事技巧去支撑这个故事,再加上单薄的角色刻画,导致后半段揭露真相的过程以及最后对主题和立意的揭示都显得苍白无力。
《致命催眠》是一部从标题开始就不再有太多悬念和惊喜的电影。因为它就像很多“催眠梗”的电影一样,只需要轻巧地交待一下催眠的作用有多强大,后续情节无论有多难以置信,无论反派被神化到什么程度,都可以用“催眠”自圆其说。一切仿佛顺理成章,但逻辑性根本立不住脚,更不用说粗浅的斗智斗勇和角色动机了。
先抛开“自言自语的孩子和她的臆想朋友”和“噩梦醒来还是噩梦”这种老掉牙的情节不谈,《分离》除了略微渗人的木偶造型(但这种“渗人”也只是源于形象本身,不得益于电影)以外几乎挑不出值得称赞的地方:老套又想当然的剧本、不讨喜的人设、大量无意义的对白、糟糕的演技、拙劣的悬念,就这样硬是撑完了100多分钟的时长。导演威廉·布伦特·贝尔从《生存游戏》《灵偶契约》再到这部,尽管始终坚持创作恐怖片,但水平也在明显退步。这让人不禁对他接下来的《孤儿怨前传:首杀》打个大大的问号了。
《一个经典的恐怖故事》如片名所示,或多或少有着解构或致敬经典恐怖片的“自我意识”,这一点可以保证一定程度的观影趣味。但影片大部分时间只是用一种“俗气”来拍一种“俗气”,(至少前一个小时)充斥着无聊的情节与糟糕的节奏。后半段呼应片名的情节转折则像低配版《林中小屋》混搭《仲夏夜惊魂》。最后的自嘲尽管让人会心一笑,但更像是自暴自弃的无奈之举,甚至有投机取巧之嫌。
暴风雪小镇上演“狼人杀”——《狼人游戏》在设定上还算有看点,然而成片却相当俗套而做作。惺惺作态的角色塑造、蠢到令人翻白眼的悬念设置、过时又自以为有趣的幽默手法再加上乱成一团糟的群戏,实在让人有点厌烦。而同样作为恐怖喜剧,导演前作《吓我一跳》其实还能夸一两句,仅靠表演与对白撑起停电夜的恐怖氛围;但到了这部已经没什么好感了。
在2020年的华丽扑街之后,Blumhouse和Amazon“再接再厉”,又一次在万圣节档期推出了新的“欢迎来到Blumhouse”四部曲。尽管问题都之前一样,整部电影只依赖一个“一句话可以描述完”的点子,但这次的凑数感其实没那么明显,每部都有明显的议题和定位,稍微还是多了几分诚意的。
四部中比较突出的是《养老庄园》。影片没有像Blumhouse近年其他作品那样议题先行,只是简单地讲述了一个老派的小故事。尽管剧情还是那一套“这里有阴谋但谁也不信我”的展开方式,但有趣的结局跳出了同类诅咒故事的窠臼,也让电影技法和设定的平庸变得可以接受。此外,曾在《潜伏》中出演主角一家奶奶的影后级戏骨芭芭拉·赫希时隔多年再演大女主,成功为电影增色不少。
另一部关注老年人生活的《宾果地狱》则选择了不同的风格,用俏皮可爱的风格讲述了一个斯蒂芬金式的小镇怪诞故事,质量不算上乘但多少保持了一些特色。《母亲的诅咒》借美国的优生学历史搭上了真实案件改编的噱头,有Blumhouse一贯的好创意,但整体依旧只是一部充满陈词滥调的心理惊悚行货。《暗黑之夜》轻轻地点了一下BLM的社会议题,然后很快就头也不回地转向了无聊的青少年吸血鬼冒险片闹剧,创意和完成度都不够。
《今夜林中无人入睡》之前没有放入文章里聊,主要是关注度和评价都较低,故事本身也乏善可陈。《今夜林中无人入睡2》倒是有了一些新的想法,一反前作/传统的Slasher路数,在影片过半时巧妙转换主体视角,以杀人魔的角度和心理状态去诉说这个故事,但这种新鲜感没能持续太久,再加上拖沓的节奏和薄弱的故事,整体还是差点意思。
