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毛泽东作为人民领袖、伟大诗人,在诗词创作中,在语言熔铸上,能创造性运用反问与设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郑重发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问,前无古人,是创造性发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革命家的博大胸怀,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设问和反问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里也随处可见,具有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的欣赏价值。杜牧《清明》里,“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是先设问后自答,让人读起来感到亲切自然。设问句自问自答的还有。杜甫《旅夜抒怀》一诗的最后一句:“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以设问的手法用沙鸥作比喻,描述自己孤苦凄凉的境遇。曹操《短歌行》中有句诗:“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杜甫《蜀相》中也注重设问:“三国时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而伟人毛泽东的发问与古人不同的是,这是改天换地的发问:“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诗人问话,不用回答,让我们看到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让我们品味这首词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
二
在古诗词里,一些设问的诗成为名句。例如杜甫《江村》的最后诗句:“多病何须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李煜《虞美人》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夸张手法写自己的忧愁,成了传颂至今的千古名句。
《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其中,向时空发问:“黄鹤知何去”,诗人没回答,面对眼前这座黄鹤楼,游人揽胜的圣地,即景生情,并无企慕仙人之意。之所以说诗人的设问富有创造性,是因为诗人借设问转向抒情,抒改造时代之激情,抒革命之豪情:“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诗人将酒浇在滔滔滚滚的江水里,胸中思潮恰似长江中翻腾起伏的波涛,一浪更比一浪高,展示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
三
反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因而,反问句是不要也无需作答的。反问的作用是什么呢?让语气强烈,加重语言力量,焕发读者的情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句不求回答而自答,因为脍炙人口,成了千古名句。
毛泽东《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诗中:“此行何去?赣江风雪弥漫处。”让我们看到,诗人站在高处向吉安望去,只能看到赣江那边风雪迷漫,可见雪还在下,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写得既真实又形象。“命令昨颁”露出底牌,令人眼前一亮:“十万工农下吉安”。原来,十万之众的各路大军,要一起会攻吉安。这时,诗人不仅回答了行军的目标任务,而且回答了“情更迫”的原因,因为是十万人争相进军,这里一个“下”字,要想不落人后,就要奋起直追,一往无前。充分展示了工农武装力量雷霆万钧的气势和必胜的信念。
先设问后自答。诗人之所以先设问,就是首先要让读者独立思考,而后再给准确答案。杜甫诗曰:“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的境遇,这种设问,是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是对封建社会腐败现实的无情鞭笞。
《菩萨蛮·大柏地》:“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上片写景,想象奇特,诗人首先巧妙地运用借代手法,连用七种颜色铺叙:“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气象宏伟且气势磅礴地写出彩虹的绚丽夺目,接着以彩色绸带比喻壮丽辉煌的彩虹,“当空舞”描绘出彩虹美丽造型,又使静止彩虹有动感,这样,彩虹有了更加迷人的美丽,更加动人的绚烂。之所以认为,诗人的发问富有创造性,因为常人眼里,彩虹出现是雨后的自然现象,诗人以耐人寻味的设问,随即点明“雨后复斜阳”,表明此时正是阳光西斜之时。天空如此美丽,诗人以“关山阵阵苍”一句宣告,经过雨水冲洗的关山,斜阳笼罩,阵阵苍翠之色,正在流动,发人深省。诗人观察细致入微,描写细腻生动,意象惟妙惟肖,挥毫写关山,充满动态之感,神笔绘美景,显示勃勃生机。
以《清平乐·六盘山》为例:“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红军的红旗,漫卷于西风之中,这个特别的景物,象征着胜利。从画面中能体现出红军将士的豪壮之情,这就是景中寓情。之所以说诗人的发问富有创造性,是因为诗人借发问“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直接抒情,大气磅礴,雄浑豪放,言有尽而意无穷,大意是,长征胜利了,革命的主动权已掌握在中国共产党手中,诗人充满了必胜信心,中华民族所向无敌,“缚住苍龙”只是个时间早晚的问题,这一设问,是世纪之问,是历史的最强音,具有撼天动地的强烈感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