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大幕已拉开!机遇在哪里?拥有这一资源的人将机会多多

发布时间 :2022-02-07
​​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乡村要振兴,文化是重中之重。稆客在梳理近些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时发现,自2013年开始至2022年,连续10年的一号文件中均涉及到要保护或加大力度保护具有“地域特点、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和民居、文物古迹,村落乡土风貌”等乡村历史文化传承的相关内容。

 

比如,2013年首次提出的要“制定专门规划,启动专项工程,加大力度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和民族、地域元素的传统村落和民居。”2020年提出的要“保护好历史文化名镇(村)、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文化遗产、古树名木等。”2021年提出的要“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加大农村地区文化遗产遗迹保护力度。”

 

2022年则要求在“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加大农村地区文化遗产遗迹保护力度”之上,“编制村庄规划要立足现有基础,保留乡村特色风貌,不搞大拆大建。”

 

为此,从2012年开始,住建部等部门连续多年评选出5批6819个中国传统村落,7批487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在这些古村落,历史文化名村里面,安徽西递村在古建筑保护,历史文化传承方面做得比较出色,堪称经典代表。

 

 

安徽省黟县西递镇西递村,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发展于明朝景泰中叶,鼎盛于清代初期。目前存有明清民居300余幢,保存完好的有124幢。这些古民居风格独特,造型优美,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为徽派建筑典范,享有“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之誉。徽州三雕、徽派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公开资料显示,在20世纪八十年代末,西递村开始发展乡村旅游,通过探索文化遗产在保护中的活化利用,以徽派传统古建筑和田园风光吸引了大量游客到此旅游观光,从一个欠发达的村庄转变为国内外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自2000年开始,西递村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荣获“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2021年12月,入选联合国首批“最佳旅游乡村”名单。

 

除了西递村,黟县还拥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宏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塔川村。这些村落要么依靠古建筑传承历史文化,要么依靠绝妙的自然景观,成为了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写生、摄影目的地。

 

由此可见,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的振兴,文化就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如果一个乡村没有了“灵魂”,也就没有了生气,乡村旅游发展之路也必将坎坷。简而言之,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鉴于安徽西递村等村落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以及获得的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他省份近些年在规划其辖区内的乡村振兴时,也纷纷开始挖掘、梳理、打造当地特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以文化资源大省河南省为例。

 

河南在《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下称《规划》)中强调,河南在“十四五”期间要“强力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坚持‘上线、下沉、重塑、出新、彰文、铸魂’总方针,推动河南在文化旅游融合领域持续创意创新、破题破冰、出圈出彩,蹚出一条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子。”

 

该《规划》指出,未来要“结合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采取以创意为主导的设计、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模式,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历史地段等遗产地转化为目的地,到2025年,打造450个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到2035年,建成10个以上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文旅居乡村。”

 

国家《“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也提到,未来要继续“深入挖掘、传承提升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公布一批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

 

前有文件和先例,后有规划指明方向,对于拥有厚重历史文化的村落,或者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有识之士来说,乡村振兴这是难得的发展机遇。(稆客)​​​​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