初看《蚊之状态》的简介及预告会让人以为是一部柯南伯格风格的科幻/身体恐怖片,实际上片子并没有太多骇人的奇观与情节,只是全程专注于刻画一种虚无缥缈的意识或情绪状态,用蚊子作为隐喻来表现某种精英焦虑。问题是这种匪夷所思的意象和角色行为描写,实在难以令观众产生什么共情,味同嚼蜡。只能说部分镜头“拍得美”才不至于让观感太差了。
《囊肿》说来可惜,它具备了足以令人生理不适的变异概念和复古的实体特效化妆与怪物模型,但真正呈现出来却变得束手束脚。表演与对白也没能很好地利用其怪诞喜剧的基调展开。全片的B级恶趣味还没来得及挥洒,就草草收尾了。当然也说不准这种“烂”是一种刻意贴近B级片的“烂”,还是单纯的导演能力问题,但无论怎么说都不够尽兴就是了。
韩国方面,Netflix的《第八天之夜》看似拥有宏大的世界观设定,但只是一场单调老套、虚张声势、网文感浓烈的神魔正邪之争罢了。宗教、驱魔、刑侦、魔幻等各种元素一锅乱炖,却没有一部分拍出了吸引力。情节单薄无趣且缺乏想象力,还要加入故作深刻的说教与煽情。角色刻画失败,包括所谓的“可爱”实际上做作至极。
《鬼门》的取景和氛围还算过得去,但情节和线索铺排得杂乱无序。导演试图在时空结构上大做文章,却根本没有捋清逻辑,还指望观众自行拼凑。全片基本上只是几个角色在废楼里不断被“鬼打墙”,重复着“遇鬼-追杀-逃命”的戏码,剧情的推进却迟迟不见眉目。角色(无论是人或鬼)的行事逻辑也让人摸不着头脑。
泰国的《真相背后》第一印象有几分《探访惊魂》的架势,然而正片却俗到令人发指,从表演、台词、特效化妆、悬念设置、故事逻辑、支线情节、音效与桥段设计,还有最后所谓的真相反转,全部都是生拼硬凑、胡搅蛮缠。社会议题乱塞一通,但根本没有一处得到真正有效的讨论。整部作品称得上是全方面灾难,慎看。
BtoZ 微博发布预告时就被人称为“吸血鬼小时代”的台湾电影《诡祭》用吸血鬼的故事来暗喻阶级剥削与成长的话题,但实际出来的效果只有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硬拗感和自恋感。“中洋结合”的别扭背景、索然乏味的桥段和节奏、角色们装腔作势的表演方式、明明浮夸造作又要故作正经严肃的叙事姿态,令片子的调性始终卡在一个不伦不类的尴尬状态,促不成什么合理且深刻的讨论与反思。
陈果导演的《鬼同你住》显然放弃了如何把一个故事讲好,而是杂乱无序地上演各种血肉横飞、嬉笑怒骂、横冲直撞的尴尬情节,再生搬硬套地把社会话题隐喻嵌入其中,从日趋严峻的住房问题逐渐影射到当今时政。讽刺虽然辛辣但也只是停留在“金句”式的直白,并且片子归根结底不是“看不看得懂”这些隐喻的问题,而是根本就不好看。一切都那么疯癫、狼藉和烦嚣——如果这能被解读成一种对现实环境的刻意戏谑、用“烂”武装自己去抵抗“烂”的话,那未免也太过一厢情愿了。
《鬼同你住》
Netflix的《夜读惊魂》作为一部儿童恐怖片,在“儿童”和“恐怖”两种类型之间平衡得很好,既有属于童话的纯真、奇幻和成长意义,也不乏惊悚效果极佳的恐怖桥段和元素;对主角的塑造充满恐怖影迷情结,甚至还能将“糖果屋”这一旧童话故事进行续写并成为情节发展的重大转折。当然对大多数成年观众来说,这种低龄化的简单故事未必还能引起太多兴趣,但能够在有限的尺度范围内做到这种程度,已经十分不错了。
