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美国剧情片《迫在眉梢》

发布时间 :2022-02-08

​​2002美国剧情片《迫在眉梢》,全球累计票房1.02亿美元,定级PG-13,豆瓣评分8.4,时光网评分7.9,IMDb评分7.1。

 

父救子版的《热天午后》。

 

“走投无路”的电影版释义。

 

这是一部另类劫匪版的犯罪片,整个框架和劫匪电影差不多——挟持人质,警方赶到,媒体赶到,谈判专家,条件谈判,释放人质,特警狙击……本片的特色在于,地点不同,不是银行,而是医院。动机不同,不是劫财,而是救人。所以虽然本片搭载的是俗套的劫匪片框架,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意和震撼。

 

本片太像1975年的《热天午后》了,所以我将本片称作是父救子版的《热天午后》,是将揭露社会医疗残酷现实的内核嵌入在了《热天午后》的框架里。如果看过《热天午后》,就会发现二者框架何其相似。

 

本片的内核是痛斥贫富差距,痛斥医疗体系功利化,痛斥保险体系的功利化,最终导致底层人民压抑已久的愤怒大爆发,于是形成了影片的故事。影片还讽刺了媒体为了收视率而推波助澜、丧失媒体本质,讽刺了警察高层为了政治而不管百姓死活的官僚主义。

 

本片展现了无比伟大的父爱,变卖家产、四处借钱、走投无路,父亲不仅为了救儿子挺而走险,不惜代价,更是为了救活儿子而宁愿牺牲自己。父亲作出抉择、舍己为儿的桥段极具震撼。这一桥段对医院来说是极难选择的伦理难题——为了救一个人,而要杀一个人。或者说,要先杀一个人,才能救一个人。

 

本片中医院的男女负责人充当了反派的角色,男医生演员本就是反派脸,从一出场就知道会扮演反派。女医生是女强人造型,也意味着和穷苦大众格格不入。但事实上,二人都有着其角色的合理性,医院也是企业,虽有救死扶伤的社会责任,但并不是慈善机构,不是国立医院,没有责任赔本赚吆喝。所以医院作出的决定,虽然不近人情,但却可以理解。事实上,当今医院均是如此,不足为奇。

 

影片前后呼应的Bye-bye和See you later耐人寻味。Bye-bye其实不是“再见”的意思,是“别了”,而See you later才是“再见”的意思。本片巧妙地运用了两个“再见”词汇的深层含义,创造了特别的感染力。

 

影片结尾的法庭宣判是正确的,男主虽然持枪但因为没有子弹所以没被刑罚,但是男主挟持人质、限制他人人身自由是不可逃避的,刑事罪责是不能靠受害者谅解而撤销的。所以虽然男主的动机深得人心,但必须要受到法律的惩戒。

 

男主虽然付出了法律的代价,但目的达到了,他成功了。事实上,现实中太多太多的事情都要闹大才能解决,很多老百姓选择将经历发到网上,成为热点,成为网红,然后事情才能得到尽快解决,这种例子在现实中太多了。所以,如果我们遭遇了痛苦的现实,是可以考虑将事情闹大的,因为如果不这样,就会淹没在万千不幸之中,因为现实中比我们更痛苦的遭遇还有很多。

 

丹泽尔·华盛顿演得太好了,将一个疼爱儿子的父亲演绎得淋漓尽致。丹泽尔·华盛顿的表演不刻意煽情,表演克制却极具感染力,绝对的演技大神,教科书般的演技,全片的泪点全都给了丹泽尔·华盛顿的精湛表演。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中出现了中国元素,在角色对白中出现了“Peking Duck”(北京烤鸭)。

 

本片2021年被中国翻拍为《误杀2》,显然我们很好奇中国版如何体现美国版的内核和精髓——对医疗体系的控诉,对保险体系的痛斥。

 ​​​​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