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佳莹的日思录#00004-职场该不该做“扁鹊”

发布时间 :2022-02-11

​​Q:职场该不该做“扁鹊”?

A:为什么会联想到这个问题呢?

​看电视时刚好略过一个养生节目,提到扁鹊三兄弟的故事。魏王问名医扁鹊你们三兄弟哪位医术最好,扁鹊回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魏王又问那为何扁鹊你最出名?扁鹊回答:长兄治病是治于发病前,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就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也只是在乡里传开;而我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能看到我动大手术,以为我医术高明,因此名气响遍全国。

这个故事其实大家都很熟悉,在养生节目里无非就是提倡“防范于未然,治未病”的理念。

​那不妨我们换一个场景,如果你是职场打工人,你是做“长兄”,做“中兄”,还是做“扁鹊”呢?

​做“长兄”,可能呈现的一个结果是,工作上风平浪静,没有差错没有意外可能也没有惊喜。而“魏王”心里的感受:是工作不饱和?还是工作太简单?还是换个人都可以?

​做“中兄”,可能呈现的一个结果是,在工作中会有一些突发的小问题,但通过及时地应对也能顺利地纠偏和推进工作,“魏王”心里的感受:虽然没那么顺畅,不过还是能符合用人标准的。

​做“扁鹊”,可能呈现的一个结果是,会出现一些大问题,但通过多方协作最终得到圆满解决,而“魏王”心里的感受:这个岗位很重要,做的事情也很复杂,这个人有很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最需要的人才……

当然,场景只是一个简单化的假设,每个人身处的角色和环境是多样化的,人与人交互的结果必然也是多样化的。

​我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没有标准答案。在组织发展中,对于小型合伙制团队,当彼此利益高度一致时,从效率最大化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应该去做“长兄”;对于中大型的组织,要求每个人都成为“长兄”是不现实的,但“长兄”、“中兄”、“扁鹊”的多寡,取决于制度体系,取决于文化内核,它是一个弹性动态的过程,当然也指向每个人的初心。

那么,你的答案是?​​​​

今日热门