同样作为儿童恐怖片,《门后的男孩》与导演另一部作品《魔灵》一样,完全不打算拍得多么纯真梦幻,而是逼迫孩子们直面邪恶。尽管整个故事建立在“对孩童能力的高估”的基础上展开,并且不少千钧一发的时刻太依赖主角光环,但这种“高估”能够引发出意外的趣味,看看小孩子在密闭空间的各种限制元素(包括生理限制)内能够最大程度做到什么;同时也打破了以往恐怖片中“作为受害者的小孩子应该怎么样”的刻板印象。当然片子本身节奏紧凑,小孩子演技比想象中好,撑得起这样的故事。
《诡厉信号》围绕一卷意外发现的神秘录像带展开,以黑色电影的阴沉基调,从YouTube流传已久的那些都市传说视频(I feel fantastic 机器人&怀俄明州电视信号入侵事件)中汲取灵感,加上视频当时引起的种种流言与臆测,炮制成了一桩带有世纪末阴谋论气息和时代症候的、借由角色的创伤与执念而不断被探寻下去的神秘谜案。尽管影片对线索的组织和推演显得有些松散,但吊诡迷离的氛围始终在线,对复古年代感的营造也十分到位。喜欢都市传说调查类恐怖片的朋友不妨一看。
《诡屋惊魂》讲述一名非法入境的墨西哥女子来到美国工作,孤苦无依的她只能靠着绵薄的收入住进一栋破败阴森的公寓,却在这里遭遇了恐怖的经历。铺垫尽管略显冗长,但主角落魄的境遇不断牵动着观众,人物表演和整体恐怖氛围也还算到位。最后的怪物造型设计相当精妙诡奇,也算对得住观众长时间的等待与好奇。整个故事的想法类似《异国阴宅》,同样是将少数族裔移民的恐惧、焦虑以及过去的创伤进行具象化,由此带出关于底层移民残酷性一面的思考。
作为一个2010年代兴起的(伪)概念,“高级感恐怖片”(Elevated Horror) 和2000年代兴起的翻拍/重启潮一起占据了2020年代恐怖片的半壁江山,而不少俗气却制作精良的原创传统校园Slasher却逐渐失去了市场,陷入了“既不能讨评论界欢心,又难获得恐怖片粉丝肯定”的两难境地。《你房里有人》便是其中之一。
影片自上线以来便一直遭到“政治正确”的批评,然而实际上,它是一个关于“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的轻松寓言,是一次从左派立场出发,对“过度政治正确”的反思与讽刺——尽管说教的成分一直存在。即便抛掉这些不说,它也是一部有足够观赏性的《我知道你去年夏天做了什么》式老派恐怖片:青春靓丽的俊男美女、爽快利落的血腥砍杀桥段,以及源于角色秘密与“凶手是谁”的悬念设置都带来了比较满足的观感。一部校园恐怖片都已经做到这些了,我们还能对它奢求些什么呢?
《驱魔古法》讲述一名女记者回到自己的祖居地调查巫术文化,怎料却被当地人绑架,声称她已经被恶魔附身。影片从一个“不信邪”的人类学角度切入,逐步揭开墨西哥驱魔的神秘面纱,专注于驱魔仪式的步骤与细节,和角色在此过程中的心理转变,即对一种异文明的“怀疑-惊恐-接纳”的过程,以及对旧日创伤的释怀。整体来说格局虽小,但完成度还不错,氛围与节奏都保持稳定。
《新睡衣晚会大屠杀》在制作上略显粗糙,但仍不失为一部十分有趣的翻拍。影片将老版中的女性表达、古怪幽默和Slasher快感“发扬光大”,对经典桥段与情节进行大胆的反向演绎及玩梗(甚至致敬《惊魂记》《十三号星期五》)。女性反杀不一定只能发生在第三幕,男性在恐怖片中也可以是被凝视、被剥削的对象。通过性别与身份的巧妙置换与调侃、“电钻狂魔成为恐怖流行文化”的元剧情,达成对原作及恐怖片定式的突破。这不比粗暴制造性别对立的新版《黑色圣诞节》要高明得多吗?
作为新一代美国独立电影人的突出代表,编导演全才吉姆·卡明斯在《雪谷之狼》后又交出了一部古怪小品《验收测试》。影片并非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恐怖片,卡明斯用一个怪异的大数据阴谋论故事重新审视了21世纪的社会关系,其对空间、喜剧元素的妙趣呈现维持了水准,但语焉不详的故事和疯魔的表演风格可能让许多观众都吃不消,这也使《验收测试》成为了一部“love it or hate it”的两极化作品。
《验收测试》
《我们得做些什么》是部小巧精简的低成本恐怖片,讲述一家人受飓风影响躲进浴室避险,却意外被困其中,他们一方面要想办法逃脱,另一方面还要提防外界未知超自然力量的威胁。几乎全程单一的密闭场景、性格各异的角色、生动的表演、小格局内的惊吓设计、恰到好处的幽默、点到即止但充满遐想的恐怖元素,都让这个小格局的故事始终保持可看性。当然并不是说片子本身有多出类拔萃,只是在如此有限的成本和空间内能达到这种叙事和氛围效果,已经算不赖了。
《我们得做些什么》
后疫情时代,很多作品开始反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与生存状况的问题,透露出一种悲观的态度。《平安夜》便是一部喜中带忧、苦中作乐的恐怖喜剧,甚至可看作是一部迷你版的《不要抬头》。影片讲述几位好朋友及其家人齐聚一堂,共度最后一个平安夜的故事,看似其乐融融、觥筹交错,实际上指向一个无法逃离的“桌下炸弹”:人类即将灭绝。所以是接受命运还是继续挣扎?是主动去死还是被动等死?在已知有限的临终时间内还能做些什么?一切还有任何意义吗?一旦代入到这种角色困境,就能深刻体会那种绝望无助的情绪。
《烈士巷》围绕一段人鬼情谊展开,避开了廉价惊吓,以细腻敏感的孩童视角窥探成年人世界的秘密,用属于小朋友的寻宝游戏来缓缓揭开家庭背后令人悲伤的真相。故事本身算不上新鲜,恐怖元素也比较克制,但胜在扎实从容的叙事、优秀的摄影、真挚动人的情感描写和小孩子成熟自然的表演,而这些本该就是一部佳作该满足的基本条件。喜欢温情向儿童恐怖片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法国奇幻恐怖片《泰迪》用狼人的题材外壳讲述一个coming-of-age的成长故事,用身体的异化呼应成长的残酷与痛苦。当然这种手法并非首创,但轻快的节奏、明朗的色调、古怪的幽默、另类的摄影令片子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而在喜剧色彩的背后,实际上描绘的是一出充满痛感的青春残酷物语,直指的是社会边缘群体的生存状况以及校园暴力的探因,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曾拿下柏林金熊奖的女导演克劳迪亚·略萨,在沉寂多年后带着改编自同名文学小说的新作《营救距离》回到观众视野。不同于这个译名所透露出的“连姆·尼森”味,影片实际上以非常细腻而婉约的女性视角,娓娓道来一段发生在两位母亲身上的悲伤奇幻故事,同时不乏社会议题的表达。意识流的叙事风格加上点到即止的恐怖元素可能会让不少观众有点吃不消,但如果能投入到角色的情绪状态和情感关系,并带着耐心与关切去探索故事的真相,便能体会到那种痛彻心扉的愁绪。
《魇会》讲述一个富人家庭为举办晚宴,聘请了一名沉默寡言的神秘女子帮忙,然而他们浑然不觉的是,一股杀意正在悄然酝酿中。影片用民间传说结合生态主题,呈现了一次大自然对贪婪人类的报复,是一个简短、精致而怪异的现代志怪寓言。文火慢炖的节奏、精美考究的摄影、暧昧不安的气氛,赋予了片子独特的气质。当然它不一定适用所有人,喜欢慢热、文艺风格恐怖片的朋友可以拾遗一下。
《六十一号的恐怖》是一部相当令人惊喜的长片首作。导演挪用了以爱泼斯坦事件与英国王室秘闻为代表的当代阴谋论,并与现实城市相连结,再过渡到黑魔法与恶魔附身等元素。摇晃的镜头、肆意的欲望、躁动的情绪、疯魔的表演,再配上铅黄式的配乐、剪辑与复古胶片质感,产生了邪气诡魅但又异常迷人的恐怖效果。
作为 Letterboxd 2021年评分最高的恐怖片,《异教夜谈》显得非常与众不同,结合了政治惊悚与宇宙恐怖。全片紧绕一个晚上的时间,讲述几名记者打算通过最后一期新闻访谈电视节目,揭露邪教统治社会的阴谋。故事给出的线索不算特别明朗,观众需要从对话中有限的信息量去推演人物关系和邪术的运作方式,透过一鳞半爪的克苏鲁元素去脑补庞大的世外之物。黑白复古风格、通过画幅与色彩的变化来表现虚实与空间的过渡,都是影片极具风格的地方。
最后照例推荐一部伪纪录冷门恐怖片吧。《迷失内华达》围绕一桩神秘失踪案展开,用伪纪实节目穿插遗失录像的叙事手法,通过克制的图像与视频素材以及事件相关人员的口述,慢慢还原人物形象以及整件事的来龙去脉,营造出扑朔迷离的悬疑和诡异氛围以及想象空间,并将能够证明受害者真正发生了什么的恐怖视频压到最后,成功把悬念感维持到片尾。
2021年就这样吧!至于被大家翘首期盼了很久很久的《哭悲》只能2022见咯,目前已知最新的消息是3月31日上线德亚流媒体,所以还要等上一阵子。另外今年还有几部台湾恐怖片值得期待,分别是两部伪纪录片《噩兆》和《咒》——前者据说是高仿版《灵媒》,后者的预告片相信已经吓到过不少朋友了;还有两部恐怖喜剧《诡扯》和《鬼才知道》,再加上一部《头七》,看来如今华语恐怖片还是得靠台湾扛起半壁江山。
经典恐怖片IP重启方面,各主演回归的《惊声尖叫5》目前已经在北美公映了,口碑还算不错;新版《德州电锯杀人狂》也将于2月18日上线Netflix;《月光光心慌慌:终结》终于要在今年画下句号,令人好奇到底会怎么收场。还有一部未定档的《养鬼吃人》导演和女主角都非常令人期待。
此外,清水崇的“恐怖村”三部曲将迎来最后一部《牛首村》;乔丹·皮尔的《不》除了一张先导海报以外无更多消息,暂定今年上映;《险恶》导演斯科特·德瑞克森与伊桑·霍克再度合作恐怖片《黑色电话》;还有缇·威斯特的恐怖新作《X》、主演帕特里克·威尔森首次执导的《潜伏5:黑暗领域》、澳洲丧尸动作爽片续作《僵尸来袭2:末日》、据传带有恐怖元素的《奇异博士2》等等。
今年圣丹斯电影节已经拉下帷幕,其中涌现不少恐怖新作,比如《新鲜》《孵化》《你将不再孤单》等。不得不提的当然还是《无尽》俩导演贾斯汀·本森和艾伦·穆尔黑德的科幻恐怖新作《尘中之物》(Something in the Dirt,暂译),本人已经通过线上的形式看过啦,暂时只能告诉大家的是这次作品将会比以往更加繁复、絮叨,同时也更加私人化,可能会产生两极分化的评价。
最后例行感谢字母君和朽瞳继续协助撰写了不少内容,再次感谢 @梵顿PhantomAster hantomAster 和 @黑路易 翻译的字幕,当然还要感谢大家能耐心读到这里啦。下半年的片子比想象中要多,一下子写了一万多字还是有点夸张... 最后的最后,祝大家春节快乐